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蘇軾與高僧拼詩,一口氣寫下了8首詠雪詩,能找到一個雪字算我輸
蘇軾一生“懟天懟地”,似乎永遠一副逍遙自在的樣子,但其實他心里一直有個十分“忌憚”的人,此人名叫佛印。佛印是蘇軾的多年好友,雖出家為僧,卻在詩壇頗有名氣。佛印3歲會讀《論語》,5歲就能背3000首詩,從小就被稱為神童。

蘇軾在江浙為官時,聽說金山寺有個和尚頗有才氣,便登門拜訪。為了試試對方的實力,東坡曾連出數副上聯,都被對方巧對下了下聯。后來他便經常和佛印斗詩和賽對聯,但卻屢戰(zhàn)屢敗。比如有一回東坡找佛印,佛印假裝不在,東坡便說了句:“禿驢何在?”,誰知對方竟回了句:“東坡吃草!”

一來二往,輸多了的蘇軾難免有些沒面子,準備找個機會好好在他面前顯露一下自己的真本事。一日天降大雪,兩人又在寺中相遇,于是蘇軾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便提議拼詩。還沒等佛印答應,蘇軾便找人拿來了筆墨紙硯,一口氣寫下了8首詠雪詩,詩名《雪詩八首》。這些詩每首都是28字的七言,而且硬是沒用一個“雪”字。因為字數較多,本篇只和大家賞析其中兩首,大家自己可以將其它6首都找來讀一讀,能找到一個雪字算我輸。
《雪詩八首》
(其一)石泉凍合竹無風,夜色沉沉萬境空。試問靜中閑側耳,隔窗撩亂撲春蟲。
(其八)萬石千鈞積累成,未應忽此一毫輕。寒松瘦竹元清勁,昨夜分明聞折聲。

冬天山上覆蓋著霜和積雪的樹木
與詠雪詞相比,詠雪詩其實并不是蘇軾的強項,這兩首詩一看就是一氣之下寫的炫技之作。第一首寫的是雪夜之景。前兩句為了突出天冷,詩人選取了泉水和竹子兩個景物,泉水被凍住了,空氣也像凝結了似的,連竹林中也沒了風。后一句“夜色沉沉萬境空”,則將全詩帶入一個靜謐的夜色中,冷中帶著孤寂。
后兩句是全詩的妙筆。在萬籟寂靜中,詩人側耳聽著,隔著窗戶都能聽到外面的雪聲。在這首詩中,詩人根本沒有看到雪,而是通過聽覺來感受。

第二首詩人仍是寫聽雪,這一次他寫的是雪的力量。前兩句將千鈞萬石與雪相比,石頭的千鈞之力是慢慢積累而成的,而雪輕飄飄的看似沒有一點重量,但這樣的雪落下來,卻連清勁的寒松和青竹也無法抵擋。最后一句“昨夜分明聞折聲”是詩人的推測,他半夜聽到竹子和松對被折斷的聲音。

這兩首詩前一首柔和中帶著沉郁,后一首則剛勁有力,雖然與很多詠雪名篇相比并不算多高明,但卻也是佳作。最重要的是,蘇軾是隨手寫下的,而且全部不帶雪字。佛印讀完這8首詩,只能當場認輸,就這樣好歹蘇軾也贏了一次,據說后來蘇軾為此事得意了挺長時間。蘇軾和佛印之間還有不少拼詩趣事,大家可以找來看一看,相信會有不小的收獲。這兩首詠雪詩大家覺得寫得怎么樣?歡迎討論。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