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池——家鄉(xiāng)池州的城與詩 / 書香君
前不久,著名作家曉劍(曾任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攜夫人鄭俊華(海南出版社總編室原編輯)來池州休暇,我稍早也回到了池州陪伴老母親。兩相湊巧,書香君有機會陪同曉劍老師、俊華嫂子游覽了九華山、齊山、平天湖、杏花村。聯(lián)想到外地朋友很多人只知道九華山而少了解池州,我就想介紹一下家鄉(xiāng)。

作家曉劍夫婦與作者合影
十幾年前我看過韓寒的一部長篇小說,名字就叫《一座城池》,我拿來做這篇小文的標題覺得也適合。不過,他寫的是青春故事(當時的),我寫的是小城與詩(過去的)。
城池,最早是指城墻和護城河,既是古代防御建筑又可代指城市整體!俺情T失火,殃及池魚”這個成語就很好地詮釋了城和池。
先說“池”。
池州的“池”并不是護城河,它有另外的說法。曾任明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的池州人丁紹軾這樣解讀池州:“郭外即湖,湖外為江,郡治襟江帶湖,城闕宮室,宛在池上,故名!
距今1400多年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池州設立,其時州治在石城(三國時,黃蓋曾任石城長),這也是八百里皖江流域最早設立州治的地方。唐貞觀元年撤池州。唐永泰元年復立,州治遷至今天的池州城區(qū)所在地秋浦縣(現(xiàn)在的池州市貴池區(qū))。上溯歷史,池州之地,春秋屬吳,戰(zhàn)國屬楚。明清史志有以下概括:“池州之城,臨瞰大江,為金陵上游之地,當吳越之沖。浸以清浦,鎮(zhèn)以齊山。上引荊巴,下控吳越。山川清曠,江山千里。洪流環(huán)繞,沃野彌望!
其中,“浸以清浦、鎮(zhèn)以齊山”,指池州境內(nèi)有清溪河、秋浦河與齊山。
池州復立后的第一任刺史(也是有史可考的池州首位刺史)、唐代的李芃在任上依山就勢、筑堤阻水、筑土為城、扼守江防,池州至此才有了“城池”。
其后,在池州任過刺史(或知州)的大有名人。比如杜牧、蕭復(唐代名相、唐玄宗外孫)、裴度(唐代文學家、政治家,曾任中書令)、包拯等。
池州歷史上曾有多個名字:池州、池陽、池陽郡、池州路、九華府、池州府。
池州還是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封地(食邑),蕭統(tǒng)曾在其私園“古玄圃”(一說池州秀山隱山寺)考訂文籍、召集文人學者編輯《文選》。池州現(xiàn)在還有昭明太子衣冠冢、昭明太子廟、文選樓、昭明書院、昭明會等遺址。宋時,為紀念蕭統(tǒng),將城門之一的秋浦門改名秀山門。
而秋浦縣改名貴池縣(現(xiàn)為貴池區(qū),是池州市唯一的市區(qū)、池州市政府駐地)也與蕭統(tǒng)有關。傳說蕭統(tǒng)曾垂釣于秋浦河,釣得花鱖、食之鮮美,故將秋浦改名貴池。

再說“城”。
池州府城的城門(唐代始建、明代重修,清乾隆四十三年《池州府志》有圖)有四向正門、三向輔門。正門分別是東門九華門(門上有九華樓)、南門通遠門(門上有秋浦樓)、西門秀山門(門上有鐘鼓樓)和北門迎恩門(門上有鎮(zhèn)江樓);輔門分別是東南的毓秀門,西南的鐘英門和東北的望京門。
池州城內(nèi)至今仍有九華街、儒林巷、狀元里、百子巷、孝肅街、牌坊街等街巷名。

三說“詩”,這要多說幾句。
清代桐城人、詩人楊森在游覽池州杏花村時首次贊美池州是“千載詩人地”。他的詩《杏花村》有:“千載詩人地,無花亦此村!逼渲械摹扒лd詩人地”對池州詩史做了高度概括,而“無花亦此村”則從文化學的角度肯定了“杏花村”的詩學意象地位。
池州地域歷史上最早涉及到的詩人可能是屈原,其《哀郢》有“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其中“陵陽”據(jù)部分學者考證,在池州市青陽縣一帶(青陽縣現(xiàn)在仍有一個鎮(zhèn)叫“陵陽”)。當然,這并非定論,屈原詩中的“陵陽”也有其他解讀。有學者認為“陵陽“不一定指地名,并且即使是地名也還不能確認在青陽。
其次應該是陶淵明。
據(jù)《嘉靖池州府志》:“東流菊所,在縣治后。晉彭澤令陶淵明嘗種菊于此,故縣曰菊邑、江曰菊江!睎|晉時,東流(現(xiàn)在的池州市東至縣)與江西彭澤縣屬同一區(qū)劃,陶淵明生活的東流菊江一帶,至今仍有“陶公祠”在焉!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南山,有學者即指東流的大歷山(學界尚有爭議);陶淵明《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一詩,即是他路過池州梅埂(錢溪)所作。詩中的“錢溪”即池州的“梅根(梅埂)”,《池州府志》有證:“在城東北四十里……梅根(埂)有鑄錢監(jiān),故謂之錢溪!
唐宋兩朝在池州的詩人成分多樣:有在任的官員詩人,有客居的詩人,更有慕名來池州游覽的詩人,還有公務或私事路過池州的詩人。唐代的有孟浩然、劉長卿、劉禹錫、杜牧;宋代有梅堯臣、王安石、司馬光、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李清照、岳飛、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王十朋、周必大、文天祥等,清代有姚鼐、楊森等。他們于池州,或任職或游歷或途經(jīng),留下眾多詩篇。
唐代的池州本土詩人最著名者有秋浦縣(今貴池區(qū))的高霽、盧嗣立、武瓘、顧云;青陽縣的韋權輿、費冠卿、周繇、殷文圭;石埭縣(今石臺縣)的杜荀鶴(傳說他是杜牧的私生子,有爭議。但當?shù)囟攀献遄V赫然有記);還有在外地任職的池州籍詩人王季文、張喬、康軿。這12人共留詩568首。其中,或內(nèi)容或標題涉及到池州的(我們姑且籠統(tǒng)稱之為“池州詩”)約50首。
李白在池州留下62首詩(含銅陵,現(xiàn)在的銅陵市唐代隸屬池州),作于今天的池州市范圍內(nèi)的也有四十余首。可以說首首皆佳作,篇篇都精彩。不信,您看《秋浦歌十七首》。
杜牧于唐武宗會昌四年至六年(844-846)任池州刺史,留下了二十多首池州詩。其中《清明》《九日齊山登高》是代表作!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睙o人不曉。而重陽節(jié)吟誦“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亦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也是文人常有之事。可以說,李白是九華山、秋浦、清溪、平天湖的第一推介官,而杜牧則成功地為杏花村與齊山代言。
南宋王十朋經(jīng)過池州時有詩《泊池州》:“城南風物似西湖,萬里歸舟入畫圖。光潔貯懷便弄水,翠微照眼稱提壺。浦無時季秋尤好,池有精神貴可呼。最是九華知客意,倚天遙露一峰孤!笔茁(lián)是描寫風光的佳句,被廣為贊揚自不待言;頸聯(lián)“浦無時季秋尤好,池有精神貴可呼”更鑲嵌了“秋浦”“貴池”二名,既工整又貼切,是對貴池山水、池州人文最好的詩意概括,常被后人引用。
關于池州的古詩詞有多少?答案:幾萬首。這些詩主要分布在《全唐詩》《全宋詩》、池州本土詩人的別集和《池州府志》(六部)《貴池縣志》(三部)中。別集主要有唐.杜荀鶴《唐風集》,宋.華岳《翠微南征錄》,明.丁紹軾《丁文遠集》,清.吳應箕《樓山堂集》等。
池州的山水是詩意的山水。池州詩之多、涉及名詩人之廣在全國當排前列,池州是能擔當起“千載詩人地”之美譽的。
池州詩最出名者可概括為“三山二河一村兩路”——秀山、九華山、齊山,是為三山;秋浦河、清溪河,是為兩河;杏花村,是為一村;皖江詩路、池宣官道,是為兩路。

池州殷匯:梁昭明太子釣魚之地(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簡要分述如下:
秀山。在池州城南七十里,原為石城縣治所在地,留有諸多“昭明文化”遺跡。池州城西門稱秀山門,現(xiàn)已重建,并建有秀山門博物館。蕭統(tǒng)的昭明太子與文圣雙重身份,吸引了歷代官員與文人游覽池州,并留下大量的池州詩。

池州九華山(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九華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關于九華山的詩最著名的有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lián)句并序》《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劉禹錫《九華山歌并序》;蘇轍《九華山詩》;王安石《宿化成閣》;王陽明《江上望九華二首》;湯顯祖《宿九華山》;董其昌《詠九華》!毒湃A山志》中收錄了大量的九華山詩。
李白“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詩句一出,九子山就此改名九華山了。

齊山。在池州城南。
杜牧有《九日齊山登高》,岳飛有《登池州翠微亭》,王安石有《和王微之秋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毒湃正R山登高》和《登池州翠微亭》最為有名(齊山現(xiàn)有翠微亭以及岳飛橫刀立馬雕像,曉劍老師夫婦在此有留影)!洱R山巖洞志》二十六卷,收錄詩篇近千首。
秋浦河、清溪河。
李白有《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贈崔秋浦三首》《宿清溪主人》《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nèi)》《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聞謝楊兒吟猛虎詞因有此贈》《憶秋浦桃花舊時竄夜郎》等(限于篇幅只列舉一部分);杜牧有《池州清溪》,蘇軾有《清溪詞》。

杏花村。在池州城西,是杜牧《清明》詩所寫之地。清.沈昌《杏花村》詩追思杜牧:“杏花枝上著春風,十里煙村一色紅。欲問當年沽酒處,竹籬西去小橋東。”
中國杏花村眾多,金陵、黃州、徐州、南昌、汾陽、懷寧等地都有,不少人尤其山西人跟貴池爭杜牧《清明詩》杏花村的屬地,我只微微一笑。貴池杏花村有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其一,歷史最悠久;其二,與杜牧《清明》詩相關聯(lián)——杜牧任過池州刺史、池州每年的清明時節(jié)都是雨紛紛的(多說一句,史學名家繆鉞《杜牧年譜》中沒有杜牧在山西的記錄);其三,留下的史料最豐富。貴池杏花村有兩部《村志》?滴醵哪辏1685)學者郎遂編輯《杏花村志》十二卷,錄詩近900首,該書是唯一被選入《四庫全書》(存目版)的村志(可側證其地位和影響力)。池州現(xiàn)每年一度舉辦杏花村詩歌節(jié),我在海南認識的朋友、詩人雁西曾多次受邀參加。
皖江詩路。它是全國最重要的詩路之一。800里皖江在池州境內(nèi)有162公里流域,歷代詩人留下無數(shù)的江行詩詞。著名的有孟浩然《夜泊宣城界》、羅隱《寄進士盧休》、黃庭堅《池口風雨留三日》、楊萬里《秋浦登舟阻風泊池口》、范成大《釣池口阻風迷失港道》、王十朋《池陽阻風留十日》等。
池宣官道。它是江南西道上池州至宣州的一條陸上通道,今天的318國道即以此為路基建成。這也是一條詩路。劉長卿、白居易、岳飛等均有詩。
當然,池州最具有代表性的詩歌意象還是九華山、秋浦河、杏花村。
李白“三游九華、五游秋浦”(一說“兩游秋浦、一上九華、一到石埭”),詩作量豐質高,成為九華山、秋浦河史上最佳代言人。
而杜牧任池州刺史兩年多,也留下二十多首詩作,除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肚迕鳌贰毒湃正R山登高》之外,尚有《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池州重起蕭丞相樓記》《上池州李使君記》《題池州弄水亭》《將赴池州道中》《秋浦途中》等。

池州翠薇亭(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他與張祜在池州的詩作唱和,更傳為佳話。其《九日齊山登高》對張祜頗多慰藉,詩中“與客攜壺上翠微”的“客”,正是前來池州拜訪杜牧的詩人張祜。當時張祜被元稹排擠,又被白居易輕視,失意后客居淮南,去池州拜訪杜牧,作《江上旅泊呈池州杜員外》。其詩曰:“牛渚南來沙岸長,遠吟佳句望池陽。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還須是孟嘗!倍拍粱刭洝冻陱堨锾幨恳娂拈L句四韻》:七子論詩難似公?曹劉須在指揮中。薦衡昔日知文舉,乞火無人作蒯通。北極樓臺長掛夢,西江波浪遠吞空?蓱z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辭滿六宮!贝送,杜牧還在池州九峰樓(即池州東門九華門上的九華樓)作《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李清照在池州的故事也頗令人唏噓。建炎三年(1129),她與趙明誠客居池州,原本為了尋訪李白杜牧足跡、搜集東晉南朝詩文佚稿,不料趙明誠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府,二人別后一個多月趙即病逝,李清照獨自一人留在池州,她懷著對時局的憂懼、對丈夫的思念,寫下了《行香子.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池州,成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永別地。
今天,我們即使不看作者名字,只看詩文,看詩作里的用詞、情緒,浮槎來、浮槎去的;霎兒晴、霎兒雨的。大概可以猜到是李清照的手筆。

池州天平湖天路(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池州天平湖天路(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最后,不能免俗地提一嘴“平天湖”。我小時候它還叫白沙湖,這個名字沒有多少詩意,后來改為平天湖,這一改好生了得,它本就有先天稟賦的,你看代言人李白的詩句“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闭f的就是它。池州的攝影記者蹲守一個星期,抓到了極好的云彩、湖光,用無人機航拍了一條美輪美奐的湖中“天路”——那條橫跨湖水的小路像懸掛在澄明天際一樣,其下碧綠湖水映照,樹木搖曳、芳草萋萋…網(wǎng)絡短視頻爆款,官媒向世界推介…我估計大家可能也刷到過。

池州長江大橋
人人都愛自己的家鄉(xiāng),誰都說自己的家鄉(xiāng)好。每個人也都能從古籍中發(fā)掘證據(jù)(有些甚至夸大、推理、猜想),證明自己的家鄉(xiāng),祖上曾經(jīng)闊過。這不奇怪!拔幕钆_,經(jīng)濟唱戲”是通常做法。我沒有這個訴求,寫這篇小文也是一份追思,追思我的已離去的父親,他生前最后的崗位是池州地方志的編輯。
本文參考了我父親留下的《貴池縣志》《九華山志》等池州地方志資料(致敬父親。┮约靶踊ù逦幕芯恐行闹魅渭o永貴教授的有關文章、何家榮教授的《李白皖南詩文千年遺響》、作家阮德勝的《文化池州》(感謝以上三位先生。。
鐘國駿 2025年5月26日于池州

作者簡介:
鐘國駿(書香君),安徽池州人,在海南工作。書香公益文化沙龍發(fā)起人、組織者和主持人。
他熱愛古典文學,潛心研讀《詩經(jīng)》十余年,網(wǎng)絡發(fā)表《致敬<詩經(jīng)>之駿注駿譯》兩百余篇,四十五萬字。受邀在曉劍書齋論壇、瓊州文化大講堂、海南省文化館、海南師范大學、海南中學、文昌中學、多家讀書會等場合做《詩經(jīng)》講座四十余場。
八年來,他舉辦書香公益文化沙龍已達175期。
圖片來源:部分風景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張建青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