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從余華“討厭過”魯迅,看“去魯迅化”的潮起潮落
余華是中國當代文壇在世界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還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他的批判題材向來都以深刻聞名,33歲的時候他就寫出了震驚文壇的小說《活著》,這一作品在過去的2018年仍是中國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影響力經久不衰。作為中國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卻有著別樣的看法,他曾說魯迅是他唯一討厭過的人,事實是怎樣的呢?
這個說法的起因來自于余華的一篇文章——《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在這篇文章里余華曾坦言自己年輕時,對魯迅的文章不屑一顧。一直到后來余華開始寫作的時候,人們稱他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余華還對此很不高興,認為這是對他的貶低。直到后來余華深入的了解過魯迅后,余華才對魯迅肅然起敬,并且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那年,余華已經36歲,這正是“年少不懂真魯迅,長大方知周樹人”。其實這也是“去魯迅化”的原因和意義。
從小學讀到高中,讀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魯迅寫下了什么?我覺得魯迅的作品沉悶、灰暗和無聊透頂!嗳A

彼時,魯迅的文章充斥于課文中間,余華當時讀書的時候,甚至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叫魯迅,其實這也是魯迅在教材上占有眾多篇幅的真實寫照。我們和余華一樣,少年時接觸魯迅太多,因為他的文字生硬拗口晦澀難懂,難免會對其產生排斥!叭ヴ斞富闭腔谶@一點。
可是后來才能拜讀先生作品的真正意義,余華也正是在36歲那年真正讀懂了魯迅。不讓魯迅文章出現在課本上太多,而讓孩子產生厭煩,只留下少許深刻的文章讓孩子們知道魯迅的存在,供日后深讀。這不正是“去魯迅化”的真正意義嗎?

關于余華“討厭”魯迅的原因,他在文章中也有清楚交代,原來余華少年時閱讀的時候,一旦感覺到一位作家的作品無聊,他就會放下這部作品不再去讀?墒囚斞傅挠绊懱^深遠,當時魯迅的文章不止在教材中一直出現,還在報刊雜志大街小巷中露有痕跡。導致余華想拋棄魯迅的文章,卻一直沒辦法完全摒棄掉,因此魯迅才是他唯一“討厭”的作家,由于其他討厭的作家余華不會再去了解,只有魯迅他不喜歡,但又要一遍遍的閱讀。
在后來的時間里,比起余華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大部分人除了教材之外很難看到魯迅。但教材上的魯迅眾多篇章,依然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理解負擔。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感同身受?

后來1996年的時候,余華應一名導演之托,將魯迅的小說改編成電影。于是在那個晚上,余華閱讀魯迅那些早已經熟讀百遍卻依舊無比陌生的作品,這也是余華第一次用心拜讀魯迅。只讀了一篇《狂人日記》,余華就對魯迅肅然起敬。
小說開篇寫到那個狂人感覺整個世界失常時,用了這樣一句話: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我嚇了一跳,心想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了。

接著余華又讀了兩篇魯迅的文章,在讀完《孔乙己》后,余華就給那個導演打電話說:“不要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我們也會正如余華一樣,會在未來的某一瞬間突然讀懂魯迅,接著就沉浸于先生的思想當中,感受著一個偉大的靈魂,他是具有如此的重量和力度。
我沉浸在魯迅清晰和敏捷的敘述里。我后來在一篇文章里這樣寫道: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嗳A
可以看出余華并不是真正的討厭魯迅,相反他對這個新文學的奠基人是十分的尊敬和崇拜。其實不止余華,眾多當代文壇大作家都對魯迅有著別樣的情感,魯迅的這個名字,早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座可望不可及的高山。

余華對魯迅的認知過程,也正是我們認知魯迅的過程。近年被吵得火熱的“去魯迅化”我們也可以從余華身上找到答案。無論是余華早年對魯迅的排斥厭煩,還是讀懂魯迅后的尊崇,這都是“去魯迅化”的前因后果;蛟S誠如余華所言,一個讀者與一個作家真正相遇,確實需要時機。潮起潮又落,魯迅的精神一直都有人傳承,是怎么都“去”不掉的。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