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不出奇畫到死,一人一石成就當代奇畫
刪繁就簡,盡顯傲然風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四季第六集,邀您一同欣賞王子武創(chuàng)作的中國畫《悼紅軒主曹雪芹先生》。
畫中出奇 震驚四座
1984年,《悼紅軒主曹雪芹先生》一面世,就如天外來客般震動了畫壇。畫中寥寥數(shù)筆,點點墨色,集榮辱、興衰、離合、悲歡于一身的曹雪芹坐于石上。波瀾不驚的面目下,是洞悉世間的不悲不喜,領悟人生后的大徹大悟。
人縱石橫,章法呈幾何構成,大處已見奇致。畫中人抿目微啟作冥思狀,雖未點睛,卻分明能看到曹雪芹超脫的眼神,看向世間。面、手稍有皴擦,余皆墨筆。每根線,都承載著生命的質量。

如琢如磨 通達性靈
1976年,40歲的王子武畫下一幅自畫像,并題詩:“慘淡經(jīng)營愧無能,枉費衣食哭無聲。畫不出奇畫到死,不負此生了此生!彼闹杏袀不滅的目標,要將中國人物畫再往前推進一步,開辟出水墨人物畫的新天地。他要傳遞出生命的鮮活感,刻畫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氣質。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家境貧寒的王子武與家人擠在西安一間十余平方米的陋室內(nèi),一張木床,晚上睡覺,白天揭去鋪蓋便是畫案。一邊咳嗽吐血,一邊筆耕不停。家里唯一值錢的手表也被賣掉,籌得路費前往北京拜訪人物畫大家蔣兆和。

無欲,無求,無畏,閉門謝客,身守畫案。東方與西方,寫實與寫意,山水、花鳥,與人物畫技法在同一時空雜糅。不斷提純筆下的線條,使之精確表現(xiàn)體積與結構關系,又閃爍通達性靈的神韻。王子武反復用線勾勒人物,也捕捉靈魂。
“文癡”“畫癡” 紙上相逢
20世紀80年代,是文藝復蘇的黃金時代,戲劇、詩歌、書畫;自由、理想、激情,它們?nèi)绱翰葑律,百花吐秀,此時興起的“紅學熱”讓王子武將目光投向了《紅樓夢》。
1984年,這是王子武出“奇”的一年,他以筆為舟,在浩瀚書海中反復追尋曹雪芹的身影。一部《石頭記》觀盡人情世變,朝廷利病、家族興衰、生命哲學、詩詞歌賦、建筑園林。紛紛雜雜,終究到頭一夢,萬境歸空。曹雪芹是這個筆下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而王子武則是這個創(chuàng)造者的深刻的洞察者。
王子武筆下,曹雪芹陷入沉思,超脫地看著這個世界。當女媧指尖的奇石墜入紙上,一雙慧眼穿透塵世。我們看到線外的空間,簡練背后的深邃。

這一年,王子武48歲。而與之相距二百多年時光的畫中人曹雪芹,在他的48歲,于萬家團圓的除夕擱筆長逝,留下一部未完成的“紅樓”巨著供世人評說。在歷史的某一刻,從未相見的兩人也許有過心靈的神交。
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一生寫盡紅樓,這是“文癡”對中國文脈賡續(xù)的執(zhí)著與守望。王子武“畫不出奇畫到死”,一生紙盡墨枯,這是“畫癡”對中國寫意精神的探索與堅守。
讓我們走進畫中,去感受歷史中那些理想主義者在熙攘的塵世守正秉初,始終堅守的中國文人的傲然高潔與仁者情懷。


責任編輯: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