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境與禪境:苦瓜和尚的筆下神通
清初畫壇被師古之風籠罩,畫僧石濤為喚醒人們對藝術精神的追求,對歷史上關于“形神”的關系做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提出“不似之似”的命題,繼而以“不似之似”的藝術手法來抒情表性,表現(xiàn)出繪畫的奇妙境界。石濤“不似之似”的美學觀點與禪宗“不即不離”之境在內(nèi)在邏輯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說,石濤的畫境理論主要來源于禪宗的“心性論”,而禪宗的“心性論”亦指導著石濤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

石濤山水立軸畫精品
石濤的佛緣禪詣
石濤奉行的禪法,屬于臨濟宗龍池正脈的“棒喝禪”。清初,禪宗內(nèi)部反對“棒喝禪”的聲音此起彼伏,而且禪門也存在著“坐禪”與“不坐禪”兩種相對立的修持方法。
石濤顯然屬于“不坐禪”之列,他有題畫詩云:“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五十孤行成獨往,一身禪病冷如冰!
從石濤“戒行全無”來看,可知他是反對坐禪這種形式化的修持方式的。當時的禪界,說人是小乘,其實是譏諷人不通禪、不懂禪的話語。實際上, 石濤深明南宗禪的精髓,對禪修形式上的繁文縟節(jié)十分反感,他更注重內(nèi)容上的“悟”。
石濤《松柯羅漢圖》之題跋云: “迷時須假三乘教,悟后方知一字無!笔瘽鳌冻埠䦂D》題詩亦云: “且喜無家杖笠輕,別君回首片湖明。從來學道都非住,住處天然未可成!痹娭型嘎冻鏊矚g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和他隨處都可參禪悟道的思想。
石濤的《畫語錄》是其畫學思想的結(jié)晶,其畫學思想受禪學影響很大,如其中的“一畫”論思想,可以說是該書的核心,也是石濤繪畫理論的總綱。 在“一畫”的先導下,石濤又提出“不似之似”的命題,散發(fā)出深沉的禪學意味。

石濤 西津野航圖
畫境營造的"不似之似"
“不似之似”可以說是石濤繪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美學觀點。石濤在《大滌子題畫詩跋》中曰: “天地渾镕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
“不似”是指在視覺上藝術形象并不一定與所描繪的對象完全一樣,藝術形象不只是對客觀物象的描摹照搬,藝術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感受或筆墨本身的特性,對藝術對象進行調(diào)節(jié)、取舍、概括等一系列的加工,以獲得更好的藝術效果。因此, 好的作品不是對藝術對象逼真的復制,因繪畫中注入了藝術家的所思所想、情感覺悟,雖然在形式上產(chǎn)生了客觀的不似,但這種“不似”是畫家根據(jù)表達的主題對客觀對象加以提煉和取舍的結(jié)果,是為了營造神似的境界。
“之似”的“似”,應當指藝術神韻的真實,藝術應真實地反映出客觀形象的精神本質(zhì)!安凰啤焙汀八啤笨词敲艿膬蓚方面,在石濤這里因注重內(nèi)在精神的顯現(xiàn)而得到了調(diào)和。 “形似”與“神似”的審美辯證法在石濤這里得以深化,“形”與“神”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形”是“神”的載體,“神”是“形”的靈魂。
石濤在《畫語錄·山川章》中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痹谶@里,石濤因能與山川的精神氣質(zhì)相通,抒寫山川“不似之似”的真趣,成了山川的代言人,山川的形象也因此生動起來,“不似之似”可以說是情與景相互交融產(chǎn)生的結(jié)晶。

石濤 水容侵古岸
禪境的"不即不離"
石濤“不似之似”的繪畫理論與他長期修行的禪宗“不即不離”之境界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圓覺經(jīng)》卷上云:“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患床浑x,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薄凹础敝^融合,“離”謂分別。禪宗主張修行不可執(zhí)著兩端,要保持“不即不離”的境界。
“不即不離”可以說是禪修的理想境界。就繪畫而言,“不即”并非是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是指不被現(xiàn)實生活所縛,“不離”指藝術創(chuàng)作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恣意妄為、誑時惑眾。
石濤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與禪宗的妙悟一樣,要充分尊重自己內(nèi)心的感性體驗,要能得其受而尊、得其畫而化。 石濤受到禪宗思想的啟示,將禪理與畫理熔鑄一爐。由此,石濤論“不似之似”之繪畫理論,可視為他對禪宗“不即不離”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揮,是石濤多年繪畫實踐的理論總結(jié)。 他的“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的畫學思想,正是禪家“不即不離”思想的翻版。
石濤作為一位資深禪師,在處理“形”與“神”關系時,自然而然受到佛家“不執(zhí)一端”“不落二邊”的“不即不離”辯證思想的影響,并把這種思想巧妙運用到繪畫創(chuàng)作之中,成就了他高明的畫境及“不似之似”之繪畫理論。

石濤 松風草堂
畫境理念的形成本源
進一步而言,石濤的畫境理念主要來源于禪宗的“心性論”!秹(jīng)》云: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被勰苁謴娬{(diào)“本心”的重要性,他認為“本心”中原本具有般若智慧,只有向內(nèi)心觀照,認識本心,呈現(xiàn)真如本性才是成佛的關鍵。
對繪畫而言,石濤認為同樣不能離開“自性”,他在《畫語錄》中云: “夫畫者,從于心者也”;“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石濤深厚的禪學修養(yǎng),使他能突破局限,解放思想,從自我體會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不似之似”的繪畫理論?梢哉f,石濤的“不似之似”與禪宗的“不即不離”在內(nèi)在邏輯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禪宗的“心性論”指導著石濤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石濤的“一畫”論傳承了禪宗“心性論”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石濤的畫學思想除了受 禪宗思想的影響之外,也多多少少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他晚年出佛入道就說明他對道家思想也是極為推崇的。而禪宗本就是吸收儒道兩家文化之長,經(jīng)過長期演化而形成的別具特色的中國化佛教宗派,是儒、釋、道相互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因此, 禪宗思想與石濤畫學的關系也可以看作是儒、釋、道與石濤繪畫藝術的關系。
石濤畫學理論體系的構(gòu)建離不開這三大文化的支撐,這也正是石濤不宗一家、“法無定法”思想的體現(xiàn)。當然,本文重點在于找出石濤繪畫與禪宗的關系,因此關于道家思想對其影響如何,便不再贅述。
畫境與禪境,盡管兩者在指向上不同,卻又有很多微妙的相通之處。禪宗認識世界、體察生命的方式,影響了具有禪學修養(yǎng)的畫家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畫家自在無礙的禪悟心境直接影響著作品畫境“超以象外”的表達。石濤對畫境的表達與他對禪的領悟或其禪境是息息相關的。
追根溯源,石濤“不似之似”的繪畫理論的形成,受其長期修行的禪宗“不即不離”思想的影響,更受禪宗“心性論”的影響。 石濤用實踐和理論闡釋了繪畫作品畫境營造的門徑,辯證地對畫境的本質(zhì)屬性進行了揭示。

石濤(款) 深山秋水圖
石濤 溪橋野色
石濤 南山為壽

石濤 松風澗水圖

石濤 松山茅屋

石濤 松溪茅舍

石濤 松蔭研讀圖

石濤(款) 松鶴隱居圖

石濤 西樵蒼翠圖 1694年作

石濤 霜林扶杖圖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寒泉云深圖

石濤 蓮花峰圖

石濤 松泉幽居

石濤 仿倪瓚秋山幽居圖

石濤 黃山紫玉屏圖

石濤 寒山石徑圖

石濤 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

石濤 江上望南岳

石濤 垂釣圖 立軸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山水

石濤 洞庭放棹 1697年作

長夏山居 石濤(清)

松閣臨泉圖

石濤 秋山行旅圖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石濤 海潮圖 1692年作

石濤 鬼面峻峰圖

石濤 古樹茅屋圖

石濤 仿張僧繇訪友圖

石濤 法李成溪山寒林圖

石濤 洞庭秋風

石濤 東苑菱花西苑藕 1695年作

石濤 東坡詩意圖

山亭喜雨 石濤(清)

淮揚潔秋圖 石濤(清)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