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吳興賦》是趙孟頫諸多書法作品這中的得意之作,而這篇賦文的內(nèi)容呢也是出自于他本人之手,就這一點而言,在他流傳下來的大多數(shù)作品之中算是少見的了。
作品開頭題著 “吳興賦” 三個字,只是右邊部分已經(jīng)有些殘缺了。這卷手書是元代大德六年(1301 年)寫的,然而此篇內(nèi)容卻是他20年前寫的,這次書寫他是重抄舊作,此作后來被裝訂成了冊頁,展開來是一幅長長的整卷樣式。
我假想一下,那是在元大德六年(1301年),48歲的趙孟頫在案前鋪開絹帛,提筆重新寫下這篇他二十余歲時創(chuàng)作的舊作。此時的趙孟頫已遠離吳興十余年,經(jīng)歷了許多事變與人事的更迭。
日子一天天過,離家的時間越來越長,想家的念頭就像小溪水一樣,一天比一天匯聚得多,在心里翻騰。終于,在元大德六年,趙孟頫四十九歲的時候,他把滿肚子的思鄉(xiāng)情都寫到了紙上,重新寫了《吳興賦》,用這個來安慰自己那顆在外漂泊多年的心。
吳興是趙孟頫在宋被元滅亡之后他選擇隱居的地方,他在這里就寫下了這篇賦,那時的他也才二十歲左右。那會兒的吳興,風景好,文化人也多,他和錢選、王子中等人合稱為 “吳興八俊”,經(jīng)常在一起交流切磋,互相欣賞。在這片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上,趙孟頫對家鄉(xiāng)的感情越來越深,這份熱愛就變成了一行行文字,寫成了《吳興賦》。
《吳興賦》全文有 935 個字,一開頭就用 “勢雄乎楚越” 來描寫吳興雄偉壯麗的山川景色。那翠綠的山峰朝北而立,連綿的群山向西延伸,就像龍在騰躍、野獸在起舞,云氣升騰,霞光燦爛,氣勢特別雄偉,讓人一看就忍不住贊嘆。
接著,趙孟頫的筆就像穿越了歷史長河,從過去的歲月里找出各個朝代和吳興有關(guān)系的有名官員和文人,他們風度翩翩,才華出眾,事跡相互映襯,給吳興這片土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再往后,他詳細地列舉了吳興豐富的物產(chǎn)。不管是肥沃土地上長出來的稻谷、桑麻,還是山林里的珍奇鳥獸,或是水里肥美的魚蝦,都一一寫了出來,把故鄉(xiāng)物產(chǎn)豐富、人民富足的景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個富裕豐饒的吳興就在眼前。
文章快結(jié)尾的時候,趙孟頫把筆鋒集中到了吳興的文化教育上。因為這里重視文化教育,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有讀書聲,每個人都把詩書當作伙伴,明白廉恥的道理,整個社會都受到禮樂的熏陶,文明的風氣特別濃厚。最后,他用 “以仁義為化,禮樂為政” 點出了主旨,說明這片土地能繁榮昌盛、和諧穩(wěn)定的原因就在這里。
他筆下的這帖書作可以說是他中年時期的扛鼎之作,前半部分,楷書和行書混合在一起,每個字都端莊秀麗,筆畫工整有力,結(jié)構(gòu)嚴謹有序,透著一種典雅莊重的氣息。
后半部分,行書和草書漸漸出現(xiàn),筆勢越來越靈動飄逸,就像流動的云和水一樣,一氣呵成,好像有一種昂揚振奮、瀟灑自在的力量在字里行間流動。
整卷作品用筆圓潤流暢,線條有的粗有的細,墨色有的濃有的淡,字的疏密、寬窄都很合適,節(jié)奏感特別強,從開始寫到結(jié)束,氣韻連貫,把趙孟頫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不知不覺地融入了進去。
《吳興賦》原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后經(jīng)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多方奔走、精心商議,于 1955 年入藏浙江省博物館。在其漫長的歲月流轉(zhuǎn)中,歷經(jīng)多位收藏家之手,卷尾有劉重慶跋,隔水后紙有李佐賢跋,還鈐蓋諸多印鑒。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