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荔——同州“蜜汁轱轆”
“蜜汁轱轆”源于何時,已無從考究。這是一道久負盛名的同州名菜,因其狀為球體,當地把這種形體的東西俗稱“轱轆”。其制作方法是將豬板油切成小塊,在調有蛋清、蛋黃、淀粉的稠汁中蘸過,然后投入油鍋炸熟,撈出裝入盤中,又勾以蜜稱汁(今多用白糖)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香甜油潤的這一道菜叫“蜜汁轱轆”。
制作時,和面的時候,一勺熱水先把面粉燙死,再一勺涼水把面粉救活,這個過程叫做“起死回生”。先熱水燙死,是為了讓面團變的柔軟,再涼水救活是為了面團更加筋道,就在這“一死一活”中,面團才會綿軟中略帶韌柔,炸出來的轱轆,口感既不會發(fā)硬也不會粘牙。
制作轱轆最好經過復炸,第一次炸沒有融化的豬板油經過第二次復炸才會完全融化。在烹飪中,復炸是常用的手法,是指材料第2次下鍋,達到減少吸油量和外酥里嫩的效果。第一遍炸溫度不要太高,一般初炸油溫最好掌握在140℃~160℃(也稱為5、6成熱,此時油面向四周翻動,略有青煙升起)為宜,復炸時,一般應掌握在170℃~230℃(也稱為七八成熱,此時油面的翻動轉向平靜,青煙四起并向上沖),但時間不易過長,成品表面顏色變深馬上撈出。
此菜色香味形俱佳,是當地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傳統(tǒng)名菜。當地人過紅白事都離不開此菜,但吃時不可性急,因咕嚕在油鍋中炸后,里面的豬油已化開,如急于下咽,滾熱的油汁燙麻了舌頭,吃不出好味道還是小事,再燙傷了嘴和食道就更叫人哭笑不得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