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書中最值得學習的一件,情感飽滿、用筆嚴謹,值得學一生
“書圣”王羲之雖然已經沒有真跡傳世,但世人仍然可以通過唐、宋等朝代的摹本、拓本一睹其字風采。唐太宗李世民曾命褚遂良從宮中所藏王羲之真跡中精選幾十件,匯編成一卷“草書寶典”,它就是《十七帖》。

后人將它作為學習王羲之行草的“不二之選”,宋代黃伯思稱贊它:“此帖逸少書中龍也”;朱熹也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據(jù)唐人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頁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煌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級成卷!比砉舶29帖,時間跨度達14年,是他與好友周撫之間的通信。

與羲之其他行草書相比,這些作品用筆更為自然,情感也極為真摯飽滿,心手合一,字字俱佳、如果將《十七帖》中所有作品再做一評選,選出一件情感最真摯、用筆最精微,最令人感動的作品,那《積雪凝寒帖》無疑是最優(yōu)選。

《積雪凝寒帖》共6行、64個字,釋文為:“計與足下別,廿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翻譯一下就是算算與您分別的時間,已經二十六年了,雖然常有書信往來,但不能化解思念?吹侥膩淼膬煞庑,更加嘆息感慨。最近積雪未消、天氣嚴寒,五十年來少有。想必近來如常,希望來年的夏秋再次收到您的來信。思念之情,不知道怎么用言語表達了。

我們不妨想一想,能有一位二十多年書信往來、互送衷腸的好友,是多么的難得。再看看書法,明代安世鳳評價:“羲之《積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瑩潤,骨肉和暢,有法有致,最為合作!

用筆細膩精謹,筆路清晰可辨,絞轉、蓄力、衄挫一氣呵成、處理豐富。筆畫遒勁多姿、牽絲引帶,顧盼生姿、呼應得宜。結字奇宕多姿,因字賦形,雖字字獨立,但氣勢貫通,銜接、起收非常連貫。

《積雪凝寒帖》在《十七帖》中容易被其他法帖搶了“風頭”,但它非常值得我們好好臨摹學習。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