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佛都:一座活著的 “當代摩崖造像博物館”
晨光初透,霧氣如輕紗般在樂山凌云九峰間流動,170米的巨型臥佛在綠被覆蓋下安然恬靜,仿佛剛從千年的沉睡中蘇醒。這座與山巖渾然一體的涅槃釋迦牟尼佛,僅是東方佛都摩崖造像藝術的驚鴻一瞥。
漫步在樂山東方佛都,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這里每一尊佛像都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從自然肌理中生長出的人文靈魂。摩崖造像,這種在原山崖上直接雕刻成佛的技藝,曾在唐宋達到鼎盛,卻在明清式微,失傳長達200年之久。
如今,在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的專業(yè)指導和眾多石匠的不懈努力下,這一古老技藝在東方佛都重新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東方佛都不僅是一處佛教文化景觀,更是一座活著的 “當代摩崖造像博物館”,它以精湛的技藝重現了失傳數百年的中國傳統摩崖造像工藝,在人工與自然的交融中,書寫了摩崖造像藝術史上的新篇章。

摩崖造像:千年文化的厚重沉淀
摩崖造像的歷史,緊緊跟隨著佛教東傳的腳步。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與本土文化不斷交融,孕育出獨特的中國佛教藝術,摩崖造像便是其中一顆璀璨明珠,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它經歷了隋唐的蓬勃發(fā)展,在宋代達到藝術造詣的巔峰。
與普通造像不同,摩崖造像完全依托天然山體進行創(chuàng)作,這要求工匠不僅具備超凡的雕刻技藝,更要對山體的地質結構、紋理走勢有精準把握。每一次揮錘落鑿,都是對自然的挑戰(zhàn)與敬畏,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山體結構受損,功虧一簣。正因如此,摩崖造像不僅僅是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是對自然與人文深刻內涵的獨特詮釋。
唐宋時期,摩崖造像達到空前高度。那時的作品規(guī)模宏大,工藝精巧絕倫,佛像形態(tài)栩栩如生,面部表情細膩生動,衣袂飄飄,仿佛具有生命一般。這些造像不僅是佛教信仰的寄托,更是當時社會文化繁榮、藝術昌盛的生動寫照。然而,隨著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格局的改變以及佛教信仰熱度的下降,摩崖造像技藝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近乎失傳,成為歷史長河中一段被遺忘的記憶。
東方佛都傳承古法,塑造時代新韻
四川東方佛都,這座坐落于樂山市的佛教藝術勝地,不僅毗鄰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更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30余年來,東方佛都勇挑重擔,致力于讓摩崖造像這一古老技藝重煥生機。通過與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深度合作,集結了一批來自藝術界和民間的能工巧匠,共同踏上這場充滿挑戰(zhàn)與希望的復興之路。
在東方佛都摩崖造像的復興進程中,藝術家們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有著近乎苛刻的執(zhí)著,尤其強調運用古人的工具和技法,同時融入當代人的藝術理解與創(chuàng)新思維。他們深入研究古代工匠使用的鑿子、錘子、鏨子等工具的形制與使用方法,嚴格按照古法進行雕刻,每一次敲擊、每一道刻痕,都是對古代工匠精神的崇高致敬,力求原汁原味地傳承摩崖造像技藝。
但傳承并非簡單的復制,藝術家們在遵循古法的基礎上,大膽融入現代藝術思維與創(chuàng)作理念。他們從現代審美和社會需求出發(fā),對造像的題材、表現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讓古老的摩崖造像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又能與現代社會產生共鳴。每一尊佛像都像是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連接著歷史與現代,既是對古老技藝的傳承延續(xù),也是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動表達,真正做到了 “用古人的工具、技法,留下今人的獨特印記”。
摩崖造像:藝術與文化的雙重瑰寶
摩崖造像的藝術價值,不僅體現在其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上,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每一尊佛像都是佛教思想的具象化呈現,通過細膩的雕刻線條、生動的面部表情和獨特的肢體語言,傳遞著佛教的慈悲、智慧與超脫。它不僅是佛教信仰的神圣象征,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
在東方佛都,摩崖造像的復興意義非凡。它不僅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更是對佛教文化的弘揚與傳播。藝術家們通過摩崖造像這一藝術形式,將佛教教義與現代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傳統又現代的佛教藝術風格。這種創(chuàng)新的藝術表達,讓佛教文化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走進現代人的生活,為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滋養(yǎng)。
與現代化的人工造景截然不同,摩崖造像始終秉持著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之心。每一尊佛像的雕刻過程,都是一場人與自然的深度對話。藝術家們順應山勢、巧用天然,讓佛像與山體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景觀。這不僅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偉大成就,更是對自然的崇高禮贊,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正是摩崖造像技藝經久不衰的獨特魅力所在。
東方佛都摩崖造像:展望未來新篇
東方佛都的成功實踐,讓摩崖造像這一古老技藝成功 “復活”,也為佛教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展望未來,東方佛都將繼續(xù)深耕摩崖造像技藝領域,不斷加大研究與創(chuàng)新力度,推動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實現更高層次的發(fā)展。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摩崖造像技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F代科技手段,如 3D 打印、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為摩崖造像的創(chuàng)作、展示與保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過 3D 掃描技術,藝術家們能夠更加精準地復制和還原古代摩崖造像的細節(jié);利用 3D 打印技術,可以制作出高精度的造像模型,為雕刻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借助 VR 和 AR 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摩崖造像的藝術魅力,實現跨越時空的文化體驗。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摩崖造像的藝術表現力,還將為其傳承與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
代表作品:現代摩崖造像的藝術巔峰
如果說古代的摩崖造像石窟是 “歷史的遺跡”,那么東方佛都則是 “活著的傳承地”。它的價值不僅在于重現了失傳的技藝,更在于為摩崖造像藝術的傳承培養(yǎng)了新一代的工匠。在東方佛都的創(chuàng)作團隊中,既有從事摩崖造像數十年的老工匠,也有畢業(yè)于美術院校的年輕設計師。老工匠們將自己掌握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比如如何判斷巖石的質地、如何使用傳統的雕刻工具、如何調配礦物顏料等;而年輕人則將現代的設計理念、數字化技術引入到摩崖造像中,比如利用 3D 建模技術模擬造像的布局,利用無人機勘察崖壁的結構,讓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實現了完美的融合。
東方佛都的代表作品令人嘆為觀止。170米巨型臥佛以大足石刻為雛形,利用自然山體延伸雕琢而成。它頭長24米,寬32.7米,嘴寬4.5米,發(fā)髻115顆,顆顆直徑達1米,腳背寬10.2米,頭上方二龍戲珠靈動逼真。這尊臥佛慧眼欲閉,神態(tài)安詳,側臥在山林之間,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千年的佛緣。
在東方佛都的萬佛洞地宮中,高達51米的藥師佛巍然矗立,以“世界最高洞中站佛”的雄姿,成為佛教藝術與自然奇觀交融的典范。這尊佛像依巖而鑿,在氣勢恢宏的洞窟中演繹著跨越時空的神圣敘事。
藥師佛在佛教經典中為“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以拔除眾生身心疾苦、賜予現世安樂的十二大愿著稱。東方佛都的這尊造像,雖未持傳統法器,卻以形態(tài)細節(jié)傳遞著深邃的象征意義:螺發(fā)紺青象征智慧圓滿,白毫右旋寓意佛法普照,衣紋的褶皺走向暗含“無住生心”的哲學。
同樣在萬佛洞中,通高33米的釋迦牟尼坐佛是世界最大的洞中坐像。這尊佛像在原石上直接雕刻而成,是世上最宏大的山中佛。
這些佛像均采用摩崖造像技術,難度極大。匠人在原崖上鑿像,必須一次成功,損壞了原石,無法彌補;匠人近距離作業(yè),很難分清大像各部位的比例,只能憑感覺;匠人只能身系繩索懸空作業(yè)。
東方佛都:不止是 “博物館”,更是 “活態(tài)文化”
在東方佛都,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 “當代摩崖造像博物館”,更是一種文化的重生與延續(xù)。它告訴我們,傳統技藝從來不是靜止的 “遺跡”,而是可以在當代煥發(fā)生機的 “活態(tài)文化”,只要我們心懷敬畏、勇于創(chuàng)新,就能讓這些古老的技藝永遠流傳下去,在人工與自然的交融中,書寫更多關于美與信仰的故事。
同時,摩崖造像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保護與傳承工作至關重要。東方佛都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qū)開展摩崖造像保護與復興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未來,需要政府、學術界、社會各界以及民間力量共同攜手,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對摩崖造像技藝的研究、人才培養(yǎng)和宣傳推廣,讓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呵護與傳承,繼續(xù)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晨光漸濃,霧氣散去,東方佛都的摩崖造像在陽光下愈發(fā)清晰。那些雕刻在崖壁上的佛像,有的微笑著俯瞰眾生,有的閉目沉思,有的手持法器,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它們不僅是藝術的杰作,更是文化的載體 —— 承載著中國摩崖造像藝術的千年脈絡,承載著傳統技藝的匠心傳承,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理念。(中視文旅 秦正)
編輯:江南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