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止是中國哲學中獨有的一種智慧,《增廣賢文》中將其總結(jié)為兩句易于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這句話的意思是: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滿足,一輩子都不會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節(jié)制,于是一輩子都不會因為自己不恰當?shù)男袨槎墒苄邜u。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老子《道德經(jīng)》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敝悖f的是要有容易滿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貪得無厭;《紅樓夢》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對聯(lián)可謂震懾人心:“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這幅對聯(lián)寫的不僅僅是賈府,也是世人常態(tài):明明已經(jīng)擁有很多了,卻還是不想停下來,繼續(xù)為貪念所控制,一錯再錯,直到泥足深陷,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無路可走,想回頭時但為時已晚!吧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斂,得寸進尺,一味爭名逐利,兇險和災禍也會隨之降臨。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學》一書響絕天下,“止”是中國古人獨特的智慧。
《大學》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何謂知止?《大學》中沒有明說,但卻給我們舉出了例子:“為人君,止于仁,為人君,止于仁; 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敝,即應當為其所應為,不為其所不應為。止學的智慧說的是要知道自己應該處于怎樣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內(nèi)應為的事,并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長久不敗之道。以“知止”為始,方能以“得”為終。
《周易》中有“艮”卦,講的就是“止”的智慧。這一卦要義也在于行止各有其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而有清代“中興之臣”美譽的曾國藩曾說過: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xiàn),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 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事情,才是全身而退、避免險境的良策。曾國藩深知自己應以國家社稷為重而一己私利為輕的道德界限,他因手握重權(quán)、德高望重而曾四次被人勸說稱帝。但他最終都義正詞嚴的拒絕了。他最終成為中興名臣而非亂世梟雄,靠的也是他這知止常止的智慧。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