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上博東館參觀全記錄:中國歷代繪畫館(清代以來)
上回說到上博東館繪畫館里清代以前的畫作,這次整理清代到民國部分。
清前期
清代前期,受到官方推崇的是活躍于蘇州一代的四王,即王時敏、王鑑、王翚、王原祁。他們受董其昌畫學理論影響,崇尚師法古人,講究筆墨趣味。四王加上擅長沒骨花鳥的惲壽平和信仰天主教的吳歷,并稱清初六家,都活躍于蘇南,代表了當時的主流畫風。

四王中,王時敏年紀最長,他是內閣大學士王錫爵的孫子,太倉人。清軍入關后,王時敏歸隱山林,為“清初六家”之首。王時敏師法古人,臨摹了不少古畫,這次選展的是他的山水圖冊,此冊畫計九開,臨仿元人六家山水,筆精墨妙,各得其趣。

常熟人王翚是王時敏、王鑑的學生,擅長山水,被譽為“清初畫圣”,是虞山派的創(chuàng)始人。這次除了特型館的兩幅作品外,在通史展選了他的黃鶴傳燈圖卷。此圖取法王蒙,作溪山深秀,郁密蒼逸,為中年筆墨。據(jù)拖尾査士標等跋,知為作者贈弟子顧荇文所作。

常州人惲壽平是王翚的好友,精通詩文書畫,是常州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因仰慕王翚的山水畫成就,不愿做天下第二,轉向創(chuàng)作沒骨花鳥。所作花卉遠追北宋徐崇嗣的沒骨風格,寫物多不用墨線勾勒,而直接以色彩染就,畫面多簡淡高潔,生動可愛。這次選擇的是他的落花游魚圖。

最后是王翚的同鄉(xiāng)吳歷,他也擅長山水詩文。還是天主教徒。吳歷曾計劃去羅馬覲見教皇,途中滯留在澳門,未能成行。他在澳門受洗,留下了關于早期澳門的重要資料,回鄉(xiāng)后在江浙一帶傳教。這幅湖天春色圖軸仿趙令穰(北宋宗室畫家)筆意,描繪春意盎然的湖光山色。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作者時年四十五歲。
和主流清初六家形成對比的則是活躍于江南的四僧,即弘仁、髡殘、朱耷(八大山人)、石濤,以及以龔賢為首的金陵八家,以梅清為代表的黃山畫派,以査士標為代表的新安畫派等。他們反對因襲前人,主張師法自然,更注重個人表達,風格獨特,感情強烈。


四僧中首先是大眾知名度最高的八大山人朱耷的魚鴨圖卷。朱耷是明宗室后裔,擅畫山水、花鳥,筆簡意賅,自成一格,隨手一抓就是個表情包。此圖墨筆寫意作魚鴨湖石,構圖疏密得體,動靜相宜。作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作者時年六十四歲。因畫卷較長且留白較多,只能拼作兩幅。

之后是另一位宗室出身的和尚石濤,他大概是四僧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位。石濤曾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名言,這次沒有選擇他的山水,而是選了小幅的睡牛圖卷。此幅人物面相生動,衣紋圓勁,亦可視作畫家自我寫照。

之后是弘仁的疏泉洗硯圖卷。弘仁是歙縣人,明亡后出家,工山水,師法倪瓚。此作有意學王蒙“牛毛皴”畫法。畫山間精舍,一人臨流遠眺,一人攜仆洗硯。作于康熙二年(1663),作者時年五十四歲。

最后是髡殘的書畫卷。他是常德人,號石溪,晚年寄寓南京,工畫山水,與石濤并稱“二石”。此圖作溪山深秀,筆墨粗放淋漓,老勁蒼逸。作于康熙五年(1666),作者時年五十五歲。

清初的南京,活躍著以龔賢為首的金陵八家。他們盡管畫風不同,但面對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都采取避世態(tài)度,以賣畫為業(yè),經(jīng);ハ嗲写璩瓿。龔賢是昆山人,擅長山水,以用墨著稱。此次展出的木葉丹黃圖軸,以淡墨皴染,層次井然。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作者時年六十八歲。

謝蓀也是金陵八家之一,江蘇溧水人,擅畫山水、花卉。他的傳世作品很少,這幅山水圖冊設色作山水、田園,人物點綴其間,布景別致,筆墨細潤。

同屬于金陵八家的樊圻是南京本地人,擅畫山水、花卉、人物。此冊作山水諸景,多渾郁蒼潤,有作者款識。


邊上是梅清的黃山十九景圖冊。梅清是宣城人,擅畫山水,尤其鐘愛黃山,兼寫松、梅。他與石濤、弘仁都以描繪黃山著稱,因此得名黃山派,三人畫風不盡相同。此冊細筆設色畫黃山名勝,如鶴蓋松、百步云梯、蓮花峰、五老峰等,共十九景。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作者時年七十歲。

新安畫派選擇的是蕭云從的桐下納涼圖卷。他是蕪湖人,中年移居南京,是新安畫派支流姑孰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蕭云從是弘仁的好友,入清后以賣畫畫為業(yè)。此圖畫溪山深秀,三人桐下納涼為作者紀樂之作。作于康熙五年(1666),作者時年七十一歲。
清中期
清代中期,在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的揚州,匯聚了一批以賣畫為業(yè)的失意文人和具有文化修養(yǎng)的職業(yè)畫家,也就是俗稱的“揚州八怪”。其實八怪成員并無公論,叫揚州畫派可能更合適。他們借筆墨抒發(fā)胸臆,個性強烈,敢于標新立異,掀起了一股新的藝術潮流,代表人物有金農(nóng)、鄭燮、羅聘等。

首先是金農(nóng)的幽蘭圖軸。金農(nóng)是杭州人,擅詩文,工書畫,精篆刻,富收藏,擅畫梅竹、佛像、花卉、蔬果,被認為是揚州八怪之首。此幅墨筆寫意作蘭石,筆法縱逸。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作者時年七十三歲。題字也是金農(nóng)特色的漆書。

邊上是華嵒的翠羽和鳴圖軸。華嵒是福建上杭人,往來于揚州、杭州之間,也是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擅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重視寫生,禽鳥生動多姿。此幅作古木花石,鳥語和鳴,妍麗文秀,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作者時年六十八歲。

揚州八怪中黃慎以人物畫聞名,不僅畫神仙佛道,也畫下層人民。他是福建三明人,以狂草入畫,亦能作山水。這幅蘇武牧羊圖軸以簡筆作人物、羊群,筆法雄暢,為作者典型(總感覺語文書里見過)。

八怪中羅聘也以人物畫出名。他是歙縣人,金農(nóng)弟子,除了人物還擅長墨梅。此幅醉鐘馗圖軸作鐘馗醉倚松蔭狀,人物面容淳古,衣紋有提捺。樹石頗寫意。有作者自題款識。

八怪中汪士慎擅畫梅、竹,工篆刻、八分書,刻印與高翔、丁敬齊名。他也是歙縣人。此幅梅花圖軸寫意作墨梅,梅用圈瓣法秀雅俊逸。

八怪中高翔是揚州本地人,擅畫山水、師法弘仁、石濤。尤工畫梅,筆意疏秀。此幅山水圖軸以墨筆作層巒疊嶂。喬木叢密。作于乾隆三年(1738),作者時年五十一歲。

最后是八怪中最著名的鄭燮,也就是鄭板橋的竹石蘭花圖軸。鄭燮是興化人,擅畫蘭、竹。此幅墨筆寫意作竹石、蘭花,筆法雄暢,有作者自題。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作者時年七十二歲。
隨著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清代中期,宮廷畫院興盛起來。宮廷山水畫深受四王影響;花鳥畫則流行工筆寫生和惲壽平一派的沒骨法;适疫吸收以郎世寧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畫家供奉內廷,造就了清宮的一大批中西合璧宮廷繪畫。

上博所藏的清宮繪畫不多,這次選了郎世寧的聚瑞圖軸,也是我首次見到。郎世寧是意大利米蘭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來華傳教,后供職宮廷。擅畫人物肖像、犬馬、花鳥、山水,畫法參酌中西。此圖以西畫寫實技巧表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畫題材與圖式。作于雍正三年(1725),作者時年三十八歲。
此外還有些其他畫家的作品。

首先是來自大城市鐵嶺的畫家髙其佩的指畫添籌圖軸。他是揚州八怪中李鱓的師傅,擅畫花鳥、走獸、人物、山水,其簡練蒼勁處,近似明代吳偉。尤以指頭作畫著稱,甚見異趣。此幅指畫作簡筆持籌人物,為祝壽之作。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作者時年五十三歲。

這幅群仙獻瑞圖軸來自官至大學生的學者蔣廷錫。他是常熟人,擅作花卉,此幅墨筆作水仙、靈芝、竹石,石法蒼逸,略施赭色作南天竹,皆寓意吉祥之物。作于雍正元年(1723),作者時年五十五歲。

之后是描繪吃貨袁枚和他的女弟子的隨園女弟子圖卷,由尤詔、汪恭兩位畫家合作繪制。尤詔是蘇州人,汪恭是休寧人。此圖系尤詔寫照,汪恭制圖。之前在蘇州博物館見過一幅極其相似的作品。

接下來是禹之鼎的嬰戲圖軸。禹之鼎是揚州人,活躍時間早于揚州八怪,擅畫人物,為康熙年間名手。此幅作蕉石前立嬰孩,以手指欲捻粉蝶,設色妍麗,用筆圓勁。石用勾勒渲染之法,濃淡相宜。左下角有作者款識。

最后是沈銓的梅竹雙雉圖軸。他是湖州,或者德清人,擅長花卉,鳥獸,以精密妍麗見長。此圖作雉雞,近黃筌一派,而設色冷麗,泉石重勾皴渲染,水墨蒼楚。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作者時年七十五歲。
清晚期
清代晚期,四王山水和惲派花鳥日趨衰變,流于柔媚纖弱。以張崟為代表的“京江派”山水畫,及以居巢和居廉為首的嶺南“居派”花鳥畫,雖各出新意,卻也難以重振畫壇雄風。

這里選擇了戴熙的太末山色圖軸,作為山水畫延續(xù)傳統(tǒng)一派的代表。戴熙是杭州人,與湯貽汾齊名。山水師法王翚,花草人物皆佳。此圖畫意雍容和緩,山嵐浮動,作于咸豐九年(1859),作者時年五十九歲。

居派花鳥選擇了居廉的紫藤圖軸。他是番禺人,善花鳥、草蟲、人物,尤工寫生,筆致工整,,設色妍麗,創(chuàng)“撞水”“撞粉”之法,為嶺南畫派先驅。此圖畫紫藤蜜蜂,造型生動,視之可親。
清代末年,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日漸繁華,吸引各地畫家云集,并形成群體。以上海為主要活動區(qū)域的“海上畫派”異軍突起,代表畫家有虛谷、趙之謙、任頤、吳昌碩等。他們迎合上海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在繼承“揚州畫派”等傳統(tǒng)的基礎上融入金石書法的筆意,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雅俗共賞的繪畫新格調。

海上畫派里,有來自蕭山的“四任”,他們都是職業(yè)畫家(語文書很喜歡選他們的畫)。此次東館集齊了四人的作品,首先是年紀最長的任熊的洛神圖軸。他寓居于蘇州、上海,凡人物、山水、花鳥俱擅。此圖畫洛神,師陳洪綬,筆意高古。

任薰是任熊的弟弟,工花鳥、人物。此幅芭蕉坐席圖軸,人物師法陳洪綬,造型奇?zhèn)ジ吖,線條折轉精到。

任預是任熊的兒子,工山水、花鳥、人物。這幅孔雀蕉石圖軸畫設色孔雀,白描芭蕉,點綴紅果山石,奇麗別致,富有裝飾感。

四任中最著名的任頤,也就是任伯年,是任熊的侄子。他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尤工肖像。這幅風塵三俠圖軸,表現(xiàn)隋末唐初紅拂女傳奇故事。作于光緒六年(1880),作者時年四十一歲。

海上畫派中的虛谷,是來自歙縣的和尚,往來于上海、蘇州、揚州一帶。這件雜畫冊寫生花鳥禽魚,造型生動,筆墨蒼秀,敷色清新,別具一格。作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作者時年七十三歲。

這部分還有兩位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家作品。首先是祖上來自西域的回民改琦,他從祖父那輩入籍松江,擅畫人物、肖像,尤工仕女,創(chuàng)立了仕女畫的新風格,時人稱為“改派”。此幅善天女圖軸畫佛教善天女,身披瓔珞,手拈天花,眉眼秀麗,姿態(tài)窈窕。

另一幅是費丹旭的秋風執(zhí)扇圖軸。費丹旭是湖州人,和改琦并稱“改費”。工肖像,尤擅仕女。此圖以白描畫仕女執(zhí)扇背影,倚樹孤立,雖不見眉目而意味特出,與唐寅《秋風紈扇圖》堪為后先(唐寅的那幅也藏于上博,這次沒展)。
現(xiàn)代
上博老館的繪畫館到清末結束,東館新設了現(xiàn)代板塊,展示民國以來中國畫的發(fā)展。
二十世紀初,受弘揚國粹思潮的影響,藝術家以振興國畫作為己任,為傳統(tǒng)國畫注入新元素。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為代表的藝術家植根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符合時代審美的新國畫。以高劍父、徐悲鴻、林風眠為代表的藝術家,通過學習西洋畫法,創(chuàng)作出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的國畫新風格。至于此后新中國的藝術,目前繪畫館還沒有展出。

先來看借鑒西方一派,首先是嶺南畫派開創(chuàng)者高劍父的鵁鶄圖軸。他是番禺人,山水、花鳥、人物兼能。此圖以小寫意筆法,參以西畫技法,繪水鳥坡岸,筆墨生動活潑,別具一格。此畫作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作者時年二十九歲。

邊上是徐悲鴻的雄獅圖軸。徐悲鴻是宜興人,曾留學法國,工人物、走獸、花鳥,尤善畫馬,在藝術上倡導中西合璧。此圖描繪雄獅下視之勢,凜然之威溢于筆墨。作于1947年,作者時年五十三歲。

最后是劉海粟的青綠山水圖軸。劉海粟是常州人,十幾歲就敢開美術學校,還在學校里率先引進人體模特寫生。他擅長山水、花鳥。本圖作重彩青綠山水,參以西畫手法,筆墨潑辣,氣魄撼人,用色帶有野獸派風格。作于1978年,作者時年八十三歲。

之后是根植傳統(tǒng)一派。先是齊白石的七冠報鳴圖軸。齊白石是湘潭人,擅印、工書、善畫。開一代風氣。此圖畫雄雞七只,為其傳世僅見,形象樸質,筆墨沉雄。

黃賓虹生于浙江金華,祖籍安徽歙縣,與齊白石齊名。他精于山水,早年宗新安派,晚歲墨法精密。偶作花鳥草蟲,亦奇崛有致。此圖作于1946年,作者時年八十三歲,墨色醇厚華潤,茂密深邃。

張大千的廬山高圖軸。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工山水、花鳥、人物、仕女,與溥儒合稱“南張北溥”。此圖參合黃公望、王蒙之法,臨沈周《廬山高圖》。作于 1948年,作者時年五十歲。

邊上是傅抱石的廬山謠詩意圖軸,也和廬山有關。傅抱石是江西新余人,工山水、人物、花卉。將日本畫風與中國傳統(tǒng)技法相結合,獨具面貌。圖作于1947年,描繪廬山景色,筆意深邃,墨法淋漓,作者時年四十四歲。

潘天壽的指畫鷹石圖軸。潘天壽是浙江寧海人,擅作寫意花鳥、山水。此圖以指掌為筆畫蒼鷹巨石,構圖奇崛,筆墨蒼古凝練,大氣磅礴。

最后是吳湖帆的層巖積翠圖軸。吳湖帆是蘇州人,后居上海,精擅山水,與吳待秋、吳子深、馮超然并稱“三吳一馮”。此圖作于1944年,是其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作,作者時年五十一歲。
至此,已經(jīng)跟隨上博東館中國歷代繪畫館的藏品,回顧了一遍中國繪畫史。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