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顯平,筆名墨耕,土家族,軍人。生于1953年,祖籍湖北。早習唐楷,行草二王入門,后涉隸,篆,以行草見長。1994年畢業(yè)于天津神州書畫學院,2003年入北京畫院進修,師從著名山水畫家王文芳先生。2005年入中國山水畫研究院進修,師從著名山水畫家王中年先生。曾師從姜守元、陳志良、云志功、權希軍,施云翔等著名書畫家。
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紫岫宣和書法院院長,北京長城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孟子書畫院副院長,北京東方詩書畫院副院長,壺口書畫院副院長,,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藝委會委員,中國社會書畫院藝委會委員,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嘉賓俱樂部會員。北京九州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北京王文芳工作室畫家。《文化中國藝術網》,《書畫真跡展覽網》簽約書畫家。
作品先后在全國性書畫大展中入展,獲獎三十多次。曾在中國美術館,軍事博物館,勞動人民文化宮東配殿,琉璃廠萊薰閣,北京圖書館,北京大觀園等處舉辦展覽。2008年應新加坡書法協(xié)會邀請進行文化交流,同時在新加坡和吉隆坡舉辦書畫展。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在上海中國畫院與張玉奎先生舉辦書畫雙人展,同時作品還參與“齊魯美術世博行”,2014年中美建交35周年期間應美國華人聯(lián)合總商會邀請,在洛杉磯,紐約,芝加哥舉辦書畫展出,2015年在北京十里河東方博寶書畫城舉辦“翰墨印象——五合六聚”迎新春書畫展,2016年在北京高碑店泮廬文化館舉辦“問渠那得清如許”金秋迎國慶現(xiàn)代書畫名家作品展。
作品曾被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組委會;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培訓中心;廣東雷州佛教藝術館;臨沂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墨一閣書畫院;羲之會館;北京紅樓文化藝術管,美國阿迪達斯籃球俱樂部;中國駐美國洛杉磯領事館,新加坡墨潤社;馬來西亞草堂門;馬來西亞金石書畫館;幾內亞大使館等單位和國際友人收藏。并被國內多家報刊雜志采用。
從藝傳略收入《中國當代青年書畫家詞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名典》等書,出版有《雷顯平書畫作品集》、《太行頌長治寫生集》等。
墨馳書海旌旗壯 胸襟無限賦丹青
----讀著名書畫家雷顯平先生作品
常言道:“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法是書法家抒情達意的特殊語言,好的書法作品都傾注了作者的精、氣、神,創(chuàng)作者將“精氣神”注入在作品中,即成為作品的靈魂。而著名書畫家雷顯平先生的書法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自我情感的融入,其作品筆墨厚重而不乏靈動,墨色枯秀互生,燥潤相雜,氣象渾穆,章法空靈自然,既有現(xiàn)代書法的構圖意識,又不失傳統(tǒng)的規(guī)矩與法度的藝術特點。
在行草書創(chuàng)作中,對于一般的書家而言,隸、篆的筆意是很難融入行草作品中的。原因是,一旦融合不當,就會破壞“行云流水”般一筆“數(shù)”字的連貫性,進而落入呆板僵硬的局面。而行草又注重書的流暢與連綿,且書寫的過程中點畫的長短、粗細,字形的欹正、疏密,墨色的濃淡、枯濕都追求自然統(tǒng)一。所以相對于其它書體,行草書也是最難掌控的,而雷顯平先生的作品則不然,幾十年的筆耕不綴讓他廣取博收,獲益良多,尤其是那些縱筆,盡管以草書筆意出之,但卻有著篆的金石骨力,這樣的表現(xiàn)或多或少消弱了草書的純粹性,反而多了些高古之氣。同時,他加強線條的生澀質感,重筆處厚重如山岳,力透紙背,筆輕時溫潤暢達且有形,這樣的融合即強化了作品內在氣息的自然流露,又使其渾厚中見靈巧,從而達到化古為今,化他為我,以此形成自己的一種具有符號性意義的個情語言,整體感覺意氣風發(fā),氣勢駭人。
同時,在運筆速度相對較快的地方,既能在迅疾之中又攜帶一些細節(jié)上的沉穩(wěn),具有很強烈的抒情效果,這是作為一個書法家尤為可貴的一面。也由此可以見出他對古人行草書用筆速度及節(jié)奏的深刻理解。停頓、斷筆和提按、轉折等等的隨機變化。他用筆以中鋒居多,但亦結合側鋒加以調整,豐富變化,在視覺效果上則不顯單一。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管領呼應,和諧統(tǒng)一。在用墨上以濃墨較多,但也適當以淡墨和枯筆飛白互為映襯,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書法創(chuàng)作,講究“由技進道”,技術問題解決不好,“道”的層面則極難突破。反過來,一個人的思想境界不夠博大宏闊,也就無法領悟“道”為何物!最終還是從技術到技術,永遠也走不出自己。在眾多書體中行草書的筆意是最能表達作者個性和思想情感的,快速流暢的筆調,表現(xiàn)的是一種心情,一種情懷,它可以是愉悅時的如音韻律般的頓挫;可以是悲憤時的驚濤駭浪般的狂妄不羈;也可以是心靜如水時不徐不疾的安詳。我想作為軍人的雷顯平先生具有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他墨馳書海所展現(xiàn)出來的應該是如作品般那種氣壯山河的騁縱橫之志。
規(guī)整剛勁,鋒棱有威,下筆如千斤,是先生的筆墨又一大特點,在書寫的過程中筆力把握到位,每一種筆畫都充滿著力的節(jié)奏與和諧。就書法創(chuàng)作而言單純的師從碑,雖然得其骨,卻少了清逸,同樣單純師從貼,雖然有其氣,卻多了甜俗。而先生的作品可以說是以情馭法又不能過于偏離法度,而是讓法度在情感的帶動下得到更加超乎尋常的發(fā)揮。
書法,是漢字文化最具特征的藝術,也最能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藝術。中國書法歷時數(shù)千年,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佳作如林。要想在這方藝術天地里求得一席之地,豈非容易。要想有所成就,不但要勤學苦練,還要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方可深刻領略其萬千氣象而達到奇妙的藝術世界。所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就是這個道理吧,先生師于古而不拘泥于古, 師其意而不師其跡。擷眾家之長,又有自身特點。真正做到了濃墨有骨,淡筆有形。點畫秀美,行氣流暢。
當一幅幅看似隨性而揮,隨心而就的作品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先生那份成竹在胸,揮灑自如的書寫狀態(tài);那份字與情會,意到筆到的從容灑脫,那份豪放、陽光,大氣字里行間沒有一點矯揉造作,有的只是一股磊落的從容之氣。然而,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雷先生熟練精到的筆墨功夫和舒卷飄逸的內在精神。
在藝術的道路上,每一個成功的書家都要經歷的是繼承,突破的過程,繼承什么?突破重建什么?如何重建很關鍵,也因人而異,能否處理把握好,直接影響書家的品味和格調的。勤勉好學,為人謙和,淡泊曠達,志行高潔,使得先生的作品展現(xiàn)出來的是氣質,是筋骨,也折射作為軍人特有的剛毅沉穩(wěn);更是在藝術上的天分、勤學、善悟及精益求精等諸多元素,才讓他的作品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也因此使得他的作品進入佳境。
書情之余,繪畫更能養(yǎng)心。作為一名深諳傳統(tǒng)山水文化內涵的書畫家雷顯平先生的山水作品,依然以筆墨為主。多年的書寫功底讓他追求縝密,堅實淳樸的筆皴墨法,如作品中山石的創(chuàng)作上,依然以線性為主,令人嘆服的剛勁有力的線條畫出了山石的體積與堅硬。在用墨用色上,設色雅淡,墨重于色,沉穩(wěn)樸拙、厚重大氣,既有傳統(tǒng)繪畫的“墨分五色”的魅力,又具有現(xiàn)代審美的情趣。作品章法嚴謹,營構審慎,雖然是平面堆疊但空間感受就產生于你整個的欣賞過程,上可仰望絕壁峰群,下可俯視暗河,廣邈遙岫,意境深遠,景界壯觀,我想唯有心高目遠才能畫出這博大的山川氣勢磅薄。同時在云霧的處理上,更使得畫面充滿了流動的生機,視覺上仿佛每一個局部都是“運動”著的,又都服從畫面的整體氣勢,回環(huán)往返,綿綿不絕,并透出一股大自然浩瀚蒼茫的靈氣。
峰峻林茂是先生山水的特點。群山,飛瀑,樹木,虛實繁簡,那種蒼渾華資,意境深邃的筆墨氣象總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幽林深處溪泉叮咚,煙云飄渺人跡鮮存,這一幅幅心無掛礙的意向山水,是先生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以個人審美趨向出發(fā),在以發(fā)現(xiàn)和挖掘客體美的存在,并給予自己當時要表達的心境與氣韻。再通過筆墨塑造圖像轉化為意境,抒發(fā)自己對自然山河的贊美與頌揚。
先生善于畫樹,其筆下的樹木或勢凌風雨,或氣傲煙霞,槎枒之形,鱗皺之狀,在樹桿處理上皴皴點點斑駁櫛比狀如龍鱗,給人以滄桑之態(tài),而枝干錯落枝蔓虬曲靈動,橫斜自如,尤其剛勁挺拔開放的枝梢,層疊密繁及其生動自然。它們或咬定崖端百折不饒,或長于溪流山澗,高大挺拔。試想一下山石嶙峋,咫尺瀑深,泉噴如洪,其浩然正氣之風骨及君子之德風躍然紙上。在先生的筆下不管是山水還是樹木,畫面總是具有著不同于他人的真氣和精神風骨,我想這種精神實則反映出的是繪畫本人不凡的錚錚傲骨。
縱觀雷顯平先生的書畫作品,如果說先生的書法作品筆力遒健、風尚高遠,折射出軍人特有的剛毅沉穩(wěn)。那么,他的山水作品則也洋溢著一種寧靜淡泊、灑脫飄逸的文人之風。其作品不但體現(xiàn)了高雅拙樸豪放的審美趣味,更反映出自身的美學思想與文化修養(yǎng)。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