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救厄難 (4)
得眼前通紅,有一個和尚攜他的手同行,頃刻之間,忽忽的已到了自己家里門口,衣衫一點都沒有打濕,和尚即刻也不見了,他進到屋內母親出來接他,他還是昏昏沉沈的,如喝醉了酒,如做了夢一般似的,他的母親給他喝茶,才醒了過來,告訴母親這般情形,方才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救濟拔苦的力量。(唐宜之已求書)
◆ 清朝江西省廣豐縣有位姓葉名叫枚生的人,時常述說其叔岳父陳廷堉,平素供奉觀音大士很虔誠,每天必須念大悲咒,雖在很忙迫的時候,絕不少停。道光癸已年的秋天原以郡司馬(官名)被擢升為永昌守(亦官名)由漢江進京。一天偶然出到艙外眺望,剛剛榜人轉風帆,一失足墜到江里,正是風緊浪大,一轉瞬之間,船已離去一里多遠了。他自己說墜到江里的時候,浪花如同掀雪一樣,但是水不深,僅可及膝,兩只腳好像有物件夾住似的。不能馬上沉下去,也不能夠動,惟有衣服蕩在水面,急忙誦念大悲咒,不及三遍,而救濟的人趕到,自身以上竟沒有沾濕?(愴栗庵隨筆)
◆ 清康熙二年間,有只捕魚船停泊小孤山下面,在夜間聽到山神命令他的屬下說:‘明日有艘鹽船經(jīng)過這里,你們速去收拾它!搅嗽绯,果然看見一艘鹽船,揚帆而來了,忽然之間,風浪大作,幾次幾乎船要翻覆,久之終能獲免,那天晚上,漁船仍然停泊原來的地方,又聽到山神厲聲責備鬼卒違抗命令。眾鬼答曰:‘我們奉命前往收拾的時候,看見鹽船尾上有觀音大士,所以大家不敢前近動手。’到了第二天,漁人追問鹽船上的人,則為一個操舵手,持守觀音齋的原故。(萬善先資)
◆ 清朝有位孝廉(即舉人)姓程單名叫昭是江西省浮梁縣人,因為生瘧疾很久,他發(fā)愿持誦心經(jīng),瘧疾果然立刻痊愈。以后他早晚都默念心經(jīng)絕不間斷。在道光癸巳年北上京師,考中孝廉,乘船回鄉(xiāng),行至大江,怒濤洶涌,船被翻覆,隨舟飄蕩十余里,蒼惶之際,他一心惟念心經(jīng),于是他得著船舷在覆舟的下面,若有個物件在他的腳下,藉以正襟微坐,手得有力量毫不疲勞;及聽見同伴在岸上的聲音,急忙大聲呼救,得以安然無恙登岸了。(南海一勺)
◆ 江寧縣有位姓徐名叫方端,他岳母莊氏,在方端家里持觀音經(jīng)回去,他的丈夫和她的兒子都不相信,于是她領導女兒輩誦念。后來遇著征南兵經(jīng)過,搶虜她家里的資財,一群女兒惟恐受征兵的侮辱,均投于水,飄浮于灘上皆得以不死,征兵四個人攜著資財回到船上,夜半之間,船也覆沒了,人也溺死了。(敬信錄)
◆ 東臺縣有位姓王的老太婆,年紀已六十多歲了,抱著孫兒渡河,一失足落到水里,當時河水正漲湍湍急流,老太婆抱著孫兒站在水面上,好像如履平地一樣,大眾很奇怪,急忙呼舟把他們祖孫兩個人接到岸上,大眾問她,她說她全不知道艱險患難,但是持念觀音圣號不停,因為她平日持誦已久,實為菩薩保佑所致,這個故事,是金陵西天寺慧山和尚親口所說的。(觀世音持驗記)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