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凈空法師
目錄
1生平經(jīng)歷早期經(jīng)歷
1927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公歷3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廬江縣,因父親擔任公職,所以幼年隨父母客居福建建甌,在建甌受小學教育。中日戰(zhàn)爭期間,求學于貴州國立第三中學,一九四五年抗戰(zhàn)勝利,四六年舉家遷居南京,就讀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學。一九四七年凈空的父親病逝,家無恒產(chǎn),以此失學,因而參加軍旅,從事文職工作。一九四九年內(nèi)戰(zhàn)熾烈,京滬撤退之際,法師隨軍到臺灣,服務于實踐學社,擔任資料管理工作。[1]
法師天性好學,公馀之時研讀經(jīng)史古文,勤奮刻苦,努力不懈。1953年,安徽桐城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講學于實踐學社。法師以同鄉(xiāng)后學的身分,謁方教授于寓所,方先生為一代哲學大師,提攜后進,不遺余力,對這位年方二十七歲的小同鄉(xiāng)十分器重,答應每星期日為他講授哲學二小時。初講“理則學”,繼講東西方哲學,如是三年之久(爾后一九七七年方先生逝世,法師照顧方夫人生活,直至終老)。在這段時間,講授到佛學部分時,方先生介紹他謁見佛教領袖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大師亦允每周為之講課一次,如是亦受學二年。[4]
1958年,法師為進一步研究佛教理論,乃辭去工作,到臺中入佛教大德李炳南老居士門下,依雪廬老人學佛(李炳南老居士號雪廬)。雪廬老人為法師單獨開課,講授唯識學,凈土經(jīng)論,特別于《大乘無量壽經(jīng)》更是悉心傳授。時,法師住于臺中慈光圖書館的一間小閣樓上,為學佛法,不計物質生活之簡陋,如是又苦學十年。
1959年,凈空法師于臺北圓山臨濟寺剃度,法名覺凈,字凈空,受具足戒后于臺灣及世界各地弘經(jīng)演教。先后講述《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圓覺經(jīng)》、《凈土五經(jīng)》、《金剛經(jīng)》、《地藏經(jīng)》、《梵綱經(jīng)》及《大乘起信論》等佛教三藏典籍數(shù)十部。[3]
1962年于海會寺受具足戒,與祥云、圣嚴諸師為戒兄弟。出家后的凈師,仍回臺中,依雪廬老人學《華嚴經(jīng)》、《凈土三經(jīng)》及法相唯識宗的經(jīng)論,同時在南普陀寺佛學院任教授課。1967年,離開臺中北上,任圓山臨濟寺書記、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1969年,應星云法師之聘,任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教師兼教務主任。后來返回臺北,任松山寺大專佛學講座講師。
凈空法師首開風氣之先,使用電臺、電視臺、衛(wèi)星電視、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傳播媒體推行佛陀教育,并大量印制贈送《大藏經(jīng)》、儒家《四書》、《五經(jīng)》等善書及一切與提升善良品質、恢復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書籍及音像制品。數(shù)十年來贈送十方信眾各種經(jīng)論善書累計達千余萬冊,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像數(shù)百萬張。[3]
1977年初,法師倡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凡中國民之居留地,皆應興建。旨在 教民誠信忠敬、繼孝思、篤人倫、醇風俗、隆國運、開太平。又指出“文言文”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共同語文,為中華文化獨具之異彩,是世界文化最偉大的發(fā)明,使數(shù)千年前人類智慧經(jīng)驗的寶藏,與今人結晶成一體,因此必須提倡。文化復興,光被全球,惠及一切眾生,咸得和平安樂,強根固本在于此也。
1977年始,法師應邀至海外弘法,極力倡導以“凈宗學會”、“凈宗學院”形式,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修學道場以及流通法寶、培養(yǎng)繼起人才的佛陀教育機構。現(xiàn)今,已有百余所的凈宗學會分布于世界各地,大體上都是以華人社群為基礎的純正佛教教育組織,并以法師為他們的導師或顧問。為培養(yǎng)佛教后繼人才,法師于一九九五年指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凈宗學會創(chuàng)辦“弘法人才培訓班”。
1982年,法師應美國信眾之請,到美國弘化。時,德州達拉斯學佛社聞知法師抵美,禮請法師到達拉斯講經(jīng)。在此之前,出家法師到達拉斯弘法者,只有凈海、永惺、宏意三位法師,法師是最早由臺灣到達拉斯弘法的法師。他在達拉斯講《阿彌陀經(jīng)要解》。法師辯才無礙,使聽眾充滿法喜。這以后,應當?shù)匦疟娭,每年都到達拉斯弘化。[4]
1985年法師第三度來美,移居美國后,首先應洛杉磯華嚴研習會之請,在中國文化服務中心、波爾萊昂文化中心等處,分別講《阿彌陀經(jīng)要解研習報告》七次,新釋經(jīng)義,精簡明了,使洛城聽眾贊嘆不已。繼而又飛抵三藩市,在各寺院以同一經(jīng)題再分別報告多次。八月飛抵達拉斯,仍講凈土經(jīng)典,使聽眾深受感動。達拉斯學佛社社員,將原來社址改裝刷新,改為凈宗道場,禮聘法師為名譽董事長及導師,懇留他長期駐錫領眾修持,法師為大眾誠意感動,允暫在社中駐錫一段時間,以后每年來達拉斯領眾共修。期間曾獲頒美國德州榮譽公民及達拉斯榮譽市民。公元二千年移居澳洲,兩年后(二○○二年)即獲頒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榮譽博士,并獲聘任榮譽教授。同年,圖文巴市長頒發(fā)榮譽市民。次年(二○○三年),昆士蘭大學亦聘任法師為榮譽教授。[4]
1988年因緣成熟,達拉斯學佛社改組為“達拉斯佛教會·華藏蓮社”,禮請法師為導師,主
持會務。翌年,臺灣臺北的“華藏佛教圖書館”(凈空法師臺北的道場),同修蓮友組織“華藏凈宗學會”,仍由凈空法師領導主持。而達拉斯的華藏蓮社,也就易名為“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凈宗學會”。凈空法師不時要到各地弘化,不能長駐學會,由法師弟子悟塵法師代為駐會主持。[4]
持會務。翌年,臺灣臺北的“華藏佛教圖書館”(凈空法師臺北的道場),同修蓮友組織“華藏凈宗學會”,仍由凈空法師領導主持。而達拉斯的華藏蓮社,也就易名為“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凈宗學會”。凈空法師不時要到各地弘化,不能長駐學會,由法師弟子悟塵法師代為駐會主持。[4]
1989年。凈宗學會成立。當時的達拉斯的凈宗學會,最初仍設于達拉斯學佛會原址,即阿波羅路四二二號,一九九三年,在原址附近,即同一條路上的五〇一號,購得大建筑物兩幢,總面積兩萬五千平方呎,成為一處規(guī)模完善的大道場,F(xiàn)在達拉斯的凈宗學會,有四位常住出家眾,他們是悟塵法師、悟行法師、悟千尼師、悟平尼師。悟塵法師,俗名曾憲瑋,臺灣海洋大學畢業(yè),來美留學,獲碩士學位,在佛羅里達州工作時,曾組織“邁阿密佛學社”,后依凈空法師出家,是一位前途無限的佛門法將。
十余年來,法師在美、加各地弘化,美、加兩國許多城市都成立凈宗學會,如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亨城、亞特蘭大、麥迪生、加拿大等地,已有十余處之多。近兩三年來,凈宗學會的組織遍及臺灣南北,且已擴及東南亞。行見未來,“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盛況,重見于今世矣![5]
1998年,法師再度啟講《華嚴經(jīng)》,至今保持每日四小時講席,不疲不厭,對于這部大經(jīng),已有超過二千五百多小時的講解。
2000年,凈空法師移居澳大利亞。次年在澳州圖文巴成立“凈宗學院”。除講經(jīng)教學,法師也大量制贈經(jīng)論善書及光碟影片,免費流通世界各地,公開授權一切大眾。數(shù)年來,先后印制《大藏經(jīng)》數(shù)千套,并購置《四庫薈要》贈送世界各大圖書館、高級學府以及佛教單位。身負“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使命感,凡是法師所到之處,無不為團結種族、祥和社會、提升道德之理想盡心竭力。[3][6]
2003年七月,聯(lián)合國國際和平大學,在泰國曼谷舉辦國際研習會議,討論“宗教是沖突還是和平”;法師以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教授身份,代表該校出席并講演。同年八月應邀參加“澳洲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發(fā)起的“西藏光明萬里情”義診活動,為西藏同胞捐助治療白內(nèi)障的儀器與醫(yī)療基金。在世界災難頻傳、國際恐怖份子活躍與多種傳染病的襲擊之下,人們對于和平安定的渴望與日俱增,對于“宇宙和諧、世界一家”的理念,也產(chǎn)生更廣大的回響。[3][7]
2004年,法師先后榮獲澳洲南昆士蘭大學及印尼伊斯蘭教州立大學頒發(fā)的榮譽博士學位。盡管,對于畢生淡泊名利的法師而言,世間的名聞利養(yǎng)猶如過眼云煙,修道人絕無絲毫染著。但這些榮譽,卻顯示了世界各地的志士仁人,對于提倡多元文化教育以及重振倫理道德之刻不容緩,有著高度的共識。正是基于這份肯定與認知,法師在澳洲、印尼等地,與政、教各界人士都建立了真誠的友誼。
2009年秋天凈空法師住 在昆明震莊賓館,與200余位信徒共習大經(jīng),以資提倡,上報四恩,下濟三苦,是誠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敢不寶此際遇。愿我緇素同修共勉之。并捐建希望小學,中國風水協(xié)會主席陳帥佛及100多位國際知名人士專程拜見了凈空法師 。[5]
老法師誨人不倦地以此來勸化他人,自己亦終身奉行不渝。自一九五九年開始在臺灣講經(jīng)弘法以來,迄今已有四十年。自始至終,老法師不厭其煩地闡釋“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是一位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等思想,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佛教,并且也極力提倡孝道、師道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四十余年的弘法歷程中,法師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地區(qū)法緣非常殊盛,所到之處極受當?shù)厣鐖F、學校及四眾弟子的尊敬和愛戴。[8]凈空老法師的思想體系蘊含豐富,博大精深,現(xiàn)試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對其加以說明,能對老法師的思想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 (一)以教育弘揚佛法
- (二)以講學培養(yǎng)人才
- (三)以慈悲利益社會
- (四)以真誠增進交流
- (五)以專修求生凈土
受具足戒后,在國內(nèi)外,弘揚佛法,講述《心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圓覺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金剛經(jīng)》、《凈土五經(jīng)》、《地藏經(jīng)》、《凈土大經(jīng)解演義》等大乘經(jīng)論數(shù)十種,36年無間斷,現(xiàn)存音影帶三千數(shù)百卷。
凈空老法師倡導下,1962年起便創(chuàng)設“華藏法施會”以印送佛經(jīng)善書,無條件贈送給需要的人。一九八五年一月“佛陀教育基金會”正式在臺北成立;饡帧按龠M道德,推展佛慈,闡發(fā)倫理”的宗旨,多年來以贈送經(jīng)書及佛教音像制品、舉辦佛學講座、捐助獎學金等為主要弘法方式。先后翻印《大藏經(jīng)》及佛教歷代祖師大德著作、儒家《四書》、《五經(jīng)》等善書及一切與提升善良品質、恢復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書籍。[3][9]
單單在1998年,世界各國接受佛陀教育基金會贈送法寶的團體就達到兩百多個,所贈送的經(jīng)典總數(shù)達到兩萬八千多箱一百七十余萬冊。數(shù)十年來,“華藏法施會”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已累計贈送經(jīng)典善書千余萬冊,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像數(shù)百萬張流通全球。按凈空老法師的指導思想,凡是新的凈宗學會成立,首先所要進行的會務重點便是印贈經(jīng)書、流通音像制品,展開佛教的“正名”活動。[10]
凈空老法師經(jīng)常說∶“佛教淪落為宗教,并且被納入低級的宗教(西方觀點中的多神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作為一名現(xiàn)代的佛教弟子,所首先應該明白的就是搞清楚我們和佛陀之間的關系。我們稱佛為“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他和我們之間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非常明顯的教與學的關系,而不像其他宗教那樣存在所謂的“父與子”的關系或“主與奴”的關系。佛教的教學是非常藝術化的教學,每一尊佛像,每一種儀式,每一個供養(yǎng)具都是非常好的教學工具,都有無限深廣的表法意趣。[10]
如果我們進入任何一座寺院,在天王殿首先所看到的是一尊袒胸露乳,笑容可掬的彌勒菩薩塑像,它代表的是──如果想學佛、如果想作菩薩,第一步便要從“歡喜大度”修起。要學會包容別人、體諒別人、時時笑面迎人,不生煩惱,對任何人都能平等看待,這樣,我們才有資格進入佛門薰修。由此看來,這“微笑運動”還是佛教首先提出的呢。另外,“四大天王”、“四大菩薩”、“十八羅漢”等所有塑像;供香、供花、供果等種種供奉儀式,各有其表法深意。,多磕幾個響頭,便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便能升官發(fā)財,這是迷信!這簡直是對佛菩薩教學的侮辱!任何事情是以因果而存在的,如果不明白因果的事實真相,不按照佛教導我們的理論方法去學習,只是一味的盲目崇拜,這完全與佛教化的宗旨相違背,也完全脫離了佛陀教育的本懷。[11]
為佛教正名
首倡“佛教”正名為“佛陀教育”。指出大乘教學方針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fā)真智,并大力倡導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之能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惡、利、害,建立理智、大覺、奮發(fā)、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人生宇宙觀,才能圓滿達成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真實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標。“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笔欠◣熆偨Y數(shù)十年學佛經(jīng)驗,遵照經(jīng)典,所提出的修行原則。[5]
首開風氣之先,透過網(wǎng)際網(wǎng)絡、衛(wèi)星電視,以遠程教學,二十四小時弘揚佛陀教育、圣賢理念,是其真實智慧所展現(xiàn)出的高瞻遠矚。祈愿消弭戰(zhàn)亂沖突、落實世界和平,進而積極推廣宗教團結、種族和睦的多元文化理念,更流露出他老人家清凈平等心中的無盡慈悲。注:佛乃覺悟,智慧之意,而“教”,本就是教育的意思。佛教,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導。意思可理解為覺悟的教育,智慧的教育,積極樂觀,幸福美滿,拔苦得樂,真善美慧的教育。2003年11月,法師應印尼副總統(tǒng)罕扎哈茲之邀,至該國進行首次訪問,會見前總統(tǒng)瓦西德長老以及政府各部首長及宗教代表;談話中,再三強調應重視弘揚宗教教育,對印尼的種族和諧及安定和平做了極具建設性的提議。長老及各代表紛紛表示,熱烈歡迎法師常到印尼講經(jīng)說法。[12-13]
2004年四月,印尼國家宗教部部長塞德亞基先生,邀請法師再度訪問印尼。講演中,法師就“人道、愛、世界和平”的主題,諄諄說明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大同理想,必須建立在恢復圣賢倫理道德教育的基礎上。2004年一月,法師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亞洲非政府機構資訊網(wǎng)組織會議之邀,出席于日本岡山所舉辦的“教育永續(xù)發(fā)展”之國際會議。在大會講演以及數(shù)天密集的訪問座談中,與世界各地的宗教領袖及學者專家共聚一堂,探討化解沖突之道。法師提出古圣先賢“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思想,說明一切宗教都是仁慈博愛的教育,要想消除沖突、挽救劫難必須先從化解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與不平做起。[12-13][15]
人人反求諸己,心地純凈純善,世界必定充滿光明。法師慈祥溫和的風范,懇切真誠的言論,加以深入淺出的說明,讓來自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宗教人士及學者們留下深刻印象,并表達了誠摯的敬仰之意。早年,我在臺中求學時,同學有二十多人,我常常勸勉大家專精學一部經(jīng)。因為今人之能力,不如古人。通宗通教,實為不可能的事。我有個想法,也是個妄想,但此妄想有其道理。我一生中,用十年的時間專門學一部經(jīng),我十年學一部;另一個人也用十年的時間,但是學十部經(jīng),平均一年學一部。試想,何者效果較彰?十年功夫皆用在一部,可說是這一部經(jīng)的專家權威。而十年學十部的,雖然學得也不錯,但一部都不專,無法精通。唯有專精,自己才能得受用,這就是深入。[14]
1998年秋季,所有的中國人和全世界華人的眼睛都聚焦在祖國長江流域和東北松花江、嫩江流域。成千上萬的人民子弟兵和災區(qū)人民一道浸泡在百年不遇的洪水中,用自己的身體鑄起一道道“鋼鐵長城”來保護人民的家園和生命財產(chǎn)。“視眾生苦為己苦”的老法師在焦慮中徹夜難眠,雖然,他知道在祖國各族人民的同心協(xié)力下,一定可以戰(zhàn)勝水災,但身為華夏兒女又豈能袖手旁觀?[16]
八月中旬,在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的大力號召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凈宗學會發(fā)起了為祖國災區(qū)捐款捐物的熱潮,短短半個月中,即籌集到新幣十五萬元,交由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轉交給災區(qū)人民。而捐款救災的行動仍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后來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又分別將所籌救災款額五十馀萬新幣,分數(shù)次如數(shù)交由中國大使館轉交災區(qū)。中國駐新大使館一等秘書彭安海先生同隨同人員專程至居士林接受捐款,并訪問凈宗學會,轉達了特命全權大使陳寶鎏女士及中國災區(qū)人民的謝意。[16]
后來,當老法師得知東北災區(qū)已近寒冬,可災區(qū)人民過冬棉衣仍然不能及時供給到位時,老法師再一次號召四眾弟子們修大布施、修大慈悲、修大喜舍,盡力協(xié)助東北受災人民度過難關。在老法師的感召下,十萬套過冬棉衣和棉褲的款額很快便籌齊,然后,老法師委托本溪崔玉晶居士具體負責經(jīng)辦此事。崔玉晶居士除了盡力辦好老法師交待的事情之外,還出資給每位災民結緣人民幣一百元和面粉一袋。[16]
災區(qū)人民的燃眉之急在一定范圍內(nèi)得到了解決,老法師感到無比欣慰。祖國畢竟和他心連著心哪!老法師在水災后的這些舉措,不但在物質上大大緩解了災民的困境,而且使他們在精神上也得到極大的鼓舞。災民們一顆顆曾經(jīng)絕望的心被溫暖了,一種重建更美好家園的信心之火被點燃了。[16]
“世界是多元的,種族是多元的,文化、宗教也是多元的……”,這是凈空老法師多年來所提倡和推行的團體、族群、社會以及各類宗教、文化實體之間的相處、對話、交流的基本思想概念。“只有拓開心量,念念為別人著想,念念為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念念不忘自己是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的身分。這樣,我們的視野才能日益擴展,我們的心胸才能日益擴大,我們起心動念才是真誠,才是正念;如果有絲毫的私心和不平等心,就不能與佛陀的教化相應,不能把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理念落實!庇终f︰“真覺了者,眾生即是自己;善知識者,法界即是家園。虛空法界與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所以,佛陀才說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是佛教導的中心理念”。這是老法師對出家弟子及學生們的要求。[16]
《無量壽經(jīng)》中“三輩往生品”最后一段,慈舟大師判此段為“一心三輩”,就是修行其他大乘法的,不是修凈土五經(jīng)一論的,以此回向求生凈土,一定得生。凈土法門廣大無邊,并非一定要修凈土宗才能往生。不論是修任何宗派,只要修到心地清凈,心凈則佛土凈,也必定得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標準,就是心要清凈。[17]
此方法是古人傳下來的,今人不相信。實而言之,今人多好高鶩遠,什么都想學,學得太雜,學得太亂。冷靜想想,自己的心是定的,還是亂的?終日妄念紛飛,如何能成就?學經(jīng)教的人心清凈,心是定的,時時刻刻心想著經(jīng)文,所以有悟處,F(xiàn)今學經(jīng)教者,大多數(shù)心中無經(jīng)、教,有的是人我是非、五欲六塵、名聞利養(yǎng)、貪瞋癡慢,這如何能成就?何以會有進步?[17]
修行人,特別是修經(jīng)教,將來是要代佛講經(jīng)說法,若不能把整個精神完全貫注,就無法深入,所學的都是文字皮毛而已,一分一毫皆無契入。任何一部經(jīng)教,字字句句無量義,所以講無量遍都不重復,聽起來都有味道。
往年,我在臺中聽李炳南老居士講《阿彌陀經(jīng)》,他講六遍,我聽六遍,遍遍不一樣。觀其講經(jīng)的筆記,他無講稿,僅編表解,每一次講的皆不同。因他不用之前的講稿,一部經(jīng)講幾遍,這部經(jīng)就有幾種講稿。所以,雖然重復講經(jīng),仍將聽眾抓住了。如果只用一個講稿來講,抓不住聽眾,因為聽了一遍,再聽第二遍時,講得內(nèi)容一樣,有何好聽的?
聽眾中最重要的是同學,同學內(nèi)行,會批評指教。學經(jīng)者,同學就是善友,就是善知識。其批評與指教,我們要虛心接受、參考改進,才會有進步。一般聽眾不內(nèi)行,要內(nèi)行人來聽,我們才會有進步。所以,同學非常重要,須互相提攜。
而修學者要將全部精神貫注在經(jīng)教上,才能學得成功。如欲偷懶,不愿將全部精神投入,必定無法學經(jīng)教,而學經(jīng)教就是修行。所以,同學們要發(fā)心專攻一部經(jīng)。
1、布施,不是說你布施的錢愈多,你將來得到的愈多,不是這樣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誠,你的心恭敬,布施錢財雖然很少,得的福報很大,不可思議!如果你布施的錢財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誠,你得的福報反而很小。
2、布施供養(yǎng),幫助別人,佛教我們一個原則,盡心盡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沒有錢,我去借錢來布施,這不可以,為什么?你已經(jīng)有負擔了,你就有過失了。我自己在生活上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點,我能過得去,我能夠節(jié)省一塊錢,這一塊錢功德就不小。
3、學佛人平時修一切善法,絕對不求現(xiàn)在的善果,不求這個福,修福不愿意享受這個福報,愿意在什么時候享?留到臨命終時享。為什么?臨命終時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號念得清清楚楚,這是大福報。
4、意有三種惡業(yè),貪心、嗔恚、愚癡;反過來是三種善業(yè),不貪、不嗔、不癡。我們要成就自己,不修十善怎么行?佛在經(jīng)上常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與十善相應,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與十
善不相應,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沒份,將來果報在三途!口有四種惡業(yè),妄語是說話不誠實,存心騙人;兩舌是撥弄是非,說人家壞話;綺語是花言巧語,誘惑眾生;惡口,說話很難聽、很粗魯;反過來就是四種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
5、身的惡業(yè)有三個,殺生、偷盜、淫欲;反過來就是身的三善業(yè),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你看這個標準多么簡單!這個標準的境界淺深廣狹,完全看你自己的善根、因緣、程度。
6、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實質,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學的全都是福德,沒有功德;能解又能行,福德就轉變成功德。
7、什么是開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啟用典禮的時候,把佛像供養(yǎng)的意義跟大家說明白,這就是開光。譬如阿彌陀佛代表無量覺,我們見到這個佛,我們就覺而不迷,覺就是光!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凈,你就想到,開自己的光,我對自己要清凈,對別人要仁慈。
8、每天不一樣,這個我們現(xiàn)在還做不到,我們現(xiàn)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個星期都有進步,進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點小進步。心愈來愈清凈,業(yè)障愈來愈少,智慧愈來愈增長,這樣修學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離苦得樂、法喜充滿。
9、什么是業(yè)障?業(yè)障是起心動念。業(yè)障消除了是什么現(xiàn)象?心是平靜的,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會分別,不會執(zhí)著,不會起心動念。
10、我們自己得到了,知恩報恩,我們要怎樣報佛恩?我們要幫助佛弘法,推廣佛陀的教學,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就是報佛恩。
11 俗話常講“好事多磨”,為什么多磨?因為嫉妒你的人太多了,你想做好事,他偏偏障礙你,不讓你做圓滿。
12 六道凡夫,說實在話,嫉妒心很重,看到別人有好處,自己心里就很難過。他不曉得,別人有功德,他不肯隨喜,他嫉妒障礙,加以破壞,那個罪過是無量無邊了。
13 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小人天天嫉妒障礙,有沒有破壞別人?沒有。嫉妒障礙,是損自己的德、折自己的福,這個傷害太大了!你說冤枉不冤枉?
14 別人有功德,絕對不可以嫉妒、絕對不可以障礙,因為你嫉妒障礙,這個結罪不是對他一個人,而是對整個社會、對一切眾生,這個罪過很大!
15 嫉妒,這是嚴重的障礙,種種罪業(yè)就從這里產(chǎn)生,必須要把它拔除!用什么方法?用“隨喜”。隨喜,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它能破我們的嫉妒障礙煩惱。
16 佛教給我們,看到別人做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成就他;萬一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幫助他,我們也要生歡喜心,贊嘆他的善行、贊嘆他的好事。
17 佛常常給我們說:“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破壞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彼,嫉妒障礙別人,不但折自己的福,還折自己的壽,聰明人決定不干這個傻事!
18 反之,如果我們能“隨喜”,這個功德就大了!你要知道,別人有功德,如果你懂得隨喜,成人之美,你的功德,就跟他的功德一樣大!這又何樂而不為?
國外
5人物軼事用心苦學
民國初年,江味農(nóng)老居士一生學一部《金剛經(jīng)》,用了多少時間?四十年。周止庵居士也是一門深入,專攻《心經(jīng)》,二百六十個字,也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今天我們欲研究《金剛經(jīng)》或《心經(jīng)》,一定要讀他們的著作,這是權威的著作,下得功夫深。江味農(nóng)居士寫了一部《金剛經(jīng)講義》,周止庵居士著有《般若心經(jīng)詮注》,都是專精,一門深入,成了這一部經(jīng)的權威,如今無人能超越。以后是否有人能出其左右?很難說,誰肯下如此大的功夫!他們都是我們的榜樣、模范。[19-20]
今天同學們在此也是學一部經(jīng),常年講這一部經(jīng),也許你們會覺得講座有七十天,一部《阿彌陀經(jīng)》,我十天就講完了,后面還有六十天,怎么辦?從頭再講。一部經(jīng)從頭至尾講七遍,聽眾聽了不厭煩嗎?聽眾若聽得厭煩,你就失敗了。要使聽眾聽得歡喜,必須遍遍味道不一樣。[19-20]
一輩子,就毫無進步,聽眾聽了會打瞌睡,甚至于離去。遍遍皆不同,聽了一遍,再聽第二遍,聽了甚是歡喜,這就有進步。一部經(jīng)不斷重復的講,心是定的。而且每一次準備都依照規(guī)矩,如《內(nèi)典講座之研究》提供的原則,《實用講演術》提供的方法,祖師大德的注疏提供的參考資料。只要了解現(xiàn)實社會的狀況,再將此經(jīng)典的義趣落實到現(xiàn)今社會中,所講的經(jīng)絕對是活活潑潑的。[19-20]
過去我在李老師會下求學,我給自己定的標準,是一部經(jīng)學會之后,要在最短的時間中從頭至尾講十遍,講熟后再學第二部。這是當年學經(jīng)的想法,我確實是如此做,我會找機會講十遍。那時,我也把此標準勸導我的同學,似乎很少人做到。
到何處講?誰請你去講?我是到居士家去講。所以,平時與大眾結善緣很重要,人家才會接納你,請你到他家講經(jīng)。一個星期講一次,星期一在張三家講,星期二在李四家講。在臺中,我們一個星期聽李老師上課,只有三堂課,所以還有四天沒課,我們就找機會講經(jīng)。自老師處學到之后,我們就覆講,絕不中斷,如此才能學得成功。每一遍講得都不一樣,自然遍遍不相同,遍遍有進步,自己也愈講愈有興趣。[19-20]
美國洛杉磯有一位趙立本居士,也將近七十歲了,比我小一些。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四十多歲,在加州大學教書,后來遇到一些挫折,把工作辭了,跟幾個朋友開了間四川餐館,每星期到館中照顧兩天。有時間就聽我早年講的《金剛經(jīng)》與《六祖壇經(jīng)》,他就聽這兩部經(jīng)。他來問我:“我專學這兩部經(jīng),念佛求生凈土,可否?”我說:“可以,江味農(nóng)居士就是這樣,‘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成功了!彼v《金剛經(jīng)》似乎是一個月就講圓滿,一次是一個半小時,總共約四十五個小時!读鎵(jīng)》的分量也差不多。[19-20]
他專聽這兩部經(jīng),聽了二十六遍。我告訴他:“不夠!彼f:“那要聽多少遍?”我說:“至少要聽一百遍!彼娴恼兆,一百遍聽下來之后,他能講了。為什么?聽熟了,熟能生巧,遍數(shù)聽多了,變成自己的。聽說他現(xiàn)在在美國各地講《金剛經(jīng)》、講《六祖壇經(jīng)》,很受大眾歡迎。這就是聽多了之后,自己有悟處。一生專攻一部經(jīng)會得定,能得三昧。涉獵的東西太多,心里雜亂,不能成就,自然學得很辛苦。[19-20]
我小的時候,已經(jīng)不用銅錢了。銅錢是滿清時候用的貨幣,銅錢當中有個方孔,現(xiàn)在古董店還能見到。那時很多,每家人都有,但現(xiàn)在都不用了,而用銅板。銅板是民國的貨幣,一個銅板上面寫十文,從前一個銅錢是一文錢,一個銅板等于十文錢。民國的貨幣,一個銅板等于十個滿清錢幣,一比十兌換。[21]
我小時候上小學念書時,母親會給我兩個銅板,買燒餅、油條、饅頭,喝一碗豆?jié){,早餐就夠了。有的時候給三個,三個銅板等于三十文,也就是一分錢。那時的一毛錢就很大了,可供四個人到餐館吃一餐。一塊錢就是銀元,清朝時的銀元很值錢、很管用。[21]
我們四眾同學只會念經(jīng),而不解經(jīng)典之義,修行完全著重在形式,卻無內(nèi)容,所以入不了境界。煩惱習氣、貪瞋癡慢不比一般人差,甚至與日增長。冷靜思惟,慚愧至極,上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下對不起后代。因此,我們佛門四眾弟子沒有盡到責任,使世人對佛法、對經(jīng)典產(chǎn)生嚴重的誤會,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22]
我與大家稍有不同,我是明瞭后才發(fā)心出家的。為何發(fā)心出家?發(fā)覺這麼好的佛法無人學習。如同大學的課程,此課程很好卻無人修學,我才來修。如果修學的人很多,我未必會出家。在世間,不須與人競爭,能做別人不愿做的事,這是好事!社會上有許多事,眾人爭著做,若我也去爭,有何意義?別人不肯做、不愿意做的好事,我就做。有人爭著要做的,我雙手捧著讓給他做,甚至于背后助其一臂之力,樂見其早日成功!
何者是世間最有福報之人?于人無爭,于世無求,清閑之人最有福。心地清凈,無憂慮,無牽掛,身心安穩(wěn),粗茶淡飯,游山玩水,此為世間第一等有福報之人。真正懂得享福,就是世人所謂的神仙生活。其實,最有福報并不是有地位、有財富,但一般世人不以為然,這是不懂得生活的真正樂趣。[22]
早年,我未學佛之前,喜歡讀歷史!抖迨贰分杏小半[逸傳”,初看之時,還很迷惑。歷史記載的人物都是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青史垂名,而隱逸中所記載之人稱為閑人,對國家、社會無任何貢獻,為何為其作傳?因為他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于人無爭,于世無求。如諸葛亮,如果不是先主三顧茅廬,他還是隱士,自己種幾畝田,每天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游山玩水,過著隱逸的生活,這是會享福。
學佛后我才明白,他是我們社會最好的典型、模范;他并不是沒有本事、能力與人爭,而是用身體力行來教化社會,不要去爭。隱士就是“于人無爭,于世無求”,如果人人皆能守此原則,則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也許有人反對,這樣的社會不是永遠沒有進步了嗎?其實這個社會是以非常平穩(wěn)緩和的速度在進步,世人永遠是幸福的。現(xiàn)在大家鼓勵競爭、斗爭,斗得頭破血流,得到什麼?細細想來,過隱逸的生活有其道理!
從前“儒、道、佛”三教的圣賢人,都是“于人無爭,于世無求”,儒家的高士,道家的道長,佛家的高僧,都是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他們從另一個方向去發(fā)展,從事于社會教育。那時沒有“社會教育”這個名詞,實際上他們所作所為就是教化眾生,現(xiàn)在就是稱為從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者。[22]
這行業(yè)無爭無求,很自在、很快樂,物質生活很簡單。衣服能穿得暖,三餐能吃得飽,有房子能遮風蔽雨,睡得很甜,這人生多快樂!這才叫真正會享受。尤其是高明的人,智慧高的人,天天在提升自己的境界,這絕非一般世人能相比的,也不是一般世人能了解的。[22]
黃念祖大德評價凈空法師
文章選自黃念祖大德的《旅美雜談》
“這個人是如何呢?鄭頌英居士(編者按:鄭老乃上海大居士)來信告訴我說:“這個人是辯才無礙了”。我跟他沒有見面,但是他聽說了我后,歡迎我去講,而且他把我的書又從美國帶到臺灣去印。先前對于他,我沒有多少了解,而上海鄭頌英居士知道,說這個人講禪、講凈土……是辯才無礙了!
在美國當?shù)兀耶敃r也聽到過這話,說是他先前講法前還要作個預備,后來就不用預備了,講什么都是自然流出了。我當時聽到這話,只覺得這是弟子們對于自己師父的一種贊揚的話,所以沒有十分留意。等聽到鄭頌英也有這個說法,才算就真是知道了。這是一位大德!”[1]
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銘山法師對凈空法師的評價
凈空法師、圣輝法師、學誠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居士、各位佛教同仁:
我今天到這里參加凈宗學會大廈開幕典禮、第三屆凈宗弘法人才培訓班畢業(yè)典禮、還有世界凈宗學會聯(lián)誼會,感覺非常榮幸。特別剛才凈空老法師的講話,使我學到很多道理。
首先,我代表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對這次三大慶典表示熱烈的祝賀。這三四年間,就能興建凈宗學會大廈,就值得祝賀,這不僅在中國很少見,恐怕世界上也不多。耗資千萬余元,在三、四年內(nèi)把大廈建成,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說明了李木源大居士的大菩薩精神,得到三寶加被,天龍護法。他本身就是菩薩再來,他才有偉大的氣魄,不僅這一件事,好多事他都能成功,就是這個精神值得我們贊嘆,值得我們隨喜,功德無量。
凈宗學會的導師--凈空法師,不僅德高望重,而且學識非常的淵博。唯其淵博才能夠一門深入,唯有一門深入才能學識淵博,這也是值得我們贊嘆、隨喜的。凈空法師也是功德無量,也是佛菩薩再來。
我贊嘆李木源居士、贊嘆凈空法師,不僅是贊嘆他們兩位,佛經(jīng)上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看你們各位都是未來的佛菩薩!這不是我要把高帽子給你們戴,《梵網(wǎng)經(jīng)》上說“我是已成佛”,“你們是未來的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世諸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你們就是未來佛。這話不是高帽子,要當下承擔,當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剛才凈空法師講的由戒生定,因定得慧。∮山涠ɑ鄄拍苴呄蚪饷!所以各位雖然是學習凈土宗,多念佛,而我也希望各位能注意持戒,這四個字少不了,有連帶關系,因為持戒,你什么壞事不做,要做一切好事,你心里的妄想、煩惱消了,你念佛才能一心不亂,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必須要持戒,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1]
四川樂至報國寺住持昌臻法師對凈空法師的評價
昌臻法師,一代高僧離欲上人高徒,臨濟宗二十二代傳人。早年追隨圣欽老和尚參禪,后皈依普欽上師學密,幾位師父皆是高僧。
正助雙修與理事雙修
一九九六年秋季佛七總結講話.——昌臻法師
凈空法師說:“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盲修瞎練,一定要懂理,否則不能成就。凡夫終日忙碌,應酬既多,回家又不攝心靜慮。雖然每日早晚兩課,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寧,盡管念佛,妄念依然壓倒正念(就是念佛的心);也從不體會到離一切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等道理。因之,修行多年,仍然心隨境轉,自己做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處”。
以折服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昌臻法師
當代的凈宗大德凈空法師也說:“學佛是修心。修正行為容易,修心難啦!”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習氣太重了,妄念從來沒有間斷過。心一動就是造業(yè)!兜夭亟(jīng)》上說:“閻浮眾生,起心起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
所以,趕快要把這起心動念轉成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染業(yè)轉變?yōu)閮魳I(yè)。你會轉,這就是修行,這是真正的修行。
他還說:“修行不是一天到晚念經(jīng)、念佛、磕頭,不是在形式上,那是做的表面工夫,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念頭才起,就轉成佛號,這叫做從根本修!
這說明了修行的下手出在這里。我們平常注意了身業(yè)就是行為,注意了語業(yè)就是語言,一般都沒有注意意業(yè),所以我們往往滿足于每天功課完成了,認為這個就是修行了。當然,不是說這樣做不對,而是說只做這些就不夠。因為沒有抓住關鍵,沒有修心,沒有在起心動念處痛下工夫,這樣就不能改掉我們多生累劫的煩惱習氣,就不能消除貪嗔癡。[1]
慧律法師贊嘆凈空法師:絕對是一個正知正見的法師
——“這個講堂(文殊講堂)以前曾經(jīng)請過凈空法師來上過課,這凈空法師我們要給他鼓掌!凈空法師絕對是一個正知正見的法師,他叫你念佛,講《無量壽經(jīng)》是正確的,你們要好好親近他,所以你們請他來演講是你們大眾的福報,是大家的福報![1]
——本文來自禪1(轉載于慧律法師文集)的結尾部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