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膘o、閑、淡,是人生的三種大修行,亦是人生三種真境界。
01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
人在寧靜時,思想意念清明透徹,此時最能看清內(nèi)心世界。
“靜”自古以來就為圣人所推崇,孔夫子言:“仁者靜”,老子也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生于靜而歸于靜”,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有相關表達“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办o”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每一個人,若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所得、有所成,離不開一個“靜”字。
靜,不是指沒有任何聲音,也不是沒有任何想法,更不是讓自己脫離現(xiàn)實,真正的靜是要求自己以一種淡定的姿態(tài),理清自己的所有念頭和表象,在現(xiàn)實中去看清自己的本質(zhì)。而只有明白自己的念頭和看清自己本質(zhì),才能有針對性的設法提升。
周國平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淺薄的熱鬧、虛名與浮利對人生無益,豐富的靜才能促人長久成長。
靜下心來,心水清了,人生境界才會高。
02
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
在閑暇中氣度舒暢悠閑,可以發(fā)覺心中真正的玄機。
北宋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詩叫《秋日偶成》:“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毙那殚e靜安適,方能發(fā)掘自己心中的真正玄機,看透人生的道理,做到處事不慌不忙,安定從容。
現(xiàn)代人腳步匆匆,生活忙碌,目的無非是為自己、為家庭爭取更多的利益。但隨著人年齡的增長,獲得的東西多了,有時候反而覺得沉重,不及以前的生活來得輕松愉快。作家柯云路曾經(jīng)寫過,一位美國教授在考察中國后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中國人活得太累了!爆F(xiàn)在中國人的生活似乎只有兩個詞:成功和拼搏。人生如棋,子子拼殺,中國人為了房子、車子、票子、圈子、面子、孩子而努力,卻很少閑下來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很多時候人們感覺自己的身心如掙扎在泥濘中,想拔都拔不出來,這大都是因為自己一味埋頭前進,卻忽視了在“閑”中體察自己的內(nèi)心。
“偷得浮生半日閑,心情半佛半神仙”,適當給自己做減法,減掉不必要的負累,享受一些閑暇時光,使生活重歸灑脫自在。閑暇從容,未嘗不是一種生命的豐盈。
03
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
人在淡泊中內(nèi)心才會像平靜無波的湖水一般謙沖和藹,這時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
淡泊,不止于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心境,可以助人在紛擾世界里走得更遠。心存淡泊之心才能做到“平淡對得失,冷眼看繁華”,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味。
其實人生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并不多,《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結(jié)語曾這樣說道:“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人有淡泊之心就不會落于空寂,空寂是爭利之人的失落,當我們不執(zhí)著于外物,才能有內(nèi)在的超越,才能有精力追求人生的真正樂趣。
實際上,淡泊并不是反對追求名利,而是即使身處名利場,依然保持自我,坦坦蕩蕩,從從容容。周國平說得好,淡泊是屬于我的當仁不讓,不屬于我的千金難動其心。這種淡泊之心,執(zhí)著于自己的真正樂趣,忽視“不得我命”之事,該奮發(fā)時不怠惰,該堅持時不失守,該忽視時絕不浪費精力。
淡泊可以給人滋養(yǎng),幫人多一分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伐,讓人得意時不張狂,失意時不失落,不獻媚不趨從,不改初心,走得更遠。人生在世,如果能將名利和淡泊一視同仁,能欣賞濃烈,也甘于平淡,才算真正到了境界。
◎本文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來源 大道知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