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蘇軾與此人恩怨交織,但也曾模仿了他的一首詩,成為千古名作

在中國歷史上,王安石的名氣非常大,幾乎所有的人,都了解這位改革家。關(guān)于王安石變法,在古代還有很多爭議,一方面是王安石用人不當(dāng),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另一方面,這也是因為古人的思維僵化,總以“祖宗之法不可廢”為借口。其實王安石不但以巨大的勇氣推動了變法,而且還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
他的散文觀點鮮明,論證嚴(yán)謹(jǐn),論述深刻,因而也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歌,自成一家,創(chuàng)造出了著名的“王荊公體”,而且他的詩歌由第二次罷相為明顯的分界線,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風(fēng)格。在后期的詩歌中,知名度最高的自然要數(shù)《泊船瓜洲》,而他前期的詩歌,最出名的還是這首《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是王安石在卸任鄞縣知縣后,返回家鄉(xiāng)臨川時,途徑杭州所作。詩中以登臨杭州靈隱寺旁邊的飛來峰為題,敘述了他的滿腔抱負(fù)。它的大致意思是:
聽說在飛來峰上極高的塔上,雞鳴時正好可以看到旭日東升。我如果登臨到那里,就不怕浮云會遮住雙眼,因為我正在最高層。

這首詩的意思當(dāng)然是非常簡單直白的,然而他表現(xiàn)的壯志雄心卻一點都不簡單。王安石雖然是進(jìn)士出身,也很有名氣,但畢竟只是一名縣令?墒牵嘈抛约旱牟湃A和能力,更相信自己終有一天能夠以一己之力,讓國家和百姓變得更好。到那個時候,他不會擔(dān)心權(quán)貴們的阻擾,因為他大權(quán)在手,完全可以一展抱負(fù)。
這首詩就可以看到王安石年輕時就已經(jīng)有了通盤打算,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他雖然獲得了宋神宗的信任,但守舊派的勢力實在太過強(qiáng)大,變法最終遭到了失敗。王安石顯然低估了“浮云”,沒有能夠在政壇上繼續(xù)抒寫波瀾壯闊的篇章。
阻攔王安石變法的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司馬光,他也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小人。司馬光和王安石的道德品質(zhì)和文學(xué)素養(yǎng)都無可挑剔,堪稱一時瑜亮。只不過,兩人政見不同,成為了一對死敵。

和王安石政見不同的,還有大文人蘇軾。在政治上,蘇軾更傾向于司馬光,但也并非全盤否定王安石,這讓他在后期的黨爭中陷入了兩面夾擊的不利境地。在文學(xué)上,蘇軾與王安石亦師亦友。他的天賦和成就明顯高于王安石,也曾多次貶低王安石,不過有一首詩,卻是模仿借鑒了《登飛來峰》,那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额}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中學(xué)語文課本的常客,也是千古名作,想必大家都曾翻譯過,而且翻譯得比我更好,小玨就不班門弄斧了。只不過,大家兩相對比,是不是會感覺到,最后兩句,特別是最后一句就是模仿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成詩于皇祐二年,即1050年。《題西林壁》則成詩于元豐七年即1084年。兩首詩一前一后,相隔了34年。此時王安石已經(jīng)是暮年,他寓居鐘山,有客人從京師來,王安石則問他近來蘇軾有什么新作,客人則告訴他這首《題西林壁》,王安石聽后“頷首稱善”。

其實,蘇軾借鑒王安石的這首詩,卻寫出了不一樣的心意!兜秋w來峰》主要是抒情壯志,而《題西林壁》表面上看是一首寫景詩,實際上卻是哲理詩。蘇軾博學(xué)多才,對佛理也頗有研究,他的這首詩,悟徹了人生的真理:看待問題應(yīng)該全面,而不是從自己主觀角度來片面思考。想必,王安石也正是領(lǐng)會到了這個深意,所以才如此叫好。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