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術(shù)動態(tài)] 第三屆“文物墨影 紙上春秋”山東博物館書法文物園行活動——文物介紹

4 已有 159 次閱讀   2023-08-04 00:57
第三屆“文物墨影 紙上春秋”山東博物館書法文物園行活動——文物介紹 

文字的歷史便是中國的歷史,作為中華5000年文明的載體,一撇一捺盡顯中華風(fēng)骨。為讓文物“活”起來,以經(jīng)典書法文物引領(lǐng)美育,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回歸生活,回歸教育,將在全省組織開展第三屆“文物墨影 紙上春秋”行走的思政課山東博物館經(jīng)典館藏書法文物志愿服務(wù)校園行活動。

主辦方從山東省各博物館精選了二十四件書畫文物, 旨在普及書畫文物知識,擴(kuò)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影響力,為大眾走進(jìn)歷史,了解中華藝術(shù)瑰寶搭建橋梁。

文物名單

一、漢張遷碑

漢張遷碑

館藏地點:泰安岱廟歷代碑刻陳列館

《張遷碑》又名《張遷表頌》,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是由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此碑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現(xiàn)收藏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稄堖w碑》高290厘米,寬107厘米。篆額題“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額字獨呈扁形,書意在篆隸之間;碑陽正文15行,行42字;碑陰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張遷之功德而立,銘文著重宣揚張遷及其祖先張仲、張良、張釋之和張騫的功績,并涉及到黃巾起義軍的有關(guān)情節(ji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二、漢禮器碑

漢禮器碑

館藏地點: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漢永壽二年(156年)刻。禮器碑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韓勑等九人題名!抖Y器碑》為圓首碑,碑身高173厘米,寬78.5厘米,厚20厘米。碑文記述了魯相韓敕優(yōu)免孔子舅族顏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發(fā)、造作孔廟禮器、修飾孔子宅廟、制作兩車的功績。碑陽末3行及碑陰、兩側(cè)刻有104人姓名及捐款錢數(shù),與《乙瑛碑》《史晨碑》合稱孔廟三碑!抖Y器碑》筆畫瘦勁且有輕重變化,結(jié)體緊密又有開張舒展,捺角粗壯斜行,長波尾部尖挑,風(fēng)格質(zhì)樸淳厚。

三、漢乙瑛碑

漢乙瑛碑

館藏地點: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乙瑛碑》是刊刻于東漢永興元年(153年)的一方碑刻,又稱“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兑溢窞榉绞妆198厘米,寬91.5厘米,厚22厘米,無額,碑文18行,每行40字,記錄了魯相乙瑛上書請求為孔廟設(shè)置百石卒史一人來執(zhí)掌禮器廟祀之事,屬于紀(jì)事性的祠廟碑,與《禮器碑》《史晨碑》合稱“孔廟三碑”。《乙瑛碑》書體方整,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筆勢剛健,書法雄勁。

四、漢史晨碑

漢史晨碑

館藏地點: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史晨碑》是刊刻于東漢建寧二年(169年)的一方碑刻,又稱“史晨前后碑”,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xiàn)存于漢魏碑刻陳列館!妒烦勘窞閳A首碑,有額,額高34厘米,無字,碑身高173.5厘米,寬85厘米,厚23.5厘米。碑兩面刻,面向東為陽面,俗稱“史晨前碑”,又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等,刊刻魯相史晨關(guān)于祭祀孔子上呈朝廷的奏章,后附四言銘文12韻24句;面向西為陰面,俗稱“史晨后碑”,又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等,記敘了史晨到任后謁廟拜孔、修墻飾屋、疏通溝渠、植行道樹、設(shè)立會市等事跡,與《乙瑛碑》《禮器碑》合稱“孔廟三碑”!妒烦勘窌ê钐N藉,健勁遒逸。

五、東晉王羲之黃庭經(jīng)拓本

東晉王羲之黃庭經(jīng)拓本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黃庭經(jīng)》,號稱天下第一小楷,王羲之書。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黃庭經(jīng)》是魏晉時期頗為流行的道家養(yǎng)生修煉之書。傳王羲之所書小楷《黃庭經(jīng)》系《外景經(jīng)》!饵S庭經(jīng)》拓本縱38.1橫15.8厘米。此帖其法極嚴(yán),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tài)。關(guān)于《黃庭經(jīng)》,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zhǔn)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jīng)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jīng)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于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jīng),后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jīng)》了。因此,《黃庭經(jīng)》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現(xiàn)在留傳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六、魏孫遼浮圖銘

魏孫遼浮圖銘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大魏正光五年歲次甲辰七月酉廿五日癸酉故蘭倉令孫府君浮圖之銘記》(簡稱《孫遼浮圖銘記》)高33.4厘米,寬60.8厘米,計30行,行16字!秾O遼浮圖銘記》云:“君姓孫,名遼,定州人也。綿緒太原,分流樂安。爵士有因,遂居鉅鹿焉!笨芍四怪飨禐樽谔⒆鏄钒驳膶O氏后裔!秾O遼浮圖銘記》用筆起落排宕,承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變,為厘正《孫子兵法》作者孫武之世居桑梓故里樂安之地望即北魏及其之前的樂安郡、縣(邑)之同一地面(今山東廣饒),提供了佐證根據(jù)。

七、魏刁遵墓志

魏刁遵墓志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刁遵墓志》全稱《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銘》,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高約80厘米,寬70厘米,厚15厘米。字共28行,滿行32字。志陰2列,33行。刁氏是渤海世族,此志記述刁遵家世政績。此墓志于清早期在河北省南皮縣一廢寺址出土,右下角出土?xí)r已殘,缺150余字,中間漫漶20余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樂陵劉克綸從友人處訪得,并以木板補殘缺處,刻跋于其上,不久又毀,再以石補。后經(jīng)鹽山葉氏、南皮高氏及張之洞等人收藏,現(xiàn)藏山東省博物館!兜笞衲怪尽窌喣率鎿P,是北魏碑志中著名書跡之一。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具有端莊古雅之美。

八、魏李璧墓志

魏李璧墓志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刻。青石質(zhì),高104厘米,寬89厘米。系舊碑改作而成,碑陰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銘魏書,33行,行31字,背面有題名一列。出土?xí)r間、地點有二說:一說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出土于山東德州;一說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縣。墓志出土后不久歸濟(jì)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東省博物館。吳士鑒《九鐘精舍金石跋尾甲編》、范壽銘《循園古冢遺文跋尾(三)》、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方若《校碑隨筆》、楊震方《碑帖敘錄》、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等有著錄。楊震方《碑帖敘錄》評曰:書法峭勁,極似《張猛龍碑》,而兼有《司馬景和》之縱逸,可為習(xí)北魏楷書者范本。

九、魏張猛龍碑

魏張猛龍碑

所在館藏: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張猛龍碑》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無撰書人姓名。書體為楷書。現(xiàn)藏于山東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之內(nèi)!稄埫妄埍繁280厘米,寬123厘米,其中碑身高153厘米,寬87厘米,碑額高44厘米,寬40厘米。碑額三行12字。碑陽26行,滿行46字,末四行為題名年月,主要贊頌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xué)校等功績德行;碑陰12列題名,每列2行至22行不等,共156行,記立碑關(guān)系諸人的官名姓氏等!稄埫妄埍返臅ㄋ囆g(shù)風(fēng)格通于齊整中求莊和,莊和中求變化,自然流暢,逸氣橫生。

十、魏鄭文公下碑拓片

魏鄭文公下碑拓片

館藏地點:萊州博物館

《鄭文公下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jiān)使持節(jié)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剌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刊立。鄭文公,鄭羲稱號,故別名《鄭羲碑》。碑文內(nèi)容為鄭道昭頌美父德之文,書作者雖不能確定,但自清代以來,均推為鄭道昭所書。《鄭文公碑》有二,一刻于山東掖縣東南云峰山摩崖,俗稱《鄭文公下碑》;一刻于天柱山崖,俗稱《鄭文公上碑》。上碑字小,字多漫患,難以辨識;下碑字大,且多完好,通常所謂《鄭文公碑》著即此。摩崖石刻碑為不規(guī)則三角形,刻面縱2.65米,橫3.67米。碑額陰文正書“熒陽鄭文公之碑”,字徑15厘米,碑文51行,行22至29字不等,約1240字。該碑書寫當(dāng)中有方有圓,許多方筆經(jīng)過自然風(fēng)化具有了蒼茫感,呈現(xiàn)了一種圓筆多方筆少的有篆隸古意的魏碑體。

十一、魏東堪石室銘拓片

魏東堪石室銘拓片

館藏地點:平度博物館

《東堪石室銘》系云峰山刻石之一,拓本流傳較少,雖書法超絕,但影響遠(yuǎn)遠(yuǎn)不及同屬于云峰山刻石群的《鄭文公碑》《論經(jīng)書詩》。云峰山刻石,指位于今山東省萊州市云峰山、大基山,平度市天柱山和青州市玲瓏山的刻石,大部分為北魏時代鄭道昭父子所書。《東堪石室銘》的位置,在天柱山東北側(cè)的懸崖峭壁間!稏|堪石室銘》碑文尺寸170厘米x118厘米,書法清瘦峻朗、飄逸瀟灑。章法縱有行、橫無列,與《鄭文公碑》《論經(jīng)書詩》《觀海童》縱橫有所不同,齊整中復(fù)具自然錯落之態(tài)。歐陽輔《集古求真》曰:“雄渾濃厚,真有騰天潛淵、橫掃一世之妙,北方圣手也!

十二、唐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拓本

唐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拓本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并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于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厘米,寬110厘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皟H拓數(shù)十紙賜近臣”(清楊賓《大瓢偶筆》)。據(jù)傳此碑刻成之后,車馬集碑下,捶拓?zé)o虛日。未幾火燼毀,武周長安三年,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毀。唐刻拓本今罕見。

十三、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拓片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拓片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唐褚遂良書法作品《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結(jié)字較歐、虞舒展,筆法變化亦多,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拓片陽76.04x154.75厘米;陰75.66x154.82厘米,碑文21行,行42字。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立石,凡二石,兩塊碑石分別鑲嵌在大雁塔底層南門門洞兩側(cè)的兩個磚龕之中,兩碑碑額、碑文書寫方向互相左右對稱,兩碑共1463字。上碑為序碑,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位于塔底層南面券門西側(cè)磚龕內(nèi),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寫刻。下碑為序記碑,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記》,位于塔底層南面券門東側(cè)磚龕內(nèi),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寫刻。

十四、唐集王書圣教序拓本

唐集王書圣教序拓本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為褒揚玄奘西行取經(jīng)及譯經(jīng)的功勞,賜予“圣教序”,內(nèi)容提到佛教東傳及玄奘西行的事跡。由京師弘福寺僧懷仁,集內(nèi)府所藏王羲之書跡,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由諸葛神力勒石,朱敬藏鐫刻成碑。該碑共計30行字,行83字至88字不等,碑高3米多,寬1.4米多,碑首刻有七佛像,因而此碑又名“七佛圣教序”,F(xiàn)此碑存于西安碑林。其中還包括太宗的答敕、皇太子(李治,后為高宗)的“述三藏圣教序”及答書,最后附玄奘所譯的“心經(jīng)”。由于直接從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跡中摹出,保留原貌,是歷代臨書的楷模! 妒ソ绦颉啡墓1904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記和玄奘本人所譯的一首經(jīng)三個部分,懷仁經(jīng)過了長達(dá)24年的收集和拼湊、苦心經(jīng)營,終成此碑。足見《圣教序》乃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廣采王書之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清人蔣衡在《拙存堂題跋》中說:“沙門懷仁乃右軍裔孫,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氣揮灑,神采奕奕,與《蘭亭序》并驅(qū),為千古字學(xué)之祖”!都质ソ绦颉穯柺篮螅瑲v代書家評價甚高,稱之為“百代?。模仿羲之書,必自懷仁始。”

十五、唐顏真卿東方畫贊碑拓片

唐顏真卿東方畫贊碑拓片

館藏地點:德州博物館

《東方朔畫贊碑》全稱《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俗稱顏子碑。自署天寶十三載(754年)十二月立。晉夏侯湛文,顏真卿楷書,碑陽額為其篆書。碑陰記為顏真卿撰文并楷書,額為其隸書。碑在山東陵縣,340x151.6厘米,四面刻。碑陽、碑陰各15行,碑側(cè)各3行,行30字。碑額篆書“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并序”。天寶十三年(754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東方畫贊》為顏氏四十五歲盛年時之作。蘇東坡曾學(xué)此碑,并題云:“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為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yuǎn)。其后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本,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保ā稏|坡題跋》卷四)

十六、宋蘇軾長清縣釋迦舍利塔銘

宋蘇軾長清縣釋迦舍利塔銘

館藏地點:長清區(qū)博物館

蘇軾楷書《釋迦舍利塔銘》,全稱《齊州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端憽吩淌1965年拆除長清真相院舍利塔塔基時在地宮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已深埋地宮800多年,當(dāng)時蓋在釋迦舍利石函上。此石刻工精細(xì),字字清晰,無一字殘損,完全保持了原有字跡的真實面貌,堪稱蘇軾平生所作小楷傳世代表作。《齊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石灰?guī)r質(zhì),長方形,長83厘米,寬62.5厘米,厚12.5厘米,石面磨光,銘文為陰刻,楷書,全篇共計479字,從左至右22行,每行少則6字,多則25字不等!洱R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刻石全篇字字鋒棱如新,無一殘損,用筆淳樸,具有極高的歷史、書法和藝術(shù)價值,是研究蘇軾及其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實物資料。

十七、元趙孟頫雪賦卷

元趙孟頫雪賦卷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元代趙孟頫《雪賦》卷現(xiàn)藏山東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紙本,縱22.5厘米,橫192.9厘米,共73行,每行9至11字,行楷相摻。此手卷原為山東工學(xué)院周伯鼎教授所藏,后捐獻(xiàn)給山東博物館紙本,款識:大德二年日短至寫與班彥功,子昂。鈐。黑w氏子昂(朱文)。此作品書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冬至,是趙孟頫送給一位名為班彥功的好友的。其內(nèi)容書寫了南朝宋時文學(xué)家謝惠連的《雪賦》,從醞釀降雪寫到雪霧天晴,展現(xiàn)了素凈而奇麗的畫面。作品沿用漢賦中假設(shè)主客問答形式,對雪進(jìn)行了贊頌,主人是西漢梁孝王劉武,客人是他的謀士,歷史上享譽盛名的三位辭賦家:司馬相如、鄒陽和枚乘;作者采用比興手法對自己的際遇進(jìn)行了感嘆,賦雖不長,卻富有文學(xué)色彩。

十八、文徵明小楷《蓮社圖記》

文徵明小楷《蓮社圖記》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文徵明正書冊》也叫《蓮社圖記》,內(nèi)容是北宋詩人李沖元為李公麟作品《蓮社十八賢圖記》做的跋文,對這幅畫作的情況作了詳細(xì)的記述:首先敘述東晉惠遠(yuǎn)法師在廬山結(jié)社;然后描寫畫中人物的布景巧妙;最后稱贊李公麟畫法的高妙。作品為紙本,縱28.5厘米,橫14厘米,共五開十幀?钭R:嘉靖十三年春三月既望,衡山文徵明書。鈐。横缑鳎ò孜模、征仲父。ò孜模灰子。和T疲ㄖ煳模、衡山(朱文)。文徵明(1470年~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云館,長洲(今蘇州)人。文徵明德才兼?zhèn),博學(xué)多能,詩文書畫俱工,領(lǐng)袖群彥。詩文方面,其前期為“東莊十友” 之一,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十九、明董其昌張文熙父子封誥卷

明董其昌張文熙父子封誥卷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作品縱25厘米,橫517厘米。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號香光、香光居士、思翁,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jìn)士,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工詩文,善書畫,精鑒賞。書法遍學(xué)晉宋諸家,長于行、楷,稱絕一代。張文熙,明萬歷年間進(jìn)士。授山東青州府樂安縣知縣,補兗州府東阿縣知縣,欽取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江南,巡視九門,歷任太仆寺正卿、資治尹,誥授大中大夫(正三品)。

二十、華世奎四條屏

華世奎四條屏

館藏地點:濱州博物館

《華世奎四條屏》,每幅長136厘米,寬34.5厘米,保存基本完整,內(nèi)容為對《曹全碑》的簡單介紹。《曹全碑》屬東漢末隸書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事件,是研究東漢末年農(nóng)民起義重要的歷史資料,也是現(xiàn)存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shù)作品之一。其結(jié)字勻整,用筆方圓兼?zhèn),而以圓筆為主,風(fēng)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漢隸中秀美風(fēng)格的代表。華世奎,字啟臣,號璧臣,漢族,天津“八大家”之一。祖籍江蘇無錫,后遷避于天津,是著名的書法家。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jié)構(gòu)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孟廣慧、嚴(yán)修、趙元禮、華世奎)之首。

二十一、清 王原祁 春杪積雨圖

清 王原祁 春杪積雨圖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縱95厘米 橫44.5厘米

軸 紙本 設(shè)色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之孫,康熙九年(1670)庚戌進(jìn)士,擅畫山水,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合稱“四王”。

二十二、清俞齡游春晚歸圖

清俞齡游春晚歸圖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絹本設(shè)色,立軸,縱182厘米,橫100厘米。

題跋:甲戌秋八月寫于西湖之文波學(xué)堂,安期俞齡。

鈐印:俞齡字大年初號安期之。ㄖ煳模肿执粓@(白文)。

此畫描繪“游春不覺歸來晚,花映重門帶月敲”詩意。畫中清溪流水,綠樹夾岸,拱橋上一人騎馬歸來,二仆隨行于后,其一荷擔(dān),其一負(fù)琴書;傍岸院落,花繁樹茂,門前小童正敲門,背上囊中插桃花數(shù)枝。畫中景物宜人,青松、碧樹及院內(nèi)盛開的繁花,無不透露著春天的氣息。通幅用筆工細(xì),用墨濃淡適宜,敷色沉著淡雅。“甲戌”,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

俞齡,字大年,又字椿園,號安期,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動于清康熙年間,工山水、人物,尤善畫馬,亦能作隸書。

二十三、清 王翚 灞橋風(fēng)雪圖

清 王翚 灞橋風(fēng)雪圖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縱161厘米 橫43厘米

軸 絹本 設(shè)色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與王鑒、王時敏、王原祁并稱”四王”,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

二十四、清鄭燮雙松圖軸

清鄭燮雙松圖軸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紙本墨筆,縱201厘米,橫101厘米。

【題跋鈐印】

題跋:乾隆二十三年,歲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橋弟鄭燮畫并題。

鈐。亨嵺浦。ò孜模昵芭f板橋(朱文)。

【作品解讀】

左上角作者自題:“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肅翁同學(xué)老長兄,見其樸茂忠實,綽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巖阿,眾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會,如故。又三年復(fù)會,亦如故。豈非松柏之質(zhì)本于性生,春夏無所爭榮,秋冬亦不見其搖落耶!因畫雙松圖奉贈。弟至不材,亦竊附松之列,以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證也。又畫小竹襯貼其間,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見公子孫承承繩繩,皆賢人哲士,蓋樸茂忠實之報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歲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橋弟鄭燮畫并題”。這幅畫是鄭燮棄官后二次到揚州賣畫時所繪,正是他技法純熟、畫藝鼎盛的時期。畫中雙松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細(xì)竹,節(jié)節(jié)屹立而上,直沖云天。整幅松竹的用筆,以中鋒為主,兼施側(cè)鋒和逆鋒,筆調(diào)剛健有力。加之左上方真草隸篆四體合一的題字,波磔奇古,更使畫面別具風(fēng)貌。此圖是送給作者的肅翁學(xué)長的,贊他“樸茂忠實,綽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巖阿,眾芳不及”的品質(zhì),旁邊小竹寓意“子孫承承繩繩”,表達(dá)了對好友的質(zhì)樸真摯感情。由于松、竹、蘭和石都是鄭燮擅長的體裁,又配有他作品中少見的長段題跋,實在是板橋難得一見的珍品。

【作者簡介】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清代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jìn)士,曾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皳P州八怪”之一。擅畫蘭、竹、石、松、菊等,筆法直接取法石濤,又多從徐渭、高其佩等畫家中得其意。書法以畫法入筆,自創(chuàng)“六分半書”,縱橫錯落,不落前人窠臼,別具一格。

分享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