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一個乞丐在凍死前,寫下一首豪邁“絕命詩”,令無數(shù)士大夫羞愧
說起詩歌,尤其是古詩,我們眼前一見浮現(xiàn)出一副才子佳人,紅袖添香的經(jīng)典畫面,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似乎詩歌是為士人階層所壟斷的。
但事實上,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在封建社會后期,文學呈現(xiàn)了一定程度上的市民化,普通人也可以接觸詩歌。
吟詩作賦是士人階層特權這一觀點站不住腳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在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下,階層雖然固定,不易流動,但那指的是自下而上的流動,社會福利系統(tǒng)欠缺的古代,自上而下實現(xiàn)階級跌落還是很容易的,要么天災,要么人禍。

古代四民的等級劃分是由高到低分為“士農(nóng)工商”,士人在鄙視鏈的頂端,商人看四排的,最后站在鄙視鏈底端的,還另有其人,這個職業(yè)更為人所不齒,因為沒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來源,還靠人施舍才能活命,也就是乞丐。
乞丐都是居無定所,沒有安身立命的本錢,朝不保夕,連一天三頓飯都沒有著落,物質(zhì)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誰也不會覺得他們會有精神需求。
可是在嘉慶年間,一位乞丐卻打破了人們的這一印象,這個乞丐在被凍死前做了一首絕命詩,乞丐作詩已經(jīng)夠讓人嘖嘖稱奇的了,更難得的是,這首詩從才情到利益都十分不俗,使無數(shù)士大夫都自慚形穢。

文學市民化
我們現(xiàn)在把詩歌看作是風雅的象征,愛好附庸風雅的人都要去蹭一蹭詩歌,但是詩歌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的是更為平易近人的角色,所謂詩以言志,詩歌主要用來當時記錄當時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一些事跡。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就是《詩經(jīng)》了,詩經(jīng)記錄的詩歌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風雅頌,風記錄的是各地的民歌,雅是貴族宴飲聚會時所作的詩,頌是用來祭祀時的詩歌。
可以說在當時最受人重視的,未必是第一類,但是歷史證明了,親近人民,屬于人民的文化,才能經(jīng)得住考驗,永垂不朽。《詩經(jīng)》流傳至今,雅和頌兩大類失佚眾多,風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在之后的朝代里,詩歌漸漸離人民遠去,成為了精英階層的內(nèi)部文化,風花雪月成了詩歌的主要題材。
隨后到來的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個朝代,那個活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使人心生向往的唐朝詩歌在這一時期發(fā)展至巔峰,涌現(xiàn)了無數(shù)的優(yōu)秀詩人,更有唐詩300首流傳于世。
元明清時期,市民階層的人數(shù)不斷擴大他們的文化需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注意,為了適應這一點,文學開始市民化,詩歌走下巔峰,便于民眾理解的戲劇小說則成為新寵。
元朝時期,雜劇得到空前發(fā)展,其中著名的有《竇娥冤》、《西廂記》等,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乞丐絕命詩
雖然巔峰不在,但詩歌依然在文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角色,翻開四大名著,我們就能看出,明清時期的小說中夾雜著大量的詩歌,民眾在通俗化文學中得以接觸詩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打破了士人階層對此的壟斷權。

所以說來說去,一個乞丐會作詩,倒也并非什么天方夜譚,極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作詩作那么好,可就實在不同凡響了。
最令人好奇的莫過于這個乞丐的身世,有這樣才情的人,怎么會淪落到此般田地?
據(jù)說,嘉慶年間某年冬天,浙江省溫州永嘉地區(qū)迎來劇烈的降溫,百姓毫無防備,許多人在室外活活被凍死,尸橫遍野的場景駭人聽聞,但也無可奈何,為了避免尸體腐爛引發(fā)疫病,同時也是為了寬慰死者,官府負責收斂尸體。

通州官道旁一個乞丐靜靜地躺著,失去了生命,也許是執(zhí)行任務者的疏漏,他的尸體沒有被收斂,還是一個拾糞的老者從他身邊路過發(fā)現(xiàn)不對,老者看他已經(jīng)凍僵,就知道無力回天了。老者自己年老體弱,拖不動他,就象征性地給他蓋上一層茅草,轉身向官府報告此事。
官府的人很快前來,衙役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個乞丐手中還攥著一張紙,這張紙的正中寫了一首詩。
詩曰:“身世渾如水上鷗,隨風逐浪到南州。飯囊日暮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一肩盡是古今愁,兩腳踢翻凡塵世。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士大夫慚愧
這首詩寫得實在不凡,這個乞丐應該也是大有來歷的,在場人員就把這張紙送到了當?shù)刂莨倌抢,希望州官能調(diào)動力量,調(diào)查這個乞丐的身世背景,調(diào)查到最后,他們除了知道這個乞丐是本地人之外,一無所獲。
找不到親屬,乞丐的尸體就無人認領,而看了這首詩后,州官大為感慨,下令將他好好安葬,還專門給他立了一塊墓碑,墓碑上刻著“永嘉詩丐之墓”這幾個字。
詩歌發(fā)展到最后,脫離了描寫百姓的本心,轉而以語言綺艷,矯揉做作為主,這個乞丐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抒發(fā)內(nèi)心所感,寫出世態(tài)炎涼,訴說了底層小人物的心聲。讀來如刻骨刀,凌冽而真實,錦衣玉食,最終寫出文風靡麗,卻毫無實際意義詩歌的那些士大夫確實應該羞愧。

小結:
一個乞丐能吟詩作賦,做出來的詩還是那樣的精妙,這件事背后一定更有故事,沒有人生來就是乞丐,這個乞丐應該一開始也是家中條件足以支持讀書的人,作為一個讀書人,他可能曾經(jīng)也滿懷理想,打算參加科舉,施展抱負。
可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他也許遭遇了什么變故,家道中落,自己也徹底墮落,頹廢成為了乞丐,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人生遠離了曾經(jīng)計劃的方向。
他漫無目的地活著,勉強撐過一天又一天,終于那一天到來了,感受到死亡的到來,他以畢生才情發(fā)出那一聲絕唱。
正是這一絕唱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他這個平時無人問津的乞丐成為了大家探究分析的對象,他的才名從當時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在死后獲得了他一直追求的認可。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