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鳥是一種頭戴鳳冠的美麗小鳥,在我國可見到的有大太平鳥和小太平鳥兩種。大太平鳥的尾羽末端為黃色,故又名“十二黃”,小太平鳥的尾羽末端為紅色,故又名“十二紅”。從古代花鳥畫和文獻記載可知,“十二紅”更受人們的青睞。
文、圖/鐘葵
太平鳥冬季時才來我國境內
在古代藝術品中出現(xiàn)過的鳥類,除極少數(shù)為傳說中的“神鳥”(如鳳凰、青鳥等)外,其余絕大部分都是棲息在地球上的“凡鳥”。在這些“凡鳥”中,既有我們平時司空見慣的普通禽鳥,也有至今已非常罕見的珍禽。前幾期的《吉祥藝術》,已介紹了五色雀、綠毛幺鳳、桐花鳳等幾種珍禽,下面再介紹一種名稱很吉祥的小鳥——太平鳥!
太平鳥屬雀形目鳥類,為中國的旅鳥及冬候鳥,僅冬季見于我國境內。在我國可見的太平鳥有兩種:大太平鳥和小太平鳥。大太平鳥體長約20厘米,通體灰褐色,頭戴漂亮羽冠,頦、喉黑色,有黑色貫眼紋,兩翅斜貫一道白紋,有十二枚尾羽,末端黃色。小太平鳥體長約16厘米,體形特征與大太平鳥幾乎一樣。它與大太平鳥最大的區(qū)別有兩處,一是黑色貫眼紋繞過冠羽延伸至頭后,二是十二枚尾羽的末端為緋紅色。
在中國古代,太平鳥名為連雀。這兩種小鳥主要棲息于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楊樺林中,有時甚至出現(xiàn)在果園、城市公園等處,與人類頗為親近。在古代,每逢冬季來臨,它們就成群結隊來我國過冬,曾廣泛分布在我國東北中部和南部地區(qū)、內蒙古、河北、山東、江蘇、四川、新疆、甘肅等地。因它們頭戴鳳冠,羽毛柔軟,尾羽末端或紅或黃,形象俊美,又不畏人,故深受人們喜愛,是自古以來有名的觀賞鳥!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太平鳥的形象就出現(xiàn)在藝術品中。宋代有一幅傳世之作,名為《桃花山鳥圖》,此畫雖未署作者名,但因畫中之鳥形象獨特,故十分難得。圖中一只小鳥站立在桃花盛開的樹枝上,身體向右,扭頭看著左上方,從其頭部特征、貫眼紋特征及尾羽末端顏色來看,毫無疑問就是小太平鳥。作者以工筆繪出小太平鳥,纖毫畢現(xiàn),可見作者對這種鳥的觀察細致入微,對“十二紅”和“十二黃”的區(qū)別了如指掌,故描繪得相當準確。
太平鳥在古代一直被視為珍稀禽鳥
古代花鳥畫家對各種鳥類形象如此熟悉,是因為向來有重寫生的傳統(tǒng),目的是“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形?鬃诱摗对娊洝吩唬骸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彼稳藢⒖鬃訉Α对娊洝返恼撌鲆搿袄L事”,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曰:“詩人六義,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于此,與詩人相表里焉!痹娙酥夭菽绝B獸之“名”,畫家則重其“形”,分別從詩和畫的角度起興寓意,故曰“相表里焉”。這一傳統(tǒng),一直沿襲至元、明、清時期,其中,明代著名花鳥畫家邊文進的表現(xiàn)尤其突出。
邊文進有一幅名畫,名為《三友百禽》。這幅畫最能體現(xiàn)畫家“多識于草木鳥獸”的特色。畫中繪有近百只禽鳥,品種各異,且都能找到真鳥的原型!叭选睘樗、竹、梅,即“歲寒三友”,象征耐寒不凋的節(jié)操,又有賀壽之意。百為吉數(shù),“百禽”或有“百鳥朝鳳”之意。而“百禽”之中,也出現(xiàn)了兩只太平鳥,一只在左上方,一只居中靠右,均站立在松枝上。從其形態(tài)特征來判斷,顯然也是“十二紅”而非“十二黃”。在古代,紅、黃均為吉祥之色,而紅色更受青睞,故畫家偏愛“十二紅”。這幅畫有鈐印四方,其中一方為“多識于草木鳥獸”,正可印證此畫寄意所在!
此外,邊文進為明初重要的宮廷畫家,此畫作于京城官舍,由此可判斷圖中“百禽”的原型來自宮廷苑囿,證明太平鳥在古代一直被視為珍稀禽鳥,在中國有很長的人工飼養(yǎng)歷史。明代詩人楊基寫過一首詩,名為《十二紅圖》,詩中詠道:“何處飛來十二紅,萬年枝上立東風。楚王宮殿皆零落,說盡春愁暮雨中!贝嗽娨浴笆t”起興,感嘆“宮殿零落”,歷代王朝更迭。不知從何處飛來的“十二紅”,說不定也曾見證過宮殿里昔日的繁華!
古代女子閨房之中,
“十二紅簾”是常有的裝飾
雖然我們在古代花鳥畫上見到了太平鳥的形象,但在其他藝術品或工藝品上卻很少見到此類紋飾,這種情況跟桐花鳳、綠毛幺鳳等有點類似。不過,想了解這類紋飾在古代的流行程度,我們可以在古代文獻中尋找資料。如從唐人的記載可知,桐花鳳是唐朝時成都貴婦人的寵物鳥,她們常以桐花鳳為活頭飾,而刻畫著桐花鳳形象的工藝扇,也曾流行一時。太平鳥作為一種珍稀禽鳥,也是中國傳統(tǒng)籠養(yǎng)鳥種,在民間頗受養(yǎng)鳥玩鳥者的喜愛,在工藝品上刻畫太平鳥紋,也應是理所當然之事。有關這方面的記載,我們可以在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浣溪沙》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詞,開頭一句是“十二紅簾窣地深”!笆t簾”是什么簾?據(jù)考證,這種簾幕就是繡有“十二紅”的簾幕,古代女子閨房之中,“十二紅簾”是常有的裝飾。且這種簾幕在宋代已經出現(xiàn),南宋詞人吳文英的《喜遷鶯》中就有“萬頃素云遮斷,十二紅簾鉤處”之句。可見“十二紅”在古代也是佳人的象征,“十二紅簾”的流行時間,至少已有數(shù)百年。
可惜的是,太平鳥現(xiàn)在在我國已不多見。長期以來,太平鳥一直是養(yǎng)鳥者的至愛,而在市場上的太平鳥大多是直接捕捉自野外,這種非法鳥類貿易直接造成了該物種種群數(shù)量的下降。2008年,太平鳥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此后情況才有所好轉。去年,有攝影愛好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拍攝到上千只太平鳥在覓食,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希望在將來,有更多的太平鳥能夠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