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標題字:顧青蛟
余游于繪事多年,結識了一大批德藝雙馨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畫家,借著微信平臺頓生匯聚之心,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書畫南北方》好友群。本群書畫家一人一面,百人百相,我閑言少語,諸君品畫。感謝《藝周刊》新媒體矩陣給本群提供數家知名的展示平臺!
陳太明(仁空)
二0一七年六月于無錫
陳德華,1955年出生于山東德州,福州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高級美術師,無錫市政協(xié)書畫社秘書長,二泉畫院院長。祖父陳負蒼,為海上名家吳待秋先生入室弟子,曾執(zhí)教于上海藝專和蘇州美專。
德華幼承家學,擅國畫山水,尤鐘情于描繪中國古典建筑和江南園林,數十年來不辭辛苦萬里跋涉,遍訪祖國各地的亭臺樓閣、庭院寺廟和園林建筑,悉心鉆研寫生創(chuàng)作,其樓閣畫一改以往用界尺偏工整圖華麗之態(tài),樹講筆墨重韻味出氣勢新風,賦予這一畫種時代氣息和活力,堪稱當代新樓閣畫的代表人物。高占祥先生贊曰:陳德華的樓閣畫已經決然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的界畫,賦予樓宇以生命的體味及迥異的個性。2012年中國文化報曾有整版專題介紹“清新雅致 寥若晨星”——陳德華樓閣經典畫賞析。
陳德華作品
傳承與超越
——品陳德華之當世“界畫”
文/錢紹武
在當今中國畫壇,以山水、花鳥、人物著稱者實不乏其人,也頗受到世人推崇,而以界畫入畫,兼具傳統(tǒng)繪畫之基礎描述秀麗山川、傳神造化之妙又擅山水樓閣而獨樹一幟者,卻實為屈指可數,寥若晨星。近日,家鄉(xiāng)有心者向我推薦陳德華的樓閣山水作品,觀后甚為驚喜,喜其一,曾經絢爛至久的界畫畫種得以經典地為現(xiàn)代畫家所傳承;喜其二,此界畫又實非一味效仿,不管是其表現(xiàn)形式內容抑或技法均在畫家探索揣摩之下出新、出意,身為惜“畫”之人,實難掩興奮之情。
陳德華作品
界畫為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畫科,大抵以繪制樓臺閣宇 ,并施以青綠乃至金碧山水為主。毛筆借助于一枝木桿及界尺,徐徐劃去,線條不彎曲無粗細,整齊劃一,井而有序,恢弘壯闊。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中將繪畫分為十三科,“界畫”即其一。遠從敦煌壁畫和唐代墓葬壁畫中,我們便可一窺界畫之風采及格調。但令人甚感遺憾的是,傳統(tǒng)的界畫雖規(guī)整華麗,因為借助器械而成,失之呆板而乏藝術生命,故自宋元以降,緣“文人畫”的高度發(fā)展,界畫逐漸被視作工匠所為,江河日下,至清代雖有袁江、袁耀之輩致力振興,卻已是強弩之弓,乏回天之力。
陳德華作品
今觀陳德華君之樓臺山水,于界畫基礎之上另辟蹊徑,不拘一格,擯棄界尺,絕不借助器械,純以寫意筆觸描摹風格迥異的樓臺閣宇,全然擺脫了傳統(tǒng)界畫僵硬、呆板、乏味的痕跡,如此古老的畫科在陳德華筆下竟以清新獨特的嶄新面貌躍然紙上,藝術不朽的生命力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得以完美詮釋。在百幅令人驚嘆的扇形樓臺山水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此君已將山水與樓閣等建筑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一種新的意境和氣象,不論是布局、著色、情境,在每幅畫中渾然天成,在整套作品中,又決然不同,觀者隨之體會欣賞,如同經歷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境遇、于遐想中完成德華君悉心營設的旅程。
陳德華作品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本應相輔相成,缺乏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立不住腳頭,而缺乏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藝術便滯留不前,我歷來主張于借鑒研究傳統(tǒng)中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覓得突破,這些需要畫家對于藝術的執(zhí)著熱愛與追求,更需要心境、需要時間,基于此,德華君是令人嘆服的;使讀者在觀賞之下,甚至忽略了這些技法與形式的東西,全然細細沉浸玩味其間,只覺意韻無窮、畫中有畫,情有所寄,那便是真正的經典之作了,可贊,德華君之畫,如是。(作者為中國國家畫院雕塑院院長)
陳德華作品欣賞: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