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的曙光:彩陶文化
作者:鄭百重
當人類從漁獵游牧的生活逐漸轉變成農(nóng)耕生活的時候,將近八千年前,古文明開始現(xiàn)出了曙光。古文明主要表現(xiàn)在陶器上,史稱彩陶文化。分布在華北、中原、西北等地稱為仰韶文化,長江以南稱印紋陶文化,黃河下游稱大汶口文化,在長城外稱細石器文化,以仰韶文化作為這個時期主要代表。早期的陶器以紅色為主,全系手制;中期黑陶、灰陶數(shù)量猛增,使用慢輪修整器口;晚期由于燒窖技術的進步,選用陶土范圍的擴大,陶車的發(fā)明,使生產(chǎn)效率和質量都大大的提高。彩陶的種類和形制都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從圓形的尖底衍變成平底,由無紋樣發(fā)展到有紋樣,由單純的水瓶式變成各種碗、盆。尖底的陶器,在使用上,只能在土砂中放穩(wěn),由于發(fā)現(xiàn)了支點的應用,創(chuàng)造出三個尖底的陶器叫做(鬲),后來在青銅器中就衍變成鼎。
從彩陶器上描繪的人物、鳥獸圖案,可以看到先民們的描寫,絕不是單純的一種美的裝飾,而是包涵了(具有巫術禮儀的圖騰性質),是他們非常樸素的生存愿望的寄托。他們把生活中最典型,最美麗的形象,用線條表現(xiàn)在彩陶上,同時也表現(xiàn)他們的理想,把日常習見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有選擇的模擬之中,代表了他們的心理取向。比方說:魚紋是由寫實到象征,各種各樣非的豐富,包涵多層的意義,魚既是龍的變身,魚是繁衍能力極強的生物,歌頌魚的意義是生命的贊歌,是有關龍的圖騰的異態(tài),這和后世以魚為余的諧音,則是完全不同的內容。那些奔跑的鹿,啄食的鳥,跳躍的狗等等都是和原始人的勞動對象和生活有關。特別是那描繪先民舞蹈的圖案,表現(xiàn)一種禮儀,一種對神靈的崇拜活動,也是抒發(fā)人類愛情的形式,就像今天仍可見到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在節(jié)日的歌舞中,同時包涵著對神明、對祖先的膜拜,也進行男女愛情活動一樣。在那些動感強烈,稚氣可掬的簡單圖案中,可感到蓬勃的生命的運動,也印證了勞動和愛情是人類精神生活即藝術創(chuàng)作的永恒的主題,F(xiàn)代的藝術家們,越來越關心原始的創(chuàng)造過程,越來越多的人欣賞研究原始美術的本質,原始先民的誠實樸素,對生命的眷戀和執(zhí)著,以及鍥而不舍的努力,對今人自然有無窮無盡的啟發(fā)意義。(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第二十二章)回到人類的童年,尋得赤子之心,說得容易,做來、接受起來就很不容易了。
彩陶的描繪用線條造型,運動流轉是主要的旋律,從模擬到夸張,從夸張到變形,在形和線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了線的藝術!墩f文解字》里說(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實際上的中國的象形文字,多半還是純粹的圖畫,這些圖畫的線描,模仿著自然和人事組成一個又一個單位,并且再組合許多單位成為一個事件的記載和符號?淘诩坠巧,成了甲骨文,甲骨文是正在創(chuàng)造途中的中國文字,銅器銘文雖和甲骨文不同,由象形文字意義上看,同樣是描寫自然的反映,以后隨歷史的發(fā)展,文字漸漸離開了原始象形模式,變成圖案的符號。藝術創(chuàng)作則包含著兩種形式:一是裝飾的作風,二是描寫的方法,一路發(fā)展下去,脫離了遠古的?荒和愚昧,人類也在生存的斗爭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文明,創(chuàng)造著新的文明,在通往文明的道路上,高聲的吟唱著渾樸的、平凡的勞動和愛情的贊歌。隨著歷史的逝去,年代的久遠,留給后人許多神秘,猜想和思考。
。ㄗ髌穪碓矗骸洞蠊珗蟆罚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