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親戚、催婚,年輕人的三重年味

文|熊希靈(心理學博士,心理學資深博主)
本文由作者參加九派新聞“九派圓桌”直播《都5202年了,年輕人過年能不能有點新意思》討論時的發(fā)言整理而成,發(fā)布前經作者審閱。
【1】年輕人不愛拜年?因為有互惠焦慮
年輕人回家過年最常見的社交活動是“拜年”。離開原生城市的他們,要再次面對父輩的社會聯(lián)系,去拜訪親戚朋友,由于大家沒有共同生活環(huán)境,平時沒有一些可以聯(lián)系起來的工作、生活交集,跟他們能否擁有共同話題是個問題,有一種社交恐懼,以及互惠焦慮。
年輕人在成長過程當中,難免會受到很多長輩照顧,過年回去想有一些回饋,也有一些受制于個體的能力,情感上擔心以什么度維系跟長輩的關系。互惠是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規(guī)范,別人幫助了我們,哪怕我們不喜歡這個人,也一定會想辦法會去回饋他,因為要符合社會規(guī)范準則。
過年互相拜訪,最熟悉的當然是紅包,給晚輩紅包,自己曾經是晚輩接受了長輩紅包,現(xiàn)在成了大人,也要給晚輩派紅包。這是典型的互惠規(guī)范。
對社會交往能力不那么強的人來說,這時候容易陷入兩種焦慮感受。第一,逃避,不希望跟別人建立太多的關系,一旦建立了互惠聯(lián)系,好像被別人道德綁架,不得不做一些回饋,其次還會產生負疚感,接受了別人的好處,心里一直惦記著什么時候還這份人情。
現(xiàn)在用短信的方式拜年,很常見。后來發(fā)信息太多,一到那個時間點,手機滿屏都是,的確也會讓人麻木。想要差異化,可以想一想兩個人之間曾經有過的回憶,或是真心想表達的一些獨特祝福。對于只是禮貌性的維持聯(lián)系人,發(fā)個信息差不多就可以了。
有人一回家就會被父母催婚,逼婚話題每年都會很熱。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有一個理論叫死亡恐懼管理,人上了年紀,跟其他動物不一樣,沒有任何威脅,都會意識到自己有一天終將死去。死亡陰影從成年以來就會籠罩一生。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希望通過一些方式緩解焦慮感,最明確、直接的就是基因傳遞下去,這可以說是非常本能的反應,反映在父輩外顯行為上,希望子女早一點結婚,抱上孫子、孫女。
另外涉及到的一個社會規(guī)范,就是父母輩生活在原有社會環(huán)境里,會互相比較,比較子女有沒有出息,子女立業(yè)有沒有成家?有沒有抱上孫子,這種不可避免的社會比較,自然也會加深焦慮感,最終壓迫到年輕人身上。
【2】親戚的疏離感,是我們被迫要與之產生交集造成的
過年不僅僅是一個小家庭,還是兩個大家庭的事,大家很怕禮節(jié)性、被綁架的方式去拜年,對于年輕小夫妻來說,無論去哪一邊過年,都是一種負擔。但父母長輩一定希望小孩來自己這一邊過年,它作為一種儀式,有很強的社會規(guī)范屬性。
這里還涉及親戚之間的比較。他們在一起就問,怎么你們家小孩今年沒來過年?父母有很強的無形壓力。被聽到的人會覺得很沒面子,小孩都不聽自己的,自己失去了掌控感。這種壓力又會把焦慮感傳遞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就有可能形成一種沖突。
面對父母的需求,年輕人如果能用其它形式來彌補,那過年本身很多事情是好商量的,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上頭,就不好商量了。
有人對親戚有一種疏離感,變成一種俯視,因為我們被社會規(guī)范給束縛,必須要去跟別人產生交集,這時被強迫感會產生異化,讓我們會覺得是要強行去維系關系,而不是發(fā)自內心地跟別人交往。
疏離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產生一些變化和差異,年輕的時候,很多事情可以自己來解決,父母如果身體還比較好,即便自己不在身邊,也不需要過多操心。但隨著年紀增長,中年以后可能會慢慢發(fā)現(xiàn),遠親不如近鄰,父母有點病痛,自己沒法及時趕到身邊,曾經不是很想聯(lián)系的親戚卻能夠雪中送炭,還得有一些實際利益方面的往來,這時候疏離感會產生變化。
大家面對親戚能產生一點優(yōu)越感,還真得感謝國家提供了一個安全、工業(yè)化程度相當高的社會環(huán)境,在大城市里面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物流的便捷。舉個例子,大家看美國很多電影像《速度與激情》、《教父》,一直都在強調 family family,因為一旦失去了家庭的庇護,他們的生存會面臨很大威脅。但現(xiàn)在中國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高度發(fā)展、治安環(huán)境也相對良好,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夠實現(xiàn)很多個人的抱負,自然而然的不再花很多精力去維系情感紐帶。
【3】春節(jié)是一個營造家庭集體記憶的非常好的機會
過年的聚會上,不妨放下自我,更多關注別人。
心理學有一個聚光燈效應,每個人在公開的場合里面總覺得,自己一舉一動都被別人注視,其實不是。心理學有一個很經典的實驗,實驗員在受試臉上通過化妝的方式弄出一道明顯的傷痕,受試者可以從鏡子里面看到自己臉上的傷痕,之后研究人員說,我們來給傷疤上面商店潤膚油,免得它開裂。一邊這么說,一邊就把傷疤抹掉。接著要受試者去跟別人談話,之后研究員問他們談話的情況。受試者報告說,他們覺得自己因為臉上的傷痕受到歧視。但其實他們的臉上并無異常。
這就是聚光燈效應。就是說人們的自我意識太強,總覺得自己好像是站在一個舞臺上被別人注視挑剔自己一舉一動是否有異常。
我們在公開場合,包括跟親戚的聚會、年夜飯場合,并不一定每個人都關注你,做好自己,表現(xiàn)真實自我,是最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當然可以多關注一些你的親戚,贊揚別人——他們無非是希望得到你的認可。
和親戚的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被問及收入、工作的問題,這其實是一種直接的社會比較。對于收入問題,回答高了,別人看到你過得太好,不高興,回答的很低,別人看到你過得很窘迫,你自己也難受,最好是用一點點幽默的方式帶過。
像我自己,在高校工作,別人問起我工作,很多人都會出于刻板印象、世俗套路都會說,你們在高校里面自由,每天不用打卡上班,還可以自己出去接外面的項目,賺錢又多,一定過得很爽。我一般會趕緊謙卑地說不是,現(xiàn)在高校壓力也很大,包括我自己,在市場上沒有很好的競爭力,才來學校象牙塔里工作。
我個人并不是一個非常擅長幽默的人,就展示自己生活當中的困擾,正常人都會有一定的共情和同理心。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印象管理,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策略適配性格。
我們打扮光鮮去職場面試,都會盡力表現(xiàn)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有時候你表現(xiàn)過度,不一定適配。
如果有條件,還是建議大家過年多呈現(xiàn)自己積極的一面,有一個詞叫先假扮,慢做到,職場當中那些面試撒了一點點謊,稍微刻意拔高自己一點點的人,職場表現(xiàn)不一定更好,但心理很健康,他會愿意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這稱之為積極幻覺,是心理健康的保護機制。
有個很好的公益廣告片叫筷子,大家吃年夜飯,夾共同的菜,過年的氛圍能凝聚記憶、儀式感、滿意感,一家人通過貼春聯(lián)、做手工等完成一個合作的儀式,加強人跟人之間的連接、自己跟過去體驗的連接,F(xiàn)在年輕人既然害怕被長輩們捆綁問催婚話題,不如主動一點,把長輩們拉入自己的世界,比如集福、搶紅包活動,這也有助于營造共同記憶。
我覺得過年,一年一度只有這么一次機會,是一個很好的借口,大家相聚在一起,值得珍惜。每一年都有很多不同的體驗和回憶。從我的角度來說,有一個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
小時候、青春期以前,最期待過年,有新衣服穿,有紅包拿,又有好吃的,跟大人在一起,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非常熱鬧,比如放煙花等等。到了青春期,隨著自我意識的增長,更多想要跟自己同學一起玩,而不是跟家庭成員相聚。自己出來工作,一開始也會被親戚問很多工作、學業(yè),的確產生了一些逆反的感受,不愿意過年。
當自己成家立業(yè),自己已經是半個長輩,也會向和自己青春期差不多大的弟弟妹妹,詢問曾經長輩問過我的一些問題,這時候就意識到自己很蠢。曾經討厭的那些問題怎么就問出口了?但自己真的是很單純的想去關心一下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越來越多體驗人跟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復雜的,需要自己用心付出一些情感成本維系,才能夠獲得一些自己或許意想不到的人生收益。
【來源:九派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chuàng)致敬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