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時間三體:徐累的藝術(shù)”在尹山湖美術(shù)館正式開幕,此次展覽是藝術(shù)家徐累繼2015年蘇州博物館“賦格”展覽之后,時隔八年在蘇的又一次重要展事,由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蘇州尹山湖美術(shù)館承辦。
藝術(shù)家徐累
此次“時間三體”中展出的作品,創(chuàng)作跨度從1993年到2023年,隨生命潮汐起伏,“時間”幻化成畫家筆下的白駒過隙、午夢千山、月影圓缺!皶r間三體”,是關于“時間”形態(tài)的三種體味,也是關于生命流程的三重門。越三十年后回望,徐累藝術(shù)的起點,即對“時間”諸種分類的辨析,相關圖式亦是藝術(shù)家對這份辨析的一次集中解謎:“時間”可以是瞬間,可以是復調(diào)敘事,甚至能夠交錯折疊。
時間是宇宙的原點,造物是時間的指紋,藝術(shù)是造物的靈性結(jié)晶。不同氣質(zhì)的藝術(shù),區(qū)別在于看待藝術(shù)與時間關系的差異,既可以是對現(xiàn)世時間的濃妝淡抹,也可以是對永恒時間的鉤深致遠。
徐累的藝術(shù),呈現(xiàn)出藝術(shù)與時間的第三種關系:既在二者之間,兼容二者;又在二者之外,不能等同其一。如果把時間的片段和永生合稱為“總體時間”,徐累的藝術(shù),恰是“總體時間”的顯影,它是關于“時間”的跡象,也是“時間”本真的象征。
前生 - 時間的定格(Past Life - Freeze Frame Time)
從九十年代開始,徐累以老照片為圖式靈感,借回光返照、虛幻布景、人去影空的敘事體,指引我們朝向生命內(nèi)部窺探?找、籠鳥、鏡戲、幻石、夢蝶、游蕩的動物、遮蔽的人物,仿佛記憶的曾在,流連于戲劇性舞臺,而得文情詩意。
“時間”在隔簾相忘中定格,如鏡花水月般引人觀想。一次次靜默,一場場落幕,萬事皆幻,直指寂滅。繪畫是“時間”的籠中對,還是干脆將“時間”制成標本?
徐累,籠中對,63×51cm,紙本水墨設色,1994
徐累,一生懸命,130×65cm,紙本水墨設色,2009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當世界走到盡頭,古老的輿圖便是冷酷仙境,展開即歸于結(jié)束。若要在想象中重生,走出內(nèi)在秘境,轉(zhuǎn)向大千世界的喧鬧,或?qū)⑦M入晝夜平分的時段,那個“一生懸命”的鳥骸,便是畫家對世界不偏不倚的立場宣言。
浮生 - 時間的平行(Fleeting Life - Parallel time)
“時間”是可以度量的。每個人都曾經(jīng)以生命為尺度,丈量由此及彼的距離和感受。卻望來時路,光陰的鐘擺久久回蕩,人生在天高與地遠、晨鐘與暮鼓、江湖與廟堂、離別與抵達、苦與樂、生與死之間徘徊不定。
這便形成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對仗”。“對仗”是文學修辭,也是知會世界的方法,一個原點,兩極相對,意味我們身在種種復合的“關系”中,在平行“時間”中感召一切。
徐累,世界的盡頭,132×325cm,紙本水墨設色,2009
在藝術(shù)中,物情相宜,古今相望,乃至東西方文化圖像的并置,都成為徐累時空想象中的“對仗”秘訣。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藝術(shù)家在混沌與清晰、情感與理智、想象與現(xiàn)實中,試圖調(diào)解矛盾重重的文明世界,而呈現(xiàn)永恒的窗景。
共生 - 時間的折疊(Symbiosis - Folding Time)
2018年的“互”系列,開啟了徐累“時間”體悟的又一維度。似乎是潛移默化“量子物理”對“時間”彎曲理論的模型描述,他嘗試將藝術(shù)史的經(jīng)典圖像,組合、并置、互嵌,呈現(xiàn)“移動的時間”。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使得以往藝術(shù)的既定章法被打亂,變成無差別的全球化統(tǒng)一場。通過海闊天空的推拉搖移,層巒疊嶂的文明景觀重新組合,“世界的云和山”演化成地形學的模擬數(shù)據(jù),“世界的床”也讓不同年代的夢同枕共眠。
徐累,虛池記,65×86cm,紙本水墨設色,2000
徐累,鵲華異色圖,50.5×169.6cm,紙本水墨設色,2021
徐累,世界的床,50×73cm,絹本水墨設色,2021
倪瓚的隔江山色,蘊藏著達芬奇的秘密,趙孟頫的“鵲華秋色”,飄移來北方文藝復興怪杰博斯的“人間樂園”。同樣,東方浮世繪、印度細密畫、歐洲洛可可,彼此打量各自的前世今生。借由中國傳統(tǒng)文學思想的“興會”攪勝,古今中外,時空共振,和合共生,徐累編排著“時間折疊”的圖像游戲。
徐累的作品之“新”,不是形式上的簡單拿來,也不是技法上的拼湊嫁接,而是以“當代”之眼,嘗試翻刻人類藝術(shù)原理的“生成”肌理。互聯(lián)網(wǎng)在跨文化方面的流動機制,是促生偉大藝術(shù)現(xiàn)象的一個強有力動因。相比崇尚狂飆突進的“現(xiàn)代”時間,“當代”回到萬物俱齊、萬籟歸一的日常時間,回到既屬于個人又兼具共性的普遍時間,彌合“心靈時間”和“宇宙時間”二元對立,回到真正的“人間時間”。
永生 - 時間的寓體(Eternal Life - Allegory of Time)
徐累對“月亮”主題情有獨衷,他常常在人類亙古仰望的舊時明月,加入現(xiàn)代人的探問與想象,以此作為“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的永恒寓言!皶r間”之外的時間,是寂靜的,是“超現(xiàn)實”的,是詩意的,或者呈現(xiàn)達芬奇曾經(jīng)計算過的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月牙定理”,也是一種理性中的神秘,喚起我們心理上的無限測量。
徐累,月牙定理,180×270cm,絹本水墨設色,2022
徐累,海上月,107×86cm,絹本水墨設色,2021
徐累,無間月,107×86cm,絹本水墨設色,2021
關于紀錄片《世界的重屏》(A Double Screen of the World)
2022年,應故宮博物院的邀請,徐累以《世界的重屏》參加午門“照見天地心”大展。該作品以五代名作《重屏會棋圖》及清人《是一是二圖》為創(chuàng)作靈感,將大型工筆畫結(jié)合現(xiàn)場裝置,與清宮藏畫及渾天儀聯(lián)為一體,探討了傳統(tǒng)“重屏”意識中的真幻觀,同時也以辭典的編排方式,將東西方文明遺跡,彼此映照,相互穿越,組成迷宮框架和曲折場景。時空的平行與交錯,景觀的疊印與呼應,呈現(xiàn)出人類在追求知識的進程中,東方與西方從未間斷的交流、影響和彼此的文化投影,以“元宇宙”的圖像概念,表達作者對文化“全球化”的個人觀照。本片即以影像形式,紀錄了《世界的重屏》的創(chuàng)作過程。
圖片來源:蘇州尹山湖美術(shù)館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