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術雜談] 試論中國山水畫“淡和”之美

3 已有 1651 次閱讀   2018-01-18 09:48
試論中國山水畫“淡和”之美
2011-11-07 11:15:42 來源:藝術家提供作者:

  【摘要】本文研究的價值在于窮源索流,著重圍繞“淡和”觀進行了仔細地思考。以道家“淡”美學為主要指導思想的中國山水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不斷與儒家的中和含蓄之美相融合,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指歸:即都認識到了山水畫藝術以有限表現(xiàn)無限、以少勝多、儉約傳神的藝術特性。

  【關鍵詞】山水畫淡和之美

  “淡”,原本是一種純粹的生理感官體驗!墩f文》解釋“淡,薄味也”!抖Y記•表記》中對“淡”注為“無酸酢少味也”!豆茏•水地》中提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1)。

  “淡”,本義指味薄。是無味或近乎無味的,在“薄”的涵義上,與“濃”、“厚”相對。由味薄,引申出色淺,所謂“顏色淺淡”。在“淺”的涵義上,與“深”、“遠”相對!暗,從味覺中來,但在此層面上還不屬于美學范疇。

  真正將“淡”引入審美體驗的,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美學。關于“淡”的描述,最早見于《老子》: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2)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3)

  這說明:“淡”的提出,正是“近乎道”的。那么,讓我們來看看,老子又是怎樣巧妙地以淡之味來形容道的呢?

  

老子(約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年)有句常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4),這“無為而無不為”,正是宇宙大化自然而然的原始狀態(tài)。在這種自然的狀態(tài)下,已有形跡顯現(xiàn)的,稱之為“有”,反之為“無”。老子認為:“有生于無”。即萬“有”皆從“無”來!坝小保皇潜菊娴拿,惟無形無跡、“惚兮愰兮”的才有不可言狀的妙。由此,再將“道”外化到味覺上來,即所謂“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中的“無味”。人常說的酸甜苦辣咸,是通過刺激味蕾,有跡可辨的“五味”。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5),意即正是這五味,把人的口味敗壞了(《廣雅•釋詁》:“爽,敗也”)。(6)而“無味”即“淡”,是高于五味之外的難以捕捉、無形無跡、回味雋永、更貼近自然本真的一種味道。由此,就不難理解老子以“恬淡為上”(7)的心靈體驗了,這正給“道”做了最好的隱喻。

  莊子(約公元前355-公元前275年),繼承道家精髓,將“淡”的美學意義更進一步展開、升華。他在《刻意》篇中辟文專論“恬淡”:“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8)也就在此篇中,莊子給中國古典美學留下了一個后人論之不盡的命題: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9)

  在老子“恬淡為上”(10)、“見素抱樸”(11)思想的影響下,“淡”美經(jīng)歷2500多年的文化潤澤,衍發(fā)出眾多的美學術語,如平淡、清淡、閑淡、恬淡、沖淡、簡淡、疏淡、幽淡、枯淡、散淡,還有淡泊、淡遠、淡逸、淡雋等等,不勝枚舉。它們彼此映照,相互襯托,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中內(nèi)涵豐富且極富民族特色的一個美學范疇——“淡”美。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由注重水墨到后來以淡墨表現(xiàn)為上的藝術傾向,不是畫家不懂顏色或不好顏色,而是因為中國畫崇尚“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情感色彩,所以在畫面中充盈著的是一種簡淡、蕭散、古雅、中和、荒寒的氣韻,這與老莊思想輕五色、重玄黑的影響很有關系。

 

 著名畫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陰陽陶蒸,萬物錯布。玄化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青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夫畫物特忌形貌彩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12)水墨之勝于五彩,正是近于“道”的有意味的形式,形簡跡淡而韻味無窮。張彥遠的這個觀點深刻地體現(xiàn)了道家“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13)的思想!皹闼亍奔次唇(jīng)雕琢飾染的自然之美。未經(jīng)雕飾的原木是樸,沒有染色的白帛為素。樸素是事物的天然本色、原始狀態(tài)。莊子以樸素為美,正是取它的這種含義。這使得“墨”的文化內(nèi)涵因老莊美學而豐盈起來。它不僅美于萬千眾色,同時被賦予哲理的生命之“形”,是“形而上者,道也”之形。這也成為中國文人從古至今對“墨文化”趨之若鶩的內(nèi)在原因。這與荊浩在《筆法記》中評張璪的水墨山水之美是“不貴五彩,曠古絕今”(14)有相同之處!安毁F五彩”的水墨山水所以美,在于“用墨獨得玄門”(15),即墨色為玄色、母色,盡管水墨清淡,不含丹青,但卻可以激起人玄遠的想象,具備無色的絢爛。

  此外,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一個突出特點是“和”。深深積淀于古代中國人深層心理當中的儒家孔子等人倡導的“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溫柔敦厚”的“中和”式審美理想源自孔子的中庸思想。

  

儒家強調(diào)文學在“抒情言志”的同時要有節(jié)制!稑酚洝分赋觯骸胺驑氛邩芬,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16)這就明確指出,抒情言志乃人之常情。但是,抒情必須要有一定的節(jié)制,因為不加控制地任意放縱情感勢必會產(chǎn)生諸多不利因素。因此,《樂記》又說:“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笨鬃拥摹暗馈,出于“禮儀”。《毛詩序》指出:“發(fā)乎情,止乎禮義!(17)人們以禮為范,來“中和”情感的極端表現(xiàn),這是“人和”。孔子也主張藝術言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8),感情的表達同樣既要有節(jié)制,又要有適度。大悲大喜,傷生損性,“過猶不及”(19),這都不合乎“中庸之道”。

  

在這一點上,老子也曾講“和”,極力反對放縱情欲。相傳老子喪母,于悲后頓悟,高論生死,主張“以智統(tǒng)情”。“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tǒng)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tǒng),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tǒng)情,故情可節(jié)制而事可調(diào)理也”。老子此處所言的“智”,是在“與道冥同”中求得的超越。這種超越凌駕于感性之上,“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20),但又“仍然不脫離感性”(21),由此所帶來的心靈的平靜寧和與境界的達觀,“不假人為,不求規(guī)范”(22),合乎自然,正是一種“天和”。

  儒、道兩家節(jié)制情感的中和說,對中國幾千年的國學藝術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孔子以“禮”節(jié)“和”;老子以智統(tǒng)情。這種尚內(nèi)斂含蓄、崇自然淡靜的至高境界,正是中和思想的必然產(chǎn)物。此理通之于繪畫即是:通過淡雅、含蓄、內(nèi)斂的筆墨與情思,使畫面更趨于諧和。設色上,棄濃墨重彩、艷詞藻飾,但求質(zhì)樸無華,蕭疏清淡;運筆上,既非精雕細琢,也非粗線勾勒,而是意到筆隨;情趣上,不喜不怒,超然脫俗,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恬淡。

  

中國古典藝術美創(chuàng)造的法則之一是“妙造自然”。淡和,作為一種藝術美,往往于平淡樸實的筆墨中見出作者精湛的藝術修養(yǎng)和深厚的創(chuàng)作功力,它是藝術家服膺于心靈感受、依循天然法則,由自然而人工,再由人工而自然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外表平和清淡而意蘊豐富的藝術境界。

  引注:

  引自《漢典》在線查詢 http://www.zdic.net

  (2)(3)(4)(5)(7)(10)(11)引自 [春秋]李聃著,范永勝注,《老子——中華古典珍品》,黃山書社出版會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6)引自 張揖著,《廣雅•釋詁》,北京中華書局;

  (8)(9)(13)(20)引自傅佩榮著,《傅佩榮解讀莊子》,線裝書局;

  (12)(14)(15)引自何志明、潘運告編著《唐五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

  (16)引自[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第二》,中華書局;

  (17)引自[宋]朱熹注,《詩經(jīng)》之《毛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8)(19)引自錢穆著,《論語新解》,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1)(22).引自李澤厚著,《華夏美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