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家賈浩義以畫馬聞名,他的大小馬只,全部有肥大的身軀、瘦小的馬蹄和瘦長的馬臉。這樣的形象,很容易讓人想到漢代畫像石或畫像磚上馬的形象。更加能證實這個看法的是:畫家是生活在畫像石或畫像磚出土的河北河南一帶,那么,長期在美術上的潛移默化也就不言可知。另外,他還把馬當成人來寄托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馬不是馬,馬是人,又或者,外馬內(nèi)人有人生哲理。
賈浩義的馬畫,開始得很早。他說:“大學時畫得比較具象。上世紀70年代后期,為了避免畫人帶來的麻煩,轉(zhuǎn)而畫馬。初衷是為研究中國寫意畫的筆墨規(guī)律。當時的要求是:筆墨淋漓痛快而不失其形,畫馬只是筆墨游戲。沒想到,經(jīng)過多年來不斷研究試驗,馬竟成為我的重要創(chuàng)作對象。也發(fā)現(xiàn)到,中國畫給我的感覺是大弱,要尋求的是,畫的力度,也只有馬畫能夠做到!
賈浩義的馬采半寫實,對此他的看法是,“不是不要形,也不是糊里糊涂畫個大概模樣。中國的意象造型與波洛克的無意識宣泄不是一回事。藝術形象,不一定非得是自然物象的真實再現(xiàn)。勃拉姆斯寂靜的田野,沒有臨摹自然的風吹鳥鳴,但你不能說那里面沒有音樂形象。同理,金字塔的正四面體,也是一種奪人魂魄的視覺形式,也不能說它不是形象。馬家窯彩陶上的那些純抽象的紋飾,充滿了神秘與魅力,都是形象。最突出的還是書法形象,張芝、梁武帝、孫過庭論書中敘述的書法形象,都不是具象的,但它們同樣都是形象。我的作品,用很大的毛筆,通過傳統(tǒng)書寫,表現(xiàn)一種氣勢與力度,達到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
注重變形的畫法
他說:“畫馬的首要是筆墨,再就是造型。如果完全是生活中的造型,你要表達的東西肯定出不來,這就要變形。經(jīng)過長時間試驗,后來發(fā)現(xiàn)任伯年作品,也是變形的。畫像石或畫像磚上的形象,也許有影響,繪畫除了書法,還有家鄉(xiāng)河北遵化皮影的影子。小時候看皮影戲,皮影動態(tài)造型的趣味性,簡練中的生動性和動幻性,深深刻印在心靈深處。從小學傳統(tǒng)芥子園畫譜的雙鉤白描畫法,發(fā)現(xiàn)到范圍太窄,要改變就必須深入去了解真馬的生活!
上世紀80年代,他曾多次到內(nèi)蒙古寫生作畫。有機會在草原上觀看套馬比賽。他說:“賽場很大,空間很廣,征服與被征服的主題其實貫穿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這個體育項目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馬的掙脫、嘶鳴、呼號、爭斗,那種緊張的場面,頗具震撼。”
談到作品的寄托和畫馬如畫人,畫家說:“我的作品包含人生哲理,但我反對哲理的圖示化。作品也需要哲理思考,否則就沒有深度,也很難深刻。藝術作品不是哲學副本,它是一個藝術形象,一種感人的力量。能讓人從你的畫里得到一種獨特的體驗,一種美妙的感受!
觀察草書的筆法變化
除了筆墨和造型,書法也在他的作品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馬是畫,是塊面的藝術,和書法的線條的藝術相去頗遠,如何交會交融?
畫家說:“我研究過中國的書法,尤其是草書,觀察它的筆法變化,尋找‘連’的規(guī)律和辦法。我在王楷衍變?yōu)椴輹倪^程中,找到了大草變形的規(guī)律和價值指向。正是受到草書書寫的啟發(fā),突然想到馬的結(jié)構:四條腿、軀干、尾巴、腦袋,整體比人物簡單的多,但又比寫字復雜得多。根據(jù)文字規(guī)律,把馬腿拆開了,但是零件部分擺不好,那就不好看了。如果不講究運筆那就會簡單化,就變成平面剪紙,出不來你想要的力度、趣味,所以就要重新組合——馬腿分開了,馬尾巴也分開了,在這部件里面尋找運動筆道的變化。”也不容易,要有這樣的感悟,畫家先后用了10多年的時間。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