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泉論文二(人民美術出版社發(fā)表,全國新華書店發(fā)行)
中國當代名家畫集錢金泉(俗稱大紅袍后記)
錢 金 泉
余出生在江蘇常州新北區(qū)孟河鎮(zhèn),余家其中上有一兄,長余十歲。他從小就在蘇州桃花塢畫扇面,兄二十歲即是家鄉(xiāng)遠近聞名之扇面畫家。受其影響,余自幼喜歡繪畫,上海從軍十幾載,亦!皳]毫、戲墨”。跟隨蔣先生學畫是在一九七八年轉業(yè)到蘇州工作。也是在這一年經(jīng)上海著名畫家唐云先生介紹,認識了當代著名畫家蔣風白先生,開始向他學習,接受他的指點。直到1991年春,才又經(jīng)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亞明先生和蔣先生的大弟子(安慶國畫院、國家一級畫師)劉云先生促成,在蘇州園外樓舉行拜師儀式,成為蔣先生的入室弟子。
之后很多年,工作之閑暇,余常伴蔣先生左右,無論在招待所抑或在蔣先生家里,隔案激情“揮毫潑墨”,及時請教,受益頗豐。
蔣先生從水墨畫的技法和原理到章法、布局、題款、蓋印等系統(tǒng)全面地耐心指教。時常把恩師潘天壽先生傳授的要領講給余聽。還常命余現(xiàn)場作畫,當面點評。畫得好的,則親自題款,以作鼓勵。余倍感鼓舞,則不敢怠慢,潛心學習而加倍努力。余深知,在蔣先生所有的學生和弟子中,對余畫的蘭竹感到特別欣賞、器重和認可。因此,我們師徒合作作品多達一百余幅,其中在當代名家畫集中就發(fā)表了七十余幅。
余亦常陪蔣先生去香雪?疵坊ǎ|山亞明住處交流書畫,去北京香山一起畫瓷瓶,以國禮贈外國友人,在他八十五歲時,余又陪他到杭州富春江畔桐廬采風,重游桐君山和著名畫家葉淺予故居,達半月余。
將先生在八十三歲時親筆揮毫為余題扁“蘭竹齋”和“錢金泉蘭竹集”。經(jīng)常打電話督促,查余之作業(yè)。余常出差外地,工作較忙,直到他八十九歲時,還打電話來,查余之作品。并語重心長地說:“再不拿來我要題不動款了”,每每想起,余甚感心酸與內疚。曾記得也是在這一年,也是最后一次蔣先生看余之作品時,連看了幾幅說:“畫得好、進步快、有氣勢”,便為余之題款,提筆時突然停住問我:“金泉,蘭花的‘蘭’字怎么寫?”余大吃一驚,理智使然不敢表露,便耐心地寫給他看。事后,余將此事告知師母,敦促速去醫(yī)院查體,醫(yī)院檢查報告結果“小腦萎縮”,遂入院治療。期間,余曾陪同馮其庸先生去蘇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拜望慰問,蔣先生欣然唱京戲給馮先生聽,借以表明:“我身體沒問題”。就是這樣一位可敬、可愛的恩師,沒過多久就駕鶴西去,悄然地離開了我們。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恩師逝去,余無比痛心。恩師的教誨時常縈繞腦際,似海深情,余亦沒齒難忘。
蔣先生一生勤奮好學,節(jié)儉、樸素、自愛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大家。馮其庸先生是蔣先生的摯友,與蔣先生乃莫逆之交。曾詩贊蔣先生云:“天下何人畫竹枝、金閶門里辨蓮居,三桿二節(jié)風和雨,未解平生折腰枝!
余乃經(jīng)蔣先生結識馮其庸先生,文革結束時,慧眼的馮先生篤定蔣風白先生是位書畫大家,蔣先生也欽佩馮先生的學識。正所謂“英雄惜英雄”馮老經(jīng)常從北京出差來江南,只要來就必拜見他的老師蘇州大學的錢仲聯(lián)先生,再就是訪見蔣先生,余有幸全程陪同之。馮老在蔣先生書房長時間品茗,欣賞蔣先生所藏古畫,興致所至還常一起揮毫。
馮先生七十五歲方才離休,2000年前,每年要來幾次蘇州,曾為尋找著名詩人吳梅村之墓,多次到光福,走訪村民,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如愿以償,經(jīng)當?shù)卮迕裰艿轮以谝蛔鶚蜻厡敲反迥贡业,后又找到了吳梅村的原墓址(光福?zhèn)高家前村,吳家墳墓地)。確定墓址后,余牽線由當時吳縣市的著名企業(yè)家顧三官先生捐資,經(jīng)吳縣市文管局重新將詩人吳梅村墓建成一新。馮老并親自寫墓碑記事,余親自去楓橋請石匠重刻。在2000年八月馮先生攙扶著老師錢仲聯(lián)先生共為吳梅村墓重建揭幕。
儀式結束后,錢老先生指命蘇州大學校長要在蘇州松鶴樓宴請馮其庸先生,席間師生索性承歡對詩,乃古人吟詩飲酒之雅境再現(xiàn)。
提下作詩,錢老先生常為馮先生作詩,每作詩前錢老先生事先都叫保姆打電話過來,命余去陪同并負責轉交馮先生。有一次錢老先生為馮先生八十大壽作了一首長詩,余電話稟報馮老先生,馮先生很感激并囑余將此詩恭請錢老先生重抄一遍,供余留存,余萬分感激。
翌日,余將馮老之意向錢老先生稟報,錢老先生欣然從之。事畢錢老先生突然命余撥通馮先生電話,囑馮先生畫一幅山水長卷,由余珍藏。馮先生爽快應允。遺憾的是此幅長卷,由錢老先生作詩,馮先生繪畫,最后到題引首和拖尾時,錢老先生已仙逝。此幅長卷當然將成為余之傳家寶矣。
曾記得余三次陪同馮先生去寒山寺,第一次是去看馮先生為寒山寺題的詩碑;第二次是看他為寒山寺寫的“抱柱”長聯(lián);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馮先生攜師母一起到寒山寺,一進寺門,歲至耄耋的老方丈性空、新方丈秋爽及群僧迎上前來,遂請進書房品茗參禪,興致使然二位方丈不忘請求馮先生為寒山寺再留墨寶。馮先生亦欣然揮筆,寫下“佛法無邊,眾生平等“一幅四尺整張的大字墨寶。在場諸僧無不為之感動。僅余經(jīng)手之,不只寒山寺有馮先生的許多墨寶,蘇州的虎丘山寺和蘇州重園寺等都有馮先生的墨寶。
1999年9月14日,余同吳縣市科委主任朱澤南先生陪同馮先生參觀太湖石壁,去玄墓山司徒廟會見了融宗法師并合影。七十七歲高齡的他,爬山越林竟然從容越余。余小馮先生二十四歲,自嘆不如。
馮先生愛梅花,以號稱“古梅老人!币淮闻闼ス飧S^梅,順便去窯上村,余之朋友曹海涌家,受到熱情接待,盛情之下,馮先生將事先在北京畫好的一張四尺開二的斗方紅梅贈之。曹先生受寵若驚,欣然饋贈屋前種植的上品紅梅,以示感謝。這棵來自江南水鄉(xiāng)的珍品紅梅樹,每年冬春季節(jié)都會在馮先生花園子的東南角綻放,余倍感欣慰。
一次馮先生陪同八十五歲高齡的楊仁凱先生來姑蘇(楊老是位沈陽博物館兼故宮博物館書畫鑒賞大家),當天便到余之陋室,二老走進余書房欣然各題“蘭竹齋”齋名贈之,余終身難忘。余陪二老去蔣先生家,鑒賞了蔣先生收藏的許多古代書畫,又去光福鎮(zhèn)的司徒廟, 觀看了青、奇、古、怪千年古柏,最后又到東山等地,樂此不疲。
2004年馮先生攜師母到浙江富陽辦事,余亦在桐廬工作室搞創(chuàng)作,得知先生、師母到了,余恭請二老到桐廬小憩幾日,二老欣然同意。欣賞了桐廬的優(yōu)美山水,感慨萬分!
美麗的富春江從桐廬縣城中串過,分成南北兩岸,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衛(wèi)生整潔、空氣新鮮整個桐廬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巨畫。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在658年前就是在桐廬繪出的《富春山居圖》。宋朝范仲淹曾贊有“瀟灑桐廬”之詞。余陪游大奇山、登嚴子陵釣臺,余亦借此機會又欣賞到了馮先生為嚴子陵釣魚臺書寫的詩碑等。
近二十年間,馮先生走訪新疆十余次,其中三次走上帕米爾高原,兩次跨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就在十年前,他穿越了有“死亡之海”之稱的羅布泊,考察樓蘭古城。馮先生曾有興致地講過自己考察玄奘取經(jīng)東歸長安最后路段的經(jīng)歷,并坦率地說:“我的目的也不是單純?yōu)榱酥刈咝手罚讼腧炞C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的記載,西域風光也吸引著我。我希望能夠親身領略唐代詩人們在詩句中所描繪的雄偉而綺麗的自然風光”。
馮先生著作等身,學術精專,涉獵廣泛?胺Q文人典范。對學問的苦究,嚴謹?shù)膶W風,令余等晚輩折服而自愧不如,當應奮發(fā)努力,余之進步、成長與成熟與馮先生的鼓勵密不可分。
往事不堪回首。余今之點滴成績,不足掛齒,有負于九泉之下的恩師蔣風白先生,有愧于恩師馮其庸先生。余深知距離二老的要求相去甚遠,定當竭盡全力而為之。本畫冊之掘品匯集,權當作幾十年之繪事小結;向老師友人之匯報。敬請批評指正。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辛苦付出。一路走來,除兩位恩師外,也離不開朋友、同行、長輩和親人。沒有你們的關心、關注、關懷、支持和幫助,就沒有余之今日,在此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畫冊的出版,首先感謝余之三十多年的老學長上海田遨先生九十四歲高齡為晚輩該集寫序。感謝老戰(zhàn)友王德壽先生,是他在桐廬為余無償提供畫室。感謝蘇州著名裝裱師周根林、周斌父子為余作品精心裝裱。同時感謝夫人孫慧娟女士和兒子錢俊同志分擔家務,余方有精力專心創(chuàng)作。
本畫冊的出版,目的在于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以促進祖國的傳統(tǒng)水墨畫文化的繼承、弘揚與發(fā)展。望廣大同仁多提寶貴意見。
2012年9月20日寫于姑蘇“蘭竹齋”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