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幾年國學開始興起之時,有一個堪稱國學的“文化教母”級別的人物,被人天花亂墜般地吹捧,這個人就是-于丹。可是“人紅是非多”,這位大人物沒過多久卻跌落神壇。這是為什么呢?
一頭精干利落的短發(fā)、穿著素雅、舉止談吐落落大方。這是很多人對于丹的第一印象。2006年于丹在中央八套《百家講壇》欄目上解讀《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一時間人們被于丹那種生動、老少皆宜式的解說方式所吸引。原來那些古文經典并不是那么地高不可攀,一時之間在全國范圍內刮起了一股“于丹熱”。
于丹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教授,正是因為她對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解讀才讓她名聲大噪。事實也正是如此,那幾年,于丹的各種活動和演出的邀約紛至沓來,人們經常能在電視上看見于丹的身影,作為傳播國學文化的大師,于丹在全球范圍內都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按理來說,學校內出了一個名人,那學生們都會很高興、很自豪的,但是于丹的學生并沒有。反而將這位“名師”趕下了講臺,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于丹敗走北大當時于丹在百年講堂中進行一場昆曲商演的發(fā)言,臺下的一些學生就在起哄,在之后事件的發(fā)酵過程中,那個起哄的人被說成是北大學子,原話“下去”也變成了“滾下去”,此事一出就在微博上炸開了鍋。為何好好地總結發(fā)言會遭受如此待遇呢?
原來于丹在當時的發(fā)言意思是“這種場合說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場觀眾對所有參演的老藝術家表示崇敬和感謝。”接著樓下就出現(xiàn)了這種噓聲,雖然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但可見當時就有人不滿于丹了,雖說喊話的并不一定是北大學子,但是這件事情對于丹的打擊也可謂是“致命”的。
她雖然沒有“滾下去”但是離“滾下去”不遠了。之后這件事經過輿論的發(fā)酵變成了北大學子抵制于丹,雖說遠沒有這么夸張,但是不管過程如何,于丹在北大確實是“落敗”了。究其原因還是在于自己“目的不純”而已。
北大事件發(fā)生之后,于丹的口碑斷崖式下跌。即使后來于丹在微博上澄清了這件事情的始末,但民眾早已對于丹的行為有所不滿,所以這次澄清并沒有挽回些什么,她的落寞是注定的。很早就有專家批評過于丹,畢竟專業(yè)的事情要交給專業(yè)的人來做,傳播文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之后她在資本市場導向的驅使下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其實她的落寞在之前就有跡可循,早在之前于丹大火之時,國內外簡直都是清一色的好評。她也出席了不少有關文化傳播的論壇和講座,但在期間也惹出了不少的事情。
不僅耍大牌擺臉色,還撒潑到了國外,這哪有一個接受過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樣子?也難怪出現(xiàn)之后墻倒眾人推的局面。
其實是在眾多光環(huán)之下,于丹漸漸失去了自我,沒有認準自己的定位。每個人在踏入資本市場之初都會想著要控制資本,到最后只能被資本所控制。
其實她是成為了一個被資本市場所擺布的一個提線木偶,借著文化的旗號貪婪地享受著文化帶給自己的物欲享受,這樣的“大師”,注定走不長遠。
人們都說于丹是一個國學大師,對于《論語》有著自己的理解,但是真正的史學家們卻并不這么認為。也許我們聽起來覺得很棒的內容,在那些專門攻讀《論語》的專家們眼中,只是小孩子過家家里玩的罷了。
于丹只能說是資本市場運作下才出現(xiàn)的大師,但這個大師是一個偽大師。因為她無論是從知識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都是無法與真正研究文化的專家相提并論的。一旦觸及她的知識盲區(qū),于丹就無法更加深入地為大家講解。
所以對于這個跳梁小丑,史學家們不會去承認,更不會去理睬。對于他們而言,于丹的理解停留在很淺的層次。
堂堂一個大學教授,不去專攻自己的領域,反而去涉足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如果真是一個長期接受過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人,不會不知道“術業(yè)有專攻”吧!
心靈的毒雞湯最終毒倒了自己小編有幸在于丹過氣的多年之后,在老師的課堂上也聽過于丹的《論語》解讀,當時只是覺得比單純看文字要有趣得多,同時看過于丹講座的人都知道,她經常會在自己的節(jié)目中,發(fā)一些毒雞湯。
當時讓很多人為之瘋狂,現(xiàn)在市場上的丑聞加之自身不以身作則,讓于丹現(xiàn)在的處境“一地雞毛”。
對于她的失敗,梁宏達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過。他在節(jié)目中就說,于丹是一個書理通但是道理不通的人。只是因為當時市場的大勢所趨才選中了她,沒有她,也會有第二個于丹、第三個于丹,這跟你是誰沒有關系。老梁說的話一針見血,雖然她認為讀懂了《論語》,但只是知道了書中的道理,但是你做人還沒搞明白,要是搞明白了,還會出現(xiàn)在倫敦撒潑的事件嗎?
文化本身是很純粹的,傳播雖然要依靠一些手段、依附一些力量,但是本心是不能被拋棄的。
阿諾德曾說: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我們既要美也要智,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被市場所操控,否則失去本心,成為市場的“附庸”,何其可悲!
書理要通,人理更要通。讀書是為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不然早晚會被整個社會拋棄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