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鷹書畫專注于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
筆觸簡練氣勢雄渾,沈周筆下枇杷,細細品讀有諸多講究
圖/沈周 文/華勇
在歷朝歷代大家的努力之下,國畫藝術得到了傳承,鑄就悠久歷史,綻放出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魅力。在歷史進程中,不乏個性十足的畫家,他們以個人特質震撼看眾,也驚艷了時光。
▲沈周作品
沈周是明朝的書畫家,他的畫便有著獨特魅力,同時在后人看來,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在古中出新,獨樹一幟。
▲沈周作品
他筆下的眾多意象在真實之外,也有著獨特內涵,這源于沈周的思考,也是他技法的最直接展現。筆觸簡練氣勢雄渾,沈周筆下枇杷,細細品讀有諸多講究。
一、沒骨造勢,水墨淋漓縱觀沈周在枇杷畫的描繪中,使用的是沒骨畫法,這種方式不使用清晰的線條進行勾勒,因此在氣勢方面獨具特色,
▲沈周作品
沒骨的畫法常常會使畫面呈現出一種朦朧感,這種方式能夠讓畫面中呈現出悠遠的藝術氛圍。
沈周在繪畫時對于畫面的遮擋也尤為關注,因為“成竹在胸”,一開始就有著布局,因此果實、葉子的排布秩序井然。
▲沈周作品
另外水墨淋漓,這源于對筆中水比例的掌握,其筆態(tài)偏軟加上更水潤的水墨特點,讓枇杷成型后,有著難以忽視的新鮮感。
二、濃淡交織,靈活落筆其實繪畫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特別是對于水墨的控制,不僅要看形態(tài)如何,還要考慮墨跡干了后,會呈現出怎樣的姿態(tài),這就要求經驗豐富,悟性更高。
▲沈周作品
在沈周的畫面中,他使用了濃淡交織的筆墨色彩,如果前面的墨色偏深,那么后面就要使用偏淡的調色,反之也是如此,讓畫面變得更靈動。
另外在落筆時也能看到一種靈活性,水墨畫很容易出現場面失控的情況,可能并非是筆中水太多的緣故,和畫家的輕重以及握筆姿態(tài)也有關系。
▲沈周作品
想要在濃淡關系中表現得更出眾,就要在落筆處靈活,收筆時佐以技巧,稍稍旋轉筆鋒,讓畫面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感,枇杷的飽滿度就隨之提升。
三、思路清晰,技法獨到雖然沈周的枇杷畫中并無太多意象,但是卻能夠從中看出清晰的思路。葉片和枇杷果一樣,使用的同樣是沒骨畫法,
但是卻用勾紋去進行襯托,讓葉片能夠有著更為流暢的印記,讓枝繁葉茂的景象得以展現。
▲沈周作品
這種對于畫面的順暢梳理,其實建立在對于疏密關系和葉片朝向的安排上,同時借用獨到的技法,讓畫面的確呈現出更為生機勃勃的狀態(tài)。
不難看出,小小的枇杷想要畫好,也并非隨手涂之,要掌握好節(jié)奏、安排好布局,穩(wěn)扎根基,梳理思路,方能顯出物外之趣。
—END—
本平臺所發(fā)布的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編輯并不確定作品之真?zhèn),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本文由藍鷹書畫原創(chuàng),商業(yè)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出處。以上為嘉賓觀點言論,不代表本館立場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