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北宋奇女子嫁三次,為三家各生一名人,兩個兒子與蘇軾有恩怨情仇

宋朝時期,有個叫仇氏的女人,長得漂亮,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卻因為"作風(fēng)問題"連續(xù)嫁了三次人。
神奇的是,她生的三個娃各個不得了:一個成了著名和尚,一個當(dāng)上了朝廷大官,一個變成了京城第一花魁。
關(guān)鍵是,她的兩個兒子和北宋文豪蘇軾還有著復(fù)雜的關(guān)系——一個是鐵哥們,一個卻是死對頭!

“奇女子”仇氏
仇氏生在北宋年間,具體出生年月已無從考證。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位女子長得那叫一個美,不是一般的美,是那種讓人看一眼就忘不了的美。
除了美貌,她還有一手不錯的才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按理說,這樣的女子應(yīng)該是當(dāng)時社會的香餑餑,嫁個好人家過上幸福生活不成問題。

可惜,仇氏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作風(fēng)問題"。
啥叫作風(fēng)問題?就是在古代社會,一個已婚女子和別的男人有不正當(dāng)關(guān)系,這在當(dāng)時的禮教社會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仇氏的第一段婚姻是嫁給了饒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鎮(zhèn)一帶)的林家。
林家雖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之家,但也算是當(dāng)?shù)氐男】抵摇?/div>















婚后不久,仇氏為林家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林了元。這個孩子后來成為了北宋著名的禪師佛印。

但好景不長,林了元才兩歲,仇氏就因為"作風(fēng)問題"被林家掃地出門。
在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個有污點的女人被休棄后,生活可想而知是多么艱難。
失去第一段婚姻后,仇氏輾轉(zhuǎn)來到了江蘇揚州。在這里,她憑借自己的美貌和才藝,成功嫁給了當(dāng)時的國子監(jiān)博士李問。
不過,因為已經(jīng)有過一次婚姻,仇氏只能做李問的妾室。
在李家,仇氏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李定。這個李定后來成為了北宋朝廷的重臣,官至御史中丞。

在李家生活了一段時間后,仇氏又因為"舊病復(fù)發(fā)"(還是那個作風(fēng)問題)被李家趕了出來。
兩次婚姻兩次被掃地出門,仇氏的名聲可想而知有多差了。
輾轉(zhuǎn)流離之后,仇氏第三次嫁人,這次嫁給了郜姓人家,依然是做妾。
在郜家,她生下了女兒郜六,這個女孩后來改名蔡奴,成為了北宋京城汴梁的頭牌花魁。

佛印和蘇軾:一生的“摯友”
林了元,也就是后來的佛印和尚,是仇氏的長子。
在他兩歲時,母親就因為"作風(fēng)問題"被趕出了家門。失去母親的小林了元在父親和祖父的撫養(yǎng)下長大。
年幼的林了元似乎天生就與佛有緣。據(jù)說他小時候就喜歡和村里的老和尚玩耍,整天纏著老和尚講佛經(jīng)故事。
十二歲那年,他正式出家為僧,法名"了元"。后來因為他的禪機和才學(xué)出眾,被金山寺請去做了住持,并獲得了"佛印"這個名號。

佛印和蘇軾的相識純屬偶然。
相傳有一次,蘇軾路過金山寺,聽說這里有個年輕有為的方丈,便進寺拜訪。兩人一見如故,從此成為了忘年交。
佛印雖然是和尚,但性格卻十分豁達開朗,絲毫沒有出家人的拘謹(jǐn)。
他與蘇軾志趣相投,兩人經(jīng)常一起飲酒賦詩,談天說地。
有一次,蘇軾喝多了,指著佛印說:"你這和尚,看著像坨牛糞。"佛印不慌不忙,笑著回答:"你這官人,看著像尊佛。"

蘇軾一聽,得意洋洋:"我怎么像佛?"佛印笑道:"佛眼里見牛糞,牛糞眼里見佛。"這一番機鋒對答,把蘇軾噎得啞口無言,后來傳為佛門典故。
佛印和蘇軾的友誼持續(xù)了很多年。在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佛印多次前去探望,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蘇軾曾經(jīng)寫詩贊美佛。"萬事都如云過眼,一身長似水行舟。"可見兩人之間的友誼有多深厚。

李定:從一紙告狀到烏臺詩案
與佛印的友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軾與仇氏的次子李定之間卻是一段恩怨情仇。
李定出生后不久,母親仇氏就因為"作風(fēng)問題"被趕出了李家。李定由父親李問撫養(yǎng)長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聰明好學(xué)的李定很快就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才華,順利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了朝廷為官。
李定一路升遷,成為了王安石新政的堅定支持者。

當(dāng)時的北宋朝廷分為新舊兩黨,新黨以王安石為首,主張改革;舊黨則反對變法,其中就包括蘇軾。
蘇軾和李定的沖突始于一次偶然。
當(dāng)時蘇軾通過佛印得知李定的身世——李定的生母仇氏去世后,李定并未為其守孝。
在古代,不為父母守孝是大不孝,是要受到社會唾棄的。蘇軾知道這件事后,在一次公開場合無意中提及,讓李定顏面掃地。
自此以后,李定對蘇軾懷恨在心,一直尋找機會報復(fù)。

1079年,機會終于來了。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流露出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被御史臺官員視為大不敬。
李定作為御史中丞,抓住這個機會,積極搜羅蘇軾的詩文,尋找可以定罪的證據(jù)。
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長達四個多月,險些成為北宋第一個因文字獄而被處死的文人。
最后在王安石等人的說情下,蘇軾免于一死,但被貶謫到遙遠的黃州(今湖北黃岡)。

蔡奴:北宋京城的頭牌花魁
仇氏的第三個孩子郜六,也就是后來的蔡奴,生活軌跡與她的兩個哥哥截然不同。
關(guān)于蔡奴為何改名,有一種說法是她被賣到了蔡姓人家,故而改姓。
不管怎樣,蔡奴憑借著遺傳自母親的絕色容顏和才藝,很快在京城汴梁的花街柳巷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教坊司的“頭牌花魁”。
教坊司是宋朝官方設(shè)立的管理歌舞藝人的機構(gòu),花魁則是其中藝藝雙絕的佼佼者。

蔡奴不僅容貌出眾,還精通琴棋書畫,能歌善舞,詩詞歌賦樣樣精通。
在當(dāng)時的汴梁城,達官貴人爭相拜訪,就為了一睹蔡奴的風(fēng)采,聽她彈一曲,唱一首。
蔡奴的名聲越來越大,甚至驚動了宮廷。
據(jù)說宋徽宗趙佶也慕名前來,被蔡奴的才藝所折服。不過,這些都是后人的傳說,真實性難以考證。

有意思的是,蔡奴成名后,已經(jīng)隱退多年的仇氏又重新出現(xiàn)在了公眾視野中。
此時的仇氏已經(jīng)年老色衰,但她以"蔡奴之母"的身份,再次獲得了社會的關(guān)注。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諷刺——年輕時因"作風(fēng)問題"被社會唾棄的女子,年老時卻因女兒的成名而重獲"尊重"。

“烏臺詩案”的始末
“烏臺詩案”是北宋文學(xué)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了解蘇軾和李定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事件。
烏臺,指的是御史臺的別稱,因為御史臺的大門漆成烏黑色,故稱"烏臺"。
事情發(fā)生在1079年,當(dāng)時王安石新政已經(jīng)推行了多年,朝中新舊黨爭日益激烈。
蘇軾作為舊黨代表人物,多次表達對新政的不滿。

在《湖州謝上表》中,蘇軾寫道:"臣愚不識時務(wù),遂至獲譴。"這句話表面上是自責(zé),實際上是對朝廷政策的不滿。
李定得知此事后,立即向朝廷告發(fā)蘇軾"謗訕朝廷"。
他還命人搜羅蘇軾歷年詩文中的"罪證",如《江上逢張十一南游》中"頗怪君來向此間,重湖輕蓋欲嬋娟"等詩句,指控這是在諷刺朝廷。
蘇軾被捕后關(guān)押在御史臺獄中,整整四個月。這期間,李定多次上奏,要求嚴(yán)懲蘇軾。

幸運的是,王安石雖然是新政的發(fā)起者,但他欣賞蘇軾的才華,認(rèn)為"蘇軾詩雖有可議處,然不至大逆"。
在王安石等人的說情下,宋神宗最終決定免除蘇軾的死罪,但將其貶謫到黃州。
在黃州的日子里,蘇軾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
這些作品展現(xiàn)了蘇軾豁達樂觀的精神,也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瑰寶”。

北宋女子仇氏的三個孩子——佛印、李定、蔡奴,一個成為高僧,一個為官朝廷,一個艷冠京城,各自走上不同人生道路。
而佛印與李定與蘇軾之間的友誼與恩怨,更是構(gòu)成了一段引人深思的歷史佳話。

信息來源:
《宋史·文苑傳》、《東坡志林》、《金山志》、《蘇軾年譜》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