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背后,是沉默的中國該發(fā)聲了
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便開始了一段長達百年的屈辱近代史,而在這個百般曲折、政局動蕩的階段,外來文化大幅度沖擊我國本土文化,其先進程度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知識分子。
在這種極端的文化對比下,中國文人們紛紛提起了自己手中筆桿子,準備為中國崛起出一份力,借此我國新文化運動便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努力地在政治上探索,而其他文人們也不服輸,在文化事業(yè)方面執(zhí)著的尋找法門。
其中素有“民族之魂”稱號的魯迅,便是由時勢造就的一大英雄,飽含民族情感的他棄醫(yī)從文,將手術刀替換為柔軟的毛筆。
堅定地選擇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筆尖凝成一根刺骨的長刺,去戳穿國人們那麻木的保護色。
在他手中,筆頭遠遠比手術刀更為犀利,但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堅信不疑的他,卻在這場運動中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言論,他到底為什么說這句話,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考量呢?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真實含義
這八個字,單看難免能讀出一些煽動之意,但實際上,這句話只是一個片段,其完整部分出自魯迅所寫的《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
原文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shù)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相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

魯迅所說的漢字,并不是我們熟知的中華文化載體,而僅代表繁體字。因此這八個字的真實含義為,繁體字一天不改,中國的進步就會受到阻礙,想要中國不亡,必須改為新文字,也就是如今的簡體字。
其實魯迅先生的考量非常有道理,他在《花邊文學·漢字與拉丁化》中曾說過這樣兩句話:“漢字和大眾,是勢不兩立的!,“困難的根就在漢字!

早在之前的西歐,就曾將《圣經(jīng)》翻譯成了很多簡單地“不同文字”,主要用意就在于使普通百姓也可以直接閱讀圣經(jīng),類比過來,漢字難,讀書難,中國百姓們想要獲取知識,改變命運,漢字簡易化才是最好的方式。
而魯迅先生所做的,不過是一場文字改革,化繁為簡,以此提高文化的受眾程度,讓沉默的中國,成為一個有聲的中國。
但是漢字畢竟是中國五千年璀璨文明結晶,是中國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魯迅的態(tài)度為何如此堅決,又為何吐露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么偏激的話語呢?我認為促使其犀利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繁體漢字阻礙了中國教育
雖然一開始先生就贊同廢除傳統(tǒng)繁體字,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魯迅越發(fā)感覺到了繁體字溝通時不方便,寫起來時的麻煩。
并且在文人們紛紛提出要普及大眾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政府聽取意見,開設了小學基礎教育與對文盲的簡單教育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效果著實微小。
因此魯迅意識到了一個嚴重問題,不是政府投入的不夠多,而是認字的門檻實在太高了,繁體字雖然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但是這種多意字,對于沒受過教育的百姓來說,很難短時間掌握。
此時魯迅就不只是簡單地認為繁體字難寫難用了,他開始直言繁體字已經(jīng)嚴重拖了中國教育的后腿!我在此也稱贊一句,魯迅不愧是文學戰(zhàn)士,敢說中國文字拖了中國教育的后腿。

當然這種話在當時的文人中,也只有魯迅敢于直言了,他后期在《關于新文字》中也果斷地提到,“方塊漢字不但讓勞苦大眾失去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對于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來說,費時一二十年,最終學不會的人也多得很!
因此他敢于支持新文字,高喊“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繁體漢字太難,在他眼里已經(jīng)阻礙到了中國教育發(fā)展,而一個國家想要富強,大眾教育必須放在第一位,繁體字必須去除!
這不僅僅是魯迅的想法,同時也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們的共識。

廢除“舊漢字”思潮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魯迅所生活的年代中,中華文化所受的沖擊不是一兩個字就可以概括的,尤其是清政府外交方面的所作所為,讓國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堅持產生了懷疑。
于是在這種沖擊下,先進的知識分子們意識到中國的弱小與當時的陳舊官僚主義有直接的聯(lián)系,更與百姓們低下的文化水平有關系,于是廢除舊文字的思潮一發(fā)不可收拾,魯迅一開始平和的心態(tài)也在強大的思潮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轉變,難免帶上了點急功近利的意味。
他在這波強大的思潮下,進一步意識到了繁體字對于中國發(fā)展的阻礙,同時他也受到了嚴復《天演論》的影響,遵循進化論,開始執(zhí)著的認為想要歡天喜地的“新”來,那么“舊”必須趁早的走。

白話文推廣受到了阻礙
魯迅一開始就推崇白話文,進展也不錯,但是就在1934年時,中央政治大學的汪懋祖提出了想要在小學重新教授文言文的理念,并提倡在初中開設《孟子》課程。
由此白話文的改革遇到了一個極大的阻力,魯迅先生知道這個時候,哪怕自己站在講臺上支持白話文都沒有用,反而會卷入一場唇槍舌戰(zhàn)之中。
與其正面對抗,不如振臂高呼,直接采取激進言論。
這一點從魯迅先生和曹聚仁的通信中也有提及,他認為老先生們喜歡保持現(xiàn)狀,在黑屋子里關窗戶,無論怎么溝通,他們都有不開窗子的理由。不如直接將房頂掀翻,他們才能魂飛魄散,想辦法調節(jié)。

其實在我看來,除了以上三個原因之外,魯迅之所以說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么激進的話語,還有一個小原因,就是其行文言辭本身就過分犀利,所以口號喊的也與眾不同。
并且我個人認為,魯迅先生這八個字有一些荒謬,畢竟現(xiàn)在使用繁體字的區(qū)域仍然存在,國家也沒什么影響,但是站在魯迅先生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則完美的體現(xiàn)出了他的愛國之心。
因此我們看這句話時,更多是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故事層次去考慮,不能陷入時代的局限性。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