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王勝前王,這一說法,最初是由日本人提出來的。日本人特別鐘愛王鐸的書法,特別是在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以后,更是引起了一時的轟動,這才有了“后王勝前王”的說法。這里的“后王”指的就是明代書法名家王鐸,“前王”則是被譽為“書圣”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看到這里,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疑問了,王鐸的書法造詣哪怕再高超,也不能說是超越了王羲之吧。王羲之是誰?書圣啊,放眼整個書法史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其影響力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后世無數書家都以能得王羲之筆法為畢生的追求。現在你給我來個“后王勝前王”,道理何在?
朋友們先別激動,首先,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不能簡單的說誰超越了誰。有些專家就說了:對于“后王勝前王”這一說法,不是你想的那樣,并不是簡單的誰比誰好這么簡單。
一、是對王羲之的傳承
王鐸學習書法,上追二王,尤其喜愛王獻之的書風,并且在二王的基礎上廣泛吸取魏晉唐宋名家的營養(yǎng),最后融會貫通,才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勁健灑脫的書風。所以說,王鐸書風的形成深受王羲之的影響,沒有這些傳承,超越也就無從談起了。
二、是對王羲之的突破
王獻之也是學的王羲之,為什么他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關鍵就在傳承之后的突破。王鐸也是一樣,書法發(fā)展到明代,自然會呈現出另外一種面貌,字也越寫越大,再傻傻的跟著王羲之,很難有大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王鐸大膽的啟用了自己的才華和想象力,用他暢快用力的筆法,和獨特的漲墨法,給我們呈現了獨特的視覺美感。王鐸的這種嶄新的用筆和結體方式,就是一種很多的突破。
三、是對自己的堅守
明清時期,大家都推崇董其昌等人的秀美書風。王鐸則不同,他仍然堅守自己的藝術審美,不隨時風,堅持那種高古的書法追求。所謂以我筆抒我意,正是由于這種堅守,才給明代書壇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后王勝前王,王鐸超越王羲之可能還談不上,但他在王羲之之外的眾多貢獻,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肯定的。正是這種“后王勝前王”的藝術追求,才促進了書法健康的向前發(fā)展。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