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王國維:最是人間留不住
若有詩詞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后臺回復日期如0602,獲取當日詩詞日歷
王國維
有境界自成高格
1927年6月2日,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學者,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之一王國維先生,抱石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一顆學界巨星就此隕落。
1927年6月1日,王國維參加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第二班畢業(yè)生師生敘別會,午后訪陳寅恪。6月2日上午,獨自來到頤和園內的魚藻軒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內衣口袋內發(fā)現(xiàn)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
他的人生三種境界,點醒了多少人: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人間詞話》
他的“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理論,將千古詩文分析個透徹。他說作詩無外乎“以我觀物”、“以物觀物”: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人間詞話》
他不只對國學有深刻的認識,對于讀書也有自己體會:
讀書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學的小學,大學的通義。
古人治學講究“厚積薄發(fā)”,所以第一階段,重點在于“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看,要博覽;其次的階段就是要思考,論語中講“學而不思則罔”?戳四敲炊鄸|西,就會互相比較,和自己的經(jīng)歷比較,就有所得,就外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終的成就要返璞歸真,也是大學中說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學習的最后是體悟自然的規(guī)律,順應于這個規(guī)律“隨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義,死記硬背,可小成。
進能變通運用,能說會道,有一得。
終能深入淺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讀書的三重境界》
重溫經(jīng)典詩詞
蝶戀花
閱盡天涯離別苦,
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 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
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 朱顏辭鏡花辭樹。
✎ 逝者如斯夫,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瞪大眼睛仔細一看,花已不是花,草已不是草,殘紅遍地,枯粳滿目,這世界連底色都變得徹徹底底。所以這詞不宜多讀,只因越讀越入骨。
滿庭芳
水抱孤城,云開遠戍,垂柳點點棲鴉。
晚潮初落,殘日漾平沙。
白鳥悠悠自去,汀洲外、無限蒹葭。
西風起,飛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
還憶舊,香塵隨馬,明月窺車。
漸秋風鏡里,暗換年華。
縱使長條無恙,重來處、攀折堪嗟。
人何許,朱樓一角,寂寞倚殘霞。
✎ 那沾染著落花芬香的塵土,被走馬揚起緩緩隨行,初升的明月偷偷地窺探著車中的佳麗?墒,經(jīng)歷過幾番秋風秋雨,偶然攬鏡自照,不禁暗驚大好的年華已換。即使是長長的柳條依舊,但重來攀折,已令人無限嘆嗟了。盡是無我之境語,但處處映襯有我之影。
采桑子
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
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
悲也飄零,都作連江點點萍。
✎ 人的一生只不過如風中的飄絮,沉沉浮浮,進進退退,聞達或是無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到頭來還不是如柳絮浮萍一般消逝在歷史的煙河之中嗎?
先生是把這個世界看開了,看透了,所以才自沉于昆明湖畔,讓粼粼湖水伴隨他恪守最后的寧靜。
玉樓春
今年花事垂垂過,明歲花開應更亸。
看花終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屬我。
勸君莫厭金罍大。醉倒且拚花底臥。
君看今日樹頭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 靜安先生這闕《玉樓春》寫得有點俏皮,但是俏皮之中隱藏著悲涼與慘淡。人生更像是造物者編好的程式:生(肇始)——。ルy)——老(懈。溃澎o)!熬唇袢諛漕^花,不是去年枝上朵”寓意今歲之我不同于去歲之我,要想不虛度這有限的時光,就得花酒相伴,這是孤獨者最佳的儔侶。
虞美人
弄梅騎竹嬉游日,門戶初相識。
未能羞澀但嬌癡,
卻立風前散發(fā)襯凝脂。
近來瞥見都無語,但覺雙眉聚。
不知何日始工愁,
記取那回花下一低頭。
✎ “嬌羞之態(tài)”是姍姍少女的特權,也是豆蔻年華的自由情態(tài),以前有,而今只剩下“雙眉聚”,念念不忘“那回花下一低頭”,往深一層,是對“真理之美”的一往情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