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74
剛過新年,派爺心里又堵了。
因為一部片,《地球最后的夜晚》。
和一句口號,一吻跨年。
就是在12月31日當晚,情侶們可以看這部片,等到了十二點,倆人一起親吻跨年。
借助抖音等平臺的號召力,外加這是個很浪漫的儀式。
火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預售加首映的票房,2.6億多。
不過,高開局的首映之后,問題逐步顯現(xiàn)。
貓眼和淘票票,用戶打低分抵制。
媒體和大V,指責片方目標觀眾定位錯誤。
via Mtime新聞采訪業(yè)內人士言論
有的人甚至跑到了主演黃覺的微博下面,質問他為何要參與這部片的這種噱頭式營銷活動。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爛片么?
肯定不是,戛納、金馬雙雙入圍。
戛納期間,國際影評人綜合評分排名第六。
金馬獎上,連李安連用五個“非常”夸獎。
via Mtime新聞稿
如果說《愛情公寓》這類“以次充好”的片,被罵也是自己作的話。
這種帶點文藝的愛情片,又是2018年最后一天上映,用了“一吻跨年”這個營銷主題來推廣。
派爺覺得:沒毛病。
既然是好電影,貓眼和淘票票的觀眾,為什么要罵?
在這里,我們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評論,來給大家做一番解釋。
第一位用戶說,一個蘋果吃三分鐘,太慢!
走路也走半天,太慢!
導演肯定故意拖時間,爛片!
關鍵詞:慢=故意拖時間=爛片。
這位用戶,估計對電影的期待,應該像下面這條評論一樣。
最好是三秒進入狀態(tài),然后全程高能到結束,讓你目不暇接。
從這兩條評論里,派爺似乎發(fā)現(xiàn)了《地球》遭受冷遇的玄機。
既不是道德的淪喪,也不是人性的扭曲。
而是,觀影氛圍的影響。
長期以來,電影院里放的絕大部分,都是爆米花商業(yè)類型片。
它們力圖營造的,是一種觀眾不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只要沖著銀幕傻笑或者傻哭的氛圍。
讓影片帶著你走,而不是你帶著影片走,這是它們的套路。
它不希望,觀眾停下來思考。
你躺著,我喂你就是了。
最好囫圇吞了,別嚼。
如果觀眾回頭一琢磨,這片這里有硬傷,那里有BUG的,他們可能就不看了。
久而久之,觀眾就被慣出了一種“不想動腦子”的習慣。
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來挑事的。
它們擺明了不想讓觀眾躺著。
你得隨時隨地跟著劇情,跟著場景的轉換,思考。
前一秒這個人對應這個人,下一秒可能對應的就是另外一個人了。
一不留神,你就不知道故事在講啥,這個人是誰了。
跟那些所謂的燒腦片比,這簡直就是“焦腦片”。
看個片這么累,是不是就代表著,這片不好看了呢?
NO!
舉個栗子。
我們以前學語文的時候,有人拿到一本金庸的大部頭名著時,會說——
這文章太難看了,實在看不下去。
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
這里的難看,并不是因為技巧拙劣導致的內容枯燥。
而是缺乏耐心的自暴自棄。
因為除了知難而退,你也可以選擇,慢慢啃完。
選后者,你能獲得的愉悅和收獲。
肯定比你天天看段子要強好幾倍吧?
回到影片上來,那些習慣了被喂食的觀眾,突然碰到一部需要他們主動參與的電影。
肯定會有一個不適應的階段。
有些人,就會把這種不適應,用缺乏耐心的自暴自棄給表現(xiàn)出來了。
于是乎,大家看到了貓眼和淘票票上的一干評論。
其實,《地球》的境遇,另一部大家耳熟能詳?shù)碾娪,也經歷過。
就是周星馳的《大話西游》。
當年上映時,那叫一個慘淡。
當時還算觀影人數(shù)多的北京地區(qū),不到20萬。
據(jù)說,沒有一場超過10個人的。
via 百度百科
許多人覺得影片晦澀難懂,連周星馳都找來吳孟達反思:難道咱們真的玩過頭了?
后來,連周星馳的彩星公司,也因為本片連累,賠本關張。
兩年后,《大話西游》在北京高校,以錄像帶和影碟形式,再次上映。
在清華北大等一眾高校影迷的解讀中,大家慢慢發(fā)現(xiàn)了這部影片的迷人之處。
你看看現(xiàn)在,《大話西游》在中國影迷心中是何等地位?
凡帶點思想深度的作品,真的需要花時間,細細品味。
《地球》可能還沒到可以媲美《大話西游》的程度。
不過,起碼是值得大家花時間琢磨的。
可是,長久以來追求“無腦一波流”的短平快觀影氛圍,想讓觀眾短時間內就全部改過來,的確很難。
所以,觀影的氛圍,咱們肯定得改善。
那是不是光觀影氛圍改善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呢?
派爺發(fā)現(xiàn),不光三四線小鎮(zhèn)青年不買單。
好多觀影氛圍不錯的大城市,觀眾看完了也是一臉懵逼。
這個,就是大環(huán)境使然了。
什么是大環(huán)境?
直白點,就是目前國內的美學通識教育,簡稱“美育”。
小學時候,我們經常聽到一句口號,就是——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可是從小到大,思想品德政治課、文化課、體育課和勞動課,其實都不太會少。
唯獨什么音樂課、美術課,時常成為那些大課的擠占對象。
不是班主任要霸占美術課講解數(shù)學題,就是物理老師要拿音樂課做實驗。
電影?想都不要想!
學生時代看電影,幾乎和打游戲一樣,都是學習不用功的表現(xiàn)。
不給你一頓拳腳,算是仁至義盡了。
還想學習電影藝術?那就是罪上加罪。
好不容易到了大學,多數(shù)人也只能通過少得可憐的選修課,了解點皮毛。
只要你不是電影專業(yè)出身,你幾乎沒有欣賞文藝電影的知識積累。
平時看到的不多,看了也很難看懂。
換成誰,都不可能三秒內get到《地球》的氣質。
所以,大環(huán)境,也是必須著力改善的對象。
小環(huán)境,大環(huán)境,可能都得花點時間,才能出效果。
那么,是不是現(xiàn)在就不用吸引那么多觀眾來看文藝片了呢?
就像許多大V說的,藝術片不應該去主打四五線小鎮(zhèn)青年。
派爺,有點不太同意。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
很多東西,只要你接觸多了,自然能掌握其中的門道。
藝術片有理解門檻,很正常。
但因為這個原因,就覺得它不適合大眾,那就有點扯了。
難道藝術片,就是高學歷人士的專屬?
那誰來定義下,這個學歷要多高?
非得985,還是211畢業(yè)?
如果真以這個標準來套——
本片的導演畢贛,在沒拍本片之前,也不是211和985什么的。
那是不是他本人,也不配看這部片了?
倘若認同了這種觀點,那么接下來會不會出現(xiàn)這些情況——
小鎮(zhèn)青年不適合高雅藝術,取消藝術課吧。
這種好片不拿來共享的行為,派爺?shù)谝粋出來投反對票。
現(xiàn)在倒好,終于有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不用派爺喊破喉嚨讓大家去看了。
結果反倒被人拿來當成了“騙觀眾”的反面教材。
正如導演在訪談里說的那樣——
“我們的片,不靠偷不靠搶不靠下跪,憑我們的技能和知識讓大家來看,怎么了?”
via 知乎·鹽club
是啊,怎么了?
說起下跪,派爺不禁想起當年為了宣傳《百鳥朝鳳》。
電影界的資深制片人方勵,當著全中國網(wǎng)民的面,下跪磕頭,求多排片。
如果中國的優(yōu)秀電影,每次都得靠良心電影人,用這樣一種卑躬屈膝的方式,來求大家看的話。
好的電影作品,到底能走多遠?
如果大家都覺得,文藝片本來就適合小眾,將來還有誰,會去投資這些電影。
反正這些片你們抵制,也不賣錢。
同樣的錢,我干嘛不去多投幾部賺錢的爛片呢?
所以,派爺在這里想呼吁一句——
求求你們,放國產文藝片一條生路吧。
至少那貢獻了2.6億票房的,大多數(shù)依然保持沉默的觀眾,都沒有覺得,這個跨年,過得毫無意義。
只有讓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文藝電影,才能在磨合中,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市場。
沒準,下一個畢贛,就在這些人中間。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