自由聯(lián)盟 -
我的家園美如畫
-
行寬成道 牡丹攬勝
——讀畫家吳德和牡丹畫作
牡丹,歷來以它的嬌艷多姿,雍容大方,富麗堂皇,被眾多文人謳歌、贊美,如“萬萬花中第一流”(唐五代·徐夤)、“天下真花獨牡丹”(宋代·歐陽修)、“天然國色美無雙”(清·陳確),在詩人們的筆下,牡丹花的千種神態(tài)萬般風姿一寫盡然;墨客們更不當示弱,如南北朝時期楊子華、唐代邊鸞、五代徐熙、明代徐渭等等,這些作者的牡丹畫、或潤秀清雅或潑辣豪放,都是中國藝術寶庫的奇葩。及至近代,吳昌碩張大千王雪濤等人為牡丹題材繪畫,更是開辟了新的語境與空間。
而被人們稱為“牡丹吳”的牡丹畫畫家吳德和,吸取前人優(yōu)長融合自我個性,以其展現(xiàn)牡丹的麗而不俗、柔中有骨、霸氣獨立,從而使自己的牡丹畫作品登堂入室,畫廊和展房多處可尋,更重要的是備受專家和書畫愛好者的普遍贊譽。
一
吳德和在萬千的繪畫題材中以牡丹傳神,則更多揉合了他人生的經(jīng)歷,那是一種寬泛的世間行走——風襲霜侵的心靈觸動,百折不撓的能力匯聚,鐘靈玉秀的色彩采集,這樣的人生能不造就靈活靈動靈氣的牡丹?
與德和及他的朋友們談,給我的認知匯成的影像——他是一個有責任知進取敢擔當?shù)娜,這些突出表現(xiàn)在他有無時不刻改變命運的勁頭上。不可否認他家境的平常際遇的庸塞,用他自己的話說:在家境上要自己打拚;在藝術追求上無名家傍身,而把身旁的老師學者都當作名家看待,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的閃光點,有更多是名家無法企及。這樣的他一路走來,細心觀察敏銳發(fā)現(xiàn),生存途藝術路全憑那么一股不服輸勁做支撐。
苦嗎?有時是真苦,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就這么摸索著探求著樂觀著,雖時遇坎坷卻也妙轉(zhuǎn)圓通。這靠了他的勤奮與韌勁。
喜歡書法是緣于他的天性。在別人看來,每天橫平豎直寫筆畫是無比乏味的事,他卻寫的筆至入法興趣盎然,其實這是骨子里的性靈在對他進行招喚。德和被這種性靈牽引著,被老師的言傳身教規(guī)范著,被傳統(tǒng)的名家書法碑貼迷戀著,練就了嫻熟的書法基本功,而德和又是熱情誠懇的人,在諸多次的參加筆會和做公益活動中,既給他人帶去藝術享受,他的書法技藝也相應得到鍛煉和提高,使他在就讀師范學校美術班時,參加全校書畫比賽當中,一舉獲得全校書法第二名的好成績。
實力得到驗證。
這以后,無論他參加何等級別的書法比賽,總能抱得榮譽歸。
二
所謂“書畫同源”。如宋代的蘇軾、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柯九思,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鄭板橋、趙之謙,現(xiàn)代的劉海粟、啟功。以書入畫成為中國畫家攀登藝術峰巔的必由之路。而真正讓作品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卻需要畫家情感素養(yǎng)、生活閱歷、藝術技巧等諸方面的積累所致。
他再一次沉淀自身,踏下心來隨啟蒙老師劉光明學習國畫的素描和色彩。那時劉老師對他治學嚴謹,使他對筆下線條有了較好的掌控,這為他將采用國畫展現(xiàn)對生活的認知、對人生的思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對色彩從辯識到應用,除了劉老師給了他一個全新的認知角度外,在這里他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素養(yǎng)和生活閱歷,在他看來簡簡單單的非紅既綠、非黑既白,哪一點都像極了這個繽紛世界,不辯識世間的七色之光又怎能操縱得起手中的畫筆?他開始在生活這張畫紙上揮毫。他做生意交朋友,肝膽相照;他經(jīng)輸贏吸教訓,無悔無怨;他曉人性知感恩,在處事過往中豎起一個大寫的人字。他做到了讓生活這張畫卷開始鮮活和生動起來。這樣,他依天分靠勤奮緣情份,把自己國畫的專注點定位在了牡丹畫上。在他看來,只有牡丹的艷麗才能展示生活的多彩;只有牡丹的富貴才能讓人們有所追求;只有牡丹的霸氣才能彰顯人格的獨立和不拘,“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艷美的牡丹成為他展現(xiàn)人生和理想追求的畫卷。
三
確定了一種作畫題材,亦如確定了人生目標。
在這個目標認定下,開始了對美的追逐。他到洛陽進荷澤,飽看近觀牡丹的清新之顏富麗之容,以至達到"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的癡迷狀態(tài)。這期間,他細研牡丹的花瓣姿容綠葉脈經(jīng),直至熟悉到如自身肌膚般脈絡清漸,而后他實踐謝赫六法,從構圖、骨法、象形尤其注重在氣韻生動上下功夫。如果說他之前以確立寫意牡丹,走了一條從放到收的路徑,那么此時,他要把畫牡丹形成自己國畫作品中的主打,乃至練就一手別人無法比及的絕活兒,他又走出了一條從點到面、集眾家所長于一體的探索之路。
他的勤奮眾所周知。因為他通曉任何事物要達到質(zhì)的突破,必須要經(jīng)過一定量的積累,而且這種積累是在亦搓亦磨、亦揚亦棄的不斷修正中進行。這時他身邊熟悉的朋友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他向著名書法家趙廷森先生虛心以學;他向篆刻大家張學仲先生多方求教;他帶著自己的牡丹畫作,登門請德高望眾的書畫家張為苠先生實畫點教;他與《尚禹書畫社》眾多書畫友切磋,傾心吸取對自己畫藝有提升的養(yǎng)份;他廣覽名家畫集深學古籍經(jīng)典,甚至遍覽山川名勝,在大自然中找尋屬于自己的牡丹悟語……
經(jīng)過了眾多磨礪和他注重氣勢營造及渲染,再看德和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牡丹畫,作品意趣縱橫,韻律浮動,清麗明朗,極富個性,融寫實與寫意為一體,真可謂是來應和溫庭筠詩中“欲綻似含雙靨笑,正繁疑有一聲歌”,吳德和以他牡丹畫為重拳,在舉辦的書畫展中一經(jīng)亮相,即得到專家和書畫愛好者的高評和追捧,“牡丹吳”聲名由此傳揚。
四
牡丹作為題材只是花鳥畫類的一種,那紛繁的梅蘭竹菊荷等等,還有著廣大的可揮毫的空間。吳德和在不斷夯實自己牡丹畫畫功的同時,也不放棄自己對其它題材畫作的練習,因為只有視天地萬物為一體,才是走上藝術家坦途的不二法則。這期間他觸類旁通,以他平淡天真感情真實,恪守“作畫時須將心收起,勿使其如天馬騰空;落筆之際,應留得住墨,勿使其信筆涂鴉(黃賓虹)”,實踐“法無定法”追其神似,通過畫面表現(xiàn)出自我骨子里的剛直、大義、仁愛、不屈。在這種操守下的不斷研習后,我們靜心觀摩他每一張畫作,皆可見畫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對人生的感悟,也驚奇畫家竟能和諧地把諸多情感匯聚在咫尺畫作中,然后給讀者心靈以碰撞,閃耀出精神大美的愉悅火花。
牡丹遲開不爭春。
牡丹的這種個性潛移默化溶進吳德和的性情,他以“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獨崇牡丹的同時,梅質(zhì)蘭韻竹荷影也在他的筆下漫潤開來。
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人常說大美不言。
其實美就美在畫家吳德和所描繪給我們的那枝葉拂動、鳥鳴蝶舞、花放竹影間……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