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探春無心寫下的一首詩,卻暗伏了自己日后遠嫁的命運
賈探春是賈府三小姐,論容貌、論才干,探春都出類拔萃,是三春中最耀眼的一個,被賈府下人形容為“帶刺的玫瑰”。
但即便是高貴如元春又如何?作為賈府小姐,他們終究難逃為家族犧牲的命運,元春如是,迎春如是,探春亦如是。
探春的判詞里是這么寫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這是探春的命運判詞,說的是她雖有才干抱負,但生不逢時,處于末世,所以是有命無運之人。結(jié)合她的曲詞我們不難推斷,探春最終是遠嫁異鄉(xiāng)的,且所嫁之地離娘家有千里之遙。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紅樓夢里有一個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幾乎只跟探春有關(guān),這個意象就是風箏。探春的判詞畫頁上“又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這說的正是探春在清明時節(jié)坐船遠嫁的情形,而這個時節(jié),恰是放風箏的時節(jié),而探春就如那風箏,那放風箏的人一旦剪斷風箏線,她就只能“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而最能證明探春遠嫁的,是她自己無心寫下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個燈謎的謎面,看上去跟她沒什么關(guān)系,但卻伏線千里,暗伏了她以后遠嫁的命運。
還是賈府元宵節(jié),探春寫了一首燈謎讓大家猜,謎面是: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謎底是風箏,探春的謎面說的也是清明時節(jié)兒童放風箏的情形。詩詞里也有“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句子,既是“東風”,自然是春天,只是此時已是清明,屬于春末了。
其實這個“春末”恰恰暗合了探春的名字,也是對她“生于末世運偏消”的一種隱喻和呼應(yīng),她即便有天大的才干抱負,可抵不上“有命無運”四個字。
脂硯齋對探春的燈謎有一句批語:此探春遠適之讖也。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至流散也。悲哉傷哉!
脂硯齋也明確告訴我們,探春做這首詩,看上去沒什么,但其實正是她將來遠嫁的讖語,我們知道,紅樓夢最擅長這個。

就好比,周瑞家的送宮花一回,惜春正跟尼姑智能兒玩呢,還玩笑說將來剃了頭做姑子去呢。試想當時,誰又會把一個年幼小姐的玩笑話當真呢?可是,她最終偏偏就做了姑子啊。
所不同的是,這一回元宵燈謎,有一個人看了姑娘們的燈謎,隱隱地預感到了不祥,他就是政老爺。即便是賈母,只想著跟孫兒們玩樂,都沒有想到這些,偏偏政老爺心思細膩,想到了。
應(yīng)該說,賈政作為榮國府二老爺,是有憂患意識的,對家里的這些孩子,也是比較關(guān)心的。他關(guān)心寶玉學業(yè),期待他能有所成。他也欣賞黛玉詩才,大觀園的題詞一字不改全用了。
她也關(guān)心侄女迎春的終身大事,不想她羊入虎口。就是探春,能夠志氣抱負和才干,長成一個出類拔萃的貴族小姐,焉知素日沒有父親賈政的教導?
探春的燈謎,表面上寫的是清明時節(jié)眾人一起出游放風箏剪斷風箏線消災的故事,其實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日后遠嫁的一種隱喻呢?
清明時節(jié),女子遠嫁,這兩件事混在一起,本身就預示著某種不祥。在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時候,此時的探春卻正端坐在梳妝臺前,任由家人為她打扮妝點。

因為馬上就要出嫁了,這可不是一般的出嫁,而是遠嫁,離家有千里之遙。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再回來,也許再也沒有回來的時候,就如那被剪斷線的風箏。
未來的路,只能靠她自己了。
如果說探春是風箏,那么那放風箏的人就是她的父母家人,或者說是掌控她命運的無形大手,她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只能接受。
她的卓越才干,她的偉大抱負,她的文采精華,她的盛世容顏,都只是為了讓她能“賣個好價”,換取家族最后的一點茍延殘喘的富貴榮華,并不會為她博得更好的郎君和歸宿。
按照脂硯齋所批,如果探春沒有遠嫁,將來賈府被抄沒,至少子孫還不至于流散。這話我是相信的,因為探春不僅僅是有才干的小姐,她是有大局觀和家族意識的。
從探春理家一回我們能看出來,探春不是小富即安的利己思維,也不是僅維持秩序不出亂子就好的代理人思維,她是有主人翁意識的,她想要從根上扭轉(zhuǎn)家族頹勢。

所以,即便只是暫時理家,探春依然給出了一攬子計劃,又是開源又是節(jié)流,又是興利又是除弊,大有扭轉(zhuǎn)乾坤改天換地的氣勢。
從個人立場出發(fā),她太想干一番事業(yè)了,太想證明自己了,就像她對趙姨娘說的,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的去,她早出去了。干一番事業(yè),到那時,自有她的道理。
從家族角度出發(fā),探春是個活得相當清醒的小姐,抄檢大觀園一回她的反擊振聾發(fā)聵,一句話道出了家族敗落的內(nèi)因,只有從內(nèi)部殺起來,才會一敗涂地。所以,她想要憑借一己之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即便她最終力不能及,僅靠一人之力,短期內(nèi)不可能拉住急速墜落的家族,但至少她有此意此心,這種高瞻遠矚的大局觀,這種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的主人翁意識,是令人欽敬的。
也因此,當有一天需要犧牲她的個人幸福來換取家族的短暫和平時,這朵帶刺的玫瑰,會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的終生,哪怕是生命。
如果探春沒有遠嫁,我也相信,探春有能力在家亡之后,把賈府子孫都歸攏到一處,不使他們流散失所,而是在她的號召和帶領(lǐng)下,產(chǎn)生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從頭來過。
作者:夕四少,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chuàng)作品。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