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洱
編輯|昭明
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接受采訪時,談起了自己的過去,他說:“我14歲的時候父母給我娶了一個20歲的女子,我和她沒有在一起生活過,后來也沒有,我并不認為她是我的妻子”。
在談起這個女子時,毛主席分外感慨,由于這名女子在21歲便離開了人世,所以有關(guān)于她的資料非常少。
解放之后,毛主席卻特意向家鄉(xiāng)的人叮囑說,一定要將這名女子寫進族譜當中,由此可見,她對毛主席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那這名女子究竟是誰?為什么毛主席不承認她是自己的妻子,卻仍舊將她寫進了族譜呢?這與毛主席少年時期的一段往事有關(guān)。
毛主席的父親名為毛貽昌,生于亂世的他人生經(jīng)歷非常坎坷,他17歲當家,靠著家中的六、七畝薄田生活,他起早貪黑、沒日沒夜的勞作,可依舊無法改變家境的窘迫,他當過兵、做過生意,通過經(jīng)商賺了一些錢財,養(yǎng)活了家里的幾個孩子。
毛貽昌對土地有著超乎常人的癡迷,他精打細算、省吃儉用,只要一有錢便會拿去買田,他認為土地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他的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年少的毛主席。
毛貽昌畢竟是生活在舊時代的人,他的思想較為傳統(tǒng),與毛主席的想法多有出入。
隨著毛主席一天一天長大,二人的矛盾也顯現(xiàn)了出來,毛貽昌認為毛主席作為家中的長子,應(yīng)當接過他手中的生意,將它越做越大,可毛主席卻志不在此,不僅不管土地和生意上的事,而且還一直想著走出湖南,父子二人為此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
毛貽昌最看不慣的事情就是毛主席讀書,毛主席就像著了迷一樣整天抱著一本書,不論是休息還是吃飯都會拿著一本書讀,就算是干農(nóng)活的時候,他也是書不離手。
毛貽昌總覺得兒子讀書的行為耽誤了干農(nóng)活,二人經(jīng)常因為此事發(fā)生爭吵,他為此還說了許多傷人的話,說毛主席讀書讀魔怔了,鬼迷心竅了。
雖然說毛主席與父親展開過多次談話,并如約完成了答應(yīng)的農(nóng)活,但他依舊沒有改變父親的想法。
毛宜昌認為兒子之所以這么不著調(diào),是因為還沒有結(jié)婚,他認為應(yīng)該找一個女人來管住他,讓他好好收收心。
在親戚的介紹下,毛貽昌給毛主席安排了一樁婚事,女方是毛貽昌的表侄女羅一秀。
毛貽昌與兒子談?wù)撨^幾次娶親之事,毛主席對此并不滿意,可是他無法反抗固執(zhí)的父親,也無法駁了親戚的面子,只得默默接受。
不久后,毛主席將羅一秀明媒正娶的娶進了毛家,村里人認為“女大三抱金磚”,大家都對這段親上加親的婚事非常滿意。
羅一秀進入毛家后,也表現(xiàn)出了賢惠的一面,她不僅會幫著長輩料理家務(wù),而且還會為丈夫端茶送水,洗衣做飯,一家人相處的非常愉快。
毛主席與羅一秀名為夫妻,可實際上卻像姐弟一般相處,雖說毛主席對這段包辦婚姻多有抗拒,但是面對羅一秀的照顧,他也很是感動,他將這份感情記在了心里。
毛主席當年也曾與羅一秀談起過包辦婚姻的危害,他說如果羅一秀將來遇見一個真心喜歡的人,他愿意放手成全她,可惜那一天還沒有到來,一場疾病便奪走了這個年輕的生命。
1910年,羅一秀突發(fā)疾病,臥床不起,這可急壞了毛家人,家里人為她找大夫拿藥治病,想辦法幫她緩解痛苦,可是身患急性痢疾的羅一秀卻在大年初二那天,因病離開了人世,她去世時才僅僅只有21歲。
面對身邊人的離世,毛主席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無力感,包辦婚姻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折磨著這兩個年輕人。
經(jīng)歷了這一切,毛主席更加堅定了走出湖南、改變國家、改變大眾思想的志向。
離開湖南之后,毛主席便一直在學(xué)習(xí)奮斗,他較少和人談起自己的這段過去,但這段回憶卻一直深藏在他的心底。
兩人結(jié)婚的那些年,他沒有冷落或欺辱過羅一秀,他給予了身邊人足夠的尊重和關(guān)愛,對于羅一秀的死,他同樣極為遺憾。
后來在談起這段過去時,他對記者說,當時中國的時局非常艱難,他根本沒有娶妻生子的閑情逸致,兩人雖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但卻并沒有夫妻之實,他反對這種包辦婚姻,但是他卻很感謝羅一秀對毛家的付出。
毛主席回鄉(xiāng)之時,也會經(jīng)常去看羅一秀的家人,盡可能的照顧他們。
解放后,老家的人專門給毛主席寄去了一封書信,詢問要不要將羅一秀加入族譜之中,毛主席對此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一定要將她寫進族譜里。
翻開《韶山毛氏四修族譜》,能夠清楚的看到羅一秀的名字和她的生平,毛主席將她寫進族譜這件事便已經(jīng)表達了他的態(tài)度。
在舊社會,年輕男女的婚姻大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他們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無法決定和自己相守一生的人,這件事是一件莫大的悲哀。
當年,孫中山和蔣介石在老家都有過一位發(fā)妻,他們也是在家人的安排下娶妻的,這種不健康的婚姻關(guān)系荼毒了不少舊社會的男男女女。
毛主席生前曾對人說過,我們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不相信鬼神之說,我很清楚生自己的是父母,教育養(yǎng)育自己的是黨。
當年的毛主席沒有辦法改變社會的大環(huán)境,沒有辦法忤逆父母,但他仍舊在他能力范圍內(nèi)給了身邊人最大的尊重。
新中國成立后,新的婚姻法給予了男女自由選擇愛人的權(quán)利,也給予了大眾選擇離婚的權(quán)利,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有選擇愛、選擇婚姻、選擇幸福的權(quán)利。
如今,當代男男女女正在一步步走向覺醒,他們有了更加清醒的婚姻觀和愛情觀,這些都是前人努力得來的結(jié)果,我們應(yīng)當珍惜。
參考資料: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