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寫意十觀法——馮德祥
馮德祥,1953年生人。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文秘專業(yè),年青時就酷愛文學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過很多文學作品,而且涉獵頗廣,對中國畫、西洋畫、文學創(chuàng)作、美學方面理論研究均有一定造詣,尤其書法及繪畫功底扎實,能夠表現(xiàn)多種語境與題材。受過書協(xié)秘書長及歐陽中石老師指教。繪畫受過大寫意畫家陳碩石,劉冠廷及孫菊生和山水畫家周元亮等多位大師的指教。后因工作關系放筆三十年,近年來退休又重新拾筆,堅持“取法傳統(tǒng),外師造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經過長期藝術實踐,提出了“真性情、善表意、美與共”三位一體的做人為藝主張。
中國畫首先是觀察方法,即“十觀法”。
1.以大觀小法。所謂以大觀小,比如我們現(xiàn)在離所畫對象很近,可以想象,站在很高的空中,來看原來的地方,可以把周圍的環(huán)境一覽無余,其中有我們。
2.以小觀大法。它與以大觀小法相反。
3.遠觀近取法。在很遠的地方看一片風景,但對風景的某個局部畫得很清楚。因這是重點,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細節(jié)按近觀所得描繪出來。
4.近觀遠取。在近處看,畫出來的是遠觀的大場面。
5.仰觀俯察。對于要描繪的對象并不是在一個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視,可以面面觀。
6.由表及里。觀察一個事物不能看其表象,要通過其表象掌握人的心理、思想、性格和內在東西
7.以動觀靜。要描繪一件事物,對方靜止,要在其周圍觀察,四處觀看。
8.以靜觀動?袋S河長江、奔騰萬里,人坐在岸邊,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黃昏,自然界無窮的變化。
9.目識心記。畫一個人或物,并不是對著人或物畫,而是反復觀察已經記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
10.以情動物。在觀察、描繪一個人物時,不能僅像照相,而是要對這個人有許多思考,對這個人要理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賦予對象以人的感情色彩。
以上是對繪畫中,眼觀轉心觀,然寫畫時便意在筆先,筆隨意動,意又隨筆動而發(fā)揮~產生絕妙之品。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