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第一次做的事提的要求,要明確不含糊,具體不抽象,例如孩子第一天上學回來,應對孩子說,放學回來第一件事,是做作業(yè),作業(yè)寫完檢查無誤,把第二天上學的用具準備好,再去玩。孩子做得好,要表揚,要鼓勵,反復提醒,重在堅持,孩子這個良好的習慣就基本上那個形成了。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堅持,家長在說服情況下沒有效果的,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適當?shù)倪M行懲罰。我說的懲罰不是指體罰,我說的是適當?shù)膽徒,比如說罰他幾個星期沒有零用錢,洗碗,或者幾個星期準看電視,取消雙休日自由活動等等。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必須要付出代價的。當然懲罰的時間要適度,要讓孩子覺得有希望。
“近”就是指貼近生活。“小”就是大口號變成具體目標,“實”要見實效,實實在在。大口號好提,小實事難做,例如勤勞,小孩應體現(xiàn)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穿衣、疊被、整理玩具、收拾書包、掃地、倒垃圾、洗襪子等,不能只有愛勞動的大口號。目標越小,實現(xiàn)起來就越快,孩子的信心也就有了,慢慢的再給他們提高要求。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活教材,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大人的言行是一個生動、具體、有效地教材,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教材。德國教育家祿貝曾說過:“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quán)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手中。”家庭對人的影響與塑造由此可見一斑。媽媽麻利,孩子也麻利,爸爸穩(wěn)重,孩子也穩(wěn)重。因此,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應該懂得,為了孩子,要作出一定的犧牲,放棄那些不良的個人愛好。父母之間不要因為怎么教育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最起碼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來爭論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如果父母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心得體會,這對孩子來說,比請高薪家教更為有效。子女教育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學習型的家庭教育。
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處。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