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論·研究] 生動傳神總牽魂 ——林子良先生和他的工筆畫藝術(shù)
熱8 已有 5137 次閱讀 2015-09-10 22:29 標簽: center normal 工筆畫 林子良 style
|
生動傳神總牽魂
——林子良先生和他的工筆畫藝術(shù) 高連剛 著名作家張麗鈞曾寫過一篇有關(guān)品鑒仕女圖的文章,大致是說,仕女圖可用“悅目、賞心、牽魂”這三把尺子去衡量:“悅目”的,雖云鬢花顏,看上去養(yǎng)眼,卻是平面的,只薄薄一層,吹拂可散,讓人不可能生出與之親昵的沖動;“賞心”的,除卻容顏姣好,通身散發(fā)著溫潤光澤,再就是由外而內(nèi),美是立體的,能讓人感覺得到她心里似乎盛滿了芬芳心事,讓人忍不住去猜想;“牽魂”的,則似魅非魅,清逸典雅,舉手投足間,分明就是為了入眾生之夢而生,那種美,具有高滲透性,直抵人的心靈。悅目的,自然只能賺走人們的一個眼神;賞心的,也就剛好賺走一串嘆賞;而牽魂的,才恰恰最令人難忘,一世懷想,印象深刻。 由此,我們來賞析林子良先生的工筆仕女圖乃至其他畫作,竊以為,當屬于“牽魂”一類。
看他的筆下,從《西施浣紗》、《昭君出塞》到《貂蟬拜月》、《貴妃賞花》,那一個個古裝美人裙擺飄逸、釵環(huán)搖曳,體態(tài)輕盈、顧盼生姿,千嬌百媚、秀而慧中,何等的超凡脫俗、楚楚動人。在這里,畫家顯然是“以形寫神,以神達意”,既講究意境營造,又注重在人物的氣質(zhì)、內(nèi)心世界刻畫上下功夫,塑造的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無比生動、逼真。從表現(xiàn)技法上,我們似乎也能覺察到,畫家堅持的審美取向是抒情的、詩意的、唯美的。他在繼承“傳神寫照”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大膽吸收了色、樂、韻、舞的表意符號,以線為骨架,以色輔助造型,以暈染、渲染等烘托背景,不但跳出了摹古不化、文人自賞的怪圈,而且在意境、意蘊、意象上,都別具匠心,別出心裁,別有洞天。同時畫家還注意與觀畫者的內(nèi)心相呼應,創(chuàng)造性地將時代感、民族感、個性化、風格化自然而然地糅合在一起,用自己抒情的筆調(diào),耐心、工整、細致地描繪出一片視覺新天地。再加上他的筆墨又是那樣嫻熟,造型精準,設色考究,艷而不俗,潤染有度;情感流露又是那么細膩真摯,因而他不斷問世的仕女圖,總讓人感到親切、自然。特別是畫面上透出的仕女們那股含蓄內(nèi)斂、婀娜多姿、優(yōu)雅端莊、超凡脫俗的清麗氣質(zhì),又使人頓感仙風道骨般的飄逸和安寧,不由得怦然心動,心馳神往。而畫家傳遞的那種生命意識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追求,恰恰又正代表了中國工筆畫藝術(shù)的時代精神。應該說,他的仕女圖神形兼?zhèn)洌逍碌溲,幅幅精彩,筆筆含情,藝術(shù)性高,感染力強,確實足以撞擊人的靈魂,撥動人的心弦。
再看他的工筆花鳥,或鷹擊長空,或雀躍枝頭,或瑞鶴齊翔,或錦鯉戲水,或群芳競艷,或荷塘清韻……也都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無論是形態(tài)還是質(zhì)感、情趣,無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妙趣橫生,悅目怡情。他善于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既畫纖俏又畫凝重,既畫嫵媚又畫淡雅,既畫清新又畫古樸,不僅賦繁花以生命,寓百鳥以人性,而且精于寫胸中意象,抒人文情懷,通過畫作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感受和想像。從而為我們營造了一種介于“真實”與“夢幻”之間的花鳥世界,創(chuàng)造出了一派具有“真氣、真意、真趣”的藝術(shù)境界。
林子良先生的畫作,筆法工整,先勾后染,敷色精致,不管是題材上還是形式上,乃至意境上都極富新意?v觀他的創(chuàng)作,分明能看出畫家已完全做到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熔古鑄今,中西結(jié)合。特別是在承繼宋代院體畫的基礎(chǔ)上,明顯地合理地融入了西洋繪畫的構(gòu)成形式和透視、肌理效果。以致于用墨上有濃淡對比,布局上有光色的明暗變化,清淡中透出一股靈氣,高雅中飄過一縷神韻,較好地克服了工筆花鳥畫色彩嬌艷火灼的媚俗之弊。其筆下一鳥一禽,各具情態(tài);一花一草,皆得生趣。大凡關(guān)注過他的人都承認,初觀其畫,驚艷;復觀其畫,驚心;細品其畫,驚奇!透過他的工筆,我們看到的不單單是一種典雅、靜謐的景致,領(lǐng)略到的不單單是淡逸而雋永的意趣,還有很多藝術(shù)元素頗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如他的《錦羽臨風》圖(91cmX175cm),所畫孔雀用筆自然灑脫,用墨奔放俊逸,用色富麗堂皇,既表現(xiàn)出了孔雀的雍容華貴,又顯得格外靈動、鮮活。整個畫面細膩精致,卻不火氣、俗氣。由此可見,他在用筆、用墨、用色上都把握得恰到好處。中國畫是辯證的藝術(shù),古人歷來強調(diào)中和之美。從本質(zhì)上說,“中和”是對“火候”、對“度”的適當掌握,如此方能不激不厲、風規(guī)自遠。顯然,林子良先生的藝術(shù)具有這樣的風格。還有他的《安居樂業(yè)圖》、《六順圖》等,也都格外恬淡、清幽、沉靜、優(yōu)雅,其獨特新穎的構(gòu)思,妙趣橫生的筆墨,生動奇巧的構(gòu)圖,細致入微的勾畫,無不給人以深刻的藝術(shù)感染和美的藝術(shù)啟迪。作品的深層構(gòu)創(chuàng),無疑也是畫家靈感、激情與大自然的相涵交融。同時由于在技法上,做到了大膽的中西融合,既可隱見傳統(tǒng)筆墨之氣韻,又可見異國畫壇之畫風?芍^五墨齊備,渾然天成。我揣度他作品的成功,不僅取決于其深厚的中國畫傳統(tǒng)技法的功底,更得益于他敏銳的構(gòu)思才能和熾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
林子良先生擅作大畫,經(jīng)常有幾米、十幾米的長卷面世,讓人震撼。這一方面彰顯了他良好的繪畫駕馭能力和藝術(shù)才華,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他獻身藝術(shù)的吃苦精神和遠大志向。眾所周知,工筆畫較之寫意畫很費工夫,更何況又是宏幅巨制,對于一位職業(yè)畫家來說,沒有超強的定力和耐性,沒有精湛的技術(shù)和功底,沒有強烈的精品意識和事業(yè)心,是很難完成的。而林子良先生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他于繁華的京都,偏居一隅,時常如達摩面壁,一連數(shù)日沉潛下來,揮毫潑墨,精耕細作,揮汗如雨。這在喧囂浮躁的當下,又是多么難能可貴啊。
在藝術(shù)實踐中,林子良先生還善于把民俗理念融入筆下,讓畫作盡量“畫里有話,畫外有音”,往往帶有一定的祝福和吉祥寓意。近年來,他常用牡丹來象征富貴、雉雞隱喻吉祥、錦鯉謳歌生活、孔雀贊譽人生,用荷、松、鷹、鶴言志,用梅、蘭、竹、菊抒情。匠心的取材,巧妙的構(gòu)思,也折射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想,或許正因其作品有著那么多的象征意義,且又有鳥語花香的明媚之境,有植物豐茂的繁榮之境,有綠蔭融融、光影迷離的夢幻之境,才使得他的作品雅俗共賞,深受歡迎吧。而這些,我敢說也只有關(guān)愛生命、熱愛自然、心有大愛、渴望創(chuàng)造的人,才能繪出如此美妙的精品佳作!
林子良,又名林佳成,號谷秀山人,祖籍山東滕州,現(xiàn)居首都北京。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F(xiàn)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中國將軍詩書畫院專業(yè)教授,中國書畫院院士,中國名家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名家藝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國際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兼魯南分會秘書長,中國藝林書畫院院長。
他從小就癡迷于書畫,見山畫山,見水畫水,花鳥魚蟲,見之即描。1987年正式進入山東工藝美院,主攻工筆花鳥,擅長人物、動物。后來又多次受到喻繼高、金鴻鈞、何家英、王慶升等老師的言傳身教,畫藝精進,風格有著明顯的突破。 他的畫作有工筆設色和水墨寫意兩種風貌。寫意淵源唐、宋、元、明歷代水墨技法的歷史沉淀,更多吸取宋人的簡勁放縱畫技法,兼融書法用筆,獨創(chuàng)遒勁縱逸、氣勢雄健的花鳥新風。工筆則堅持借寫意之石攻工筆之玉,將寫意畫的功力和修養(yǎng)巧妙地融入工筆畫中,形成了淳和流暢、雋秀詭譎、清麗明快的鮮明特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幾十年來,林子良先生師承傳統(tǒng),博采眾家,刻苦鉆研,由寫意到工筆,再由工筆到寫意,求新,求變,駕輕就熟,在當今畫壇已占有自己一席之地,被社會廣泛關(guān)注。曾榮獲“中國當代青年畫家”、“全國優(yōu)秀畫家”、“中國文學年度十大畫家”等榮譽稱號。其作品多次入展并獲獎,先后出版有《林子良作品選》、《林子良(佳成)工筆畫精品集》、《林佳成作品欣賞》等。部分作品還被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一些國家藝術(shù)界人士收藏。
|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