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一線教師,向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致以節(jié)日祝賀。習總參觀北師大時,從展臺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tǒng)一,習總說了一句話在網上引起了很大共鳴。
習總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習總這句話之所以引起很大共鳴和轟動,原因是過去數(shù)年,我國基礎教育的語文課本的一些修改,引發(fā)了多輪社會爭議。為了能對此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不妨來羅列部分爭議話題:
一、2005年,《狼牙山五壯士》被從語文教材中刪除。
據(jù)2005年的新京報報道,上海市教材編寫組主編徐根榮對記者是這么說的:“在新的上海市二期課改語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壯士》被正式刪除。除了上海市的新語文教材,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新課本也刪除了《狼牙山五壯士》的內容。”
徐根榮認為,當時選擇《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是為了弘揚革命英雄主義,如今把《狼牙山五壯士》從新課本中刪除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徐根榮說,現(xiàn)在社會以多元化為主,學生們需要更多更新鮮以及種類豐富的知識,過去單一以革命戰(zhàn)爭題材為主的文章結構就與學生們的思想脫節(jié)。所以,要將《狼牙山五壯士》刪除。
二、2010年,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在博客中發(fā)文《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引發(fā)網友激烈爭論。在博文中,丁啟陣教授力挺了民意測驗中,中學生不喜歡《背影》的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
三、2013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的《風箏》退出了課本,取而代之的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此后,網絡上出現(xiàn)了“魯迅作品全面退出教材”的消息,引發(fā)一輪爭論。
四、上海小學一年級2014新教材刪除了全部8篇古詩詞。
近些年,中小學教材經過不斷調整,很多諸如《狼牙山五壯士》這樣的具有革命色彩的文章都被刪除了。理由和上述上海教材編寫組的那位徐根榮說得差不多。
那么,這樣的文章該不該刪呢?是不是真的刪除就是現(xiàn)代社會需要呢?是不是這樣的文章真的不合時代了呢?
占豪認為,這種歷史和教育意義都非常強的文章不但不應刪除,還應作為教書育人的重點內容。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有二:
一、抵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英雄主義精神應大力頌揚和弘揚。
《狼牙山五壯士》是描寫中國普通戰(zhàn)士英勇抵抗日本入侵的故事。這種故事,其教育意義非常大,文章會讓我們時刻記住,面對入侵一定要奮起反抗,寧死也決不能作亡國奴。如今,雖為和平年代,但我們決不能樂而忘憂,決不能忘記中國的屈辱史和中國人民英勇抗戰(zhàn)的偉大歷史。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不會重蹈覆轍。
如此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豈會因時間變遷而發(fā)生改變?岳母刺字歷經近千年,至今仍膾炙人口,這是為什么?作為教育者,竟會說這些曾經真實發(fā)生過、現(xiàn)在可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文章不合時宜了,這得多么荒謬無知呢?教育者如不知該向自己下一代傳遞什么樣的精神力量,還有什么資格當這人民教師?不如回家抱孩子更合適。不,抱孩子也不能抱,會影響下一代,賣個紅薯什么的挺合適。
二、“吃水不忘網挖井人”的感恩精神應銘記于心。
我們今天的生活是怎么來的?是千千萬萬個“狼牙山五壯士”的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血肉鋪成了中華民族崛起之路。作為后輩,我們不應忘記他們!独茄郎轿鍓咽俊芳o念的不僅僅是那五位壯士,而是在紀念千千萬萬個為挽救中國而犧牲了先輩們。
作為教育者,竟認為弘揚先輩的革命英雄主義不合時宜,與時代脫節(jié),這種思維實在讓人無法理解。如我們連挽救了中國的英雄先輩們都能忘記,和忘記父母恩有什么區(qū)別?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不但應該弘揚先輩們的英雄主義精神,還應該告訴孩子們,正是我們英雄的先輩們用不怕流血犧牲、不怕死的精神,才換回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們怎能忘記他們?不但不能忘記,還應向自己的后代繼續(xù)傳頌他們的英雄事跡,我們不但應該繼承這種偉大精神,還應心存感恩之心向他們的偉大犧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然而,編輯教材的那些“磚家們”,竟認為這是時代的需要,竟認為劉翔、桑蘭這樣的運動員比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輩們更值得謳歌。對這樣的人,是說他們無知呢還是說他們心存歪念呢?先輩們是用生命捍衛(wèi)國家民族的利益,他們?yōu)榇双I出了自己的生命。劉翔現(xiàn)在在干什么呢?在惡炒娶了富二代的老婆?吹竭@樣的景象,難道你們不覺得你們在害自己下一代嗎?
至于北外副教授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背影》實在不值一駁。關鍵是這位的理由更是雷人,竟然說是因為“違反交通規(guī)則”。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說,如果散文、詩詞都非要用這種理由來雞蛋里挑骨頭,那天下哪還有美文?
魯迅或其他的一些文章是否該從課本中刪除呢?個人認為,特別經典的仍不應刪。譬如《孔乙己》、《祥林嫂》這樣的文章能刪嗎?教材文章當然可適當調整,但絕不能拿次品換優(yōu)質品。我們教育下一代,不是以文章寫的早晚來衡量的,而應以文章的質量和教育意義來作為衡量標準。
上海刪除教材中的古詩詞更是莫名其妙。中國古詩詞文字優(yōu)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這棟摩天大廈頂上的那顆最亮的明珠,是中華文化遠遠優(yōu)于西方文化的最佳證明。孩子從小多讀多背古詩詞,不但可提高文化修養(yǎng)、陶冶情操,更能提升青少年的胸懷、志向,還能豐富孩子們的情感。詩言志,詞抒情,看看唐詩宋詞,那都是中華歷代精英基于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并發(fā)揮出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而留下來的精華中的精華。這樣歷經數(shù)千年發(fā)展出的璀璨文化,作為教育工作者竟不主動去傳給下一代,這是有眼無珠還是暴殄天物?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杰倫的一首歌詞《蝸!肪钩闪私滩闹械膬热。老實說,這首歌詞寫得還不錯,但與唐詩宋詞比起來可就有天上地下之別了。那個慢慢向上爬的蝸牛,與“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fā)憤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相比,誰更好背誦?哪個更能讓人銘記于心?哪個更能催人奮進?哪個更能陶冶情操、舒展胸懷?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楚,有什么資格去編寫教書育人的教材?賣個烤紅薯不挺好嗎?
為什么近些年會出現(xiàn)上述這些怪現(xiàn)象?根本原因在于,改革開放后,一些人的思想過于單薄和缺乏自信,在對西方文化的吸收中,完全不加甄別和篩選,結果西方優(yōu)秀文化吸收不多,倒是垃圾文化吸收不少,結果被洗腦了。腦袋被西化了,他們就會認為中國的革命精神是不合時宜的,是不利于與外國友人交往的。在他們看來,如果這些會讓友邦不爽的文章?lián)Q來友邦驚詫,他們就會覺得中國和西方世界脫節(jié)了,就沒辦法與世界接軌了。于是乎,我們看到近些年歷史虛無主義、洋奴思想的泛濫。這些人,不但自己臆想西方的所謂“好”,還會將這些臆想流毒傳給另外一些人。其結果是,很多青少年因受到這些不良影響以歪就歪,搞得近些年不少青少年的思想淺薄、浮躁,對社會和自己都不負責任。
我們知道,近代歷史上西方在對其他國家殖民時,首先就是滅其歷史,斷其文化,然后再強制性地讓對方棄其文字。通過教育、宣傳,他們就能達到對殖民地徹底奴役的目的。兩百年來,西方之所以未能征服中國,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歷史文化太過豐厚,根基扎得太深。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最終打敗侵略者,如今處于崛起進程當中,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中華深厚文化底蘊滋養(yǎng)了我們的先輩,并讓他們終于帶領中華民族走出漩渦和淤泥。
可是,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一些教育工作者、我們的精英,竟然越來越意識不到這一點,腦袋竟徹底西化了。這,讓人覺得非常悲哀。個人被西化也就算了,可他們還要禍害下一代,這就是造孽了。
習總那句“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說給誰的?首先就是說那些腦袋被西化的教育工作者,其次就是說給那些腦袋被西化的非教育工作者。
“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不但是說古詩詞和散文被從課本中刪除,也說那些長期缺少民族自信、崇洋媚外者。這種悲哀,不僅僅是社會的悲哀,更是個人的悲哀。而習總提出“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要求,正是要讓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用傳統(tǒng)文化武裝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的大腦不再具有那種西化的大腦,不再重復不知道祖宗是誰“去中國化”的悲哀。
文章雖然批評那些崇洋媚外、數(shù)典忘祖者,但不能忘記在教師節(jié)向辛勞的教育工作者們致以崇高敬意,道一聲辛苦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9 個評論)
中國人不學國學經典,白來一趟啊~
中國人不學國學經典,白來一趟啊~
中國人不學國學經典,白來一趟啊~
中國人不學國學經典,白來一趟啊~
傳播經典,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