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松:佛教人物畫的形成
1、佛教繪畫的起源
佛教繪畫源于古印度,根據(jù)佛經(jīng)和佛教傳記中的記載,當佛在世時,在佛教寺院中已經(jīng)有了佛教繪畫。
傳說,第一個為釋迦牟尼畫像的畫師,因極度欣喜竟然無法下筆,于是,佛祖來到水塘邊,讓畫師看著水中自己的倒影作畫,這就是著名的“曲倫瑪”,意思就是“影像取于水中”。這樣的歷史在公元前一百五十年至公元一世紀中葉貴霜王朝統(tǒng)治時期,佛教藝術伴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已達到一個高峰。
佛教在印度產生之后,開始向其他國家傳播。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逐漸發(fā)展而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
晉袁宏《后漢紀》稱:“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群臣;蛟唬骸鞣接猩,其名曰佛,其形長大,陛下所夢,得無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問其道術,遂于中國而圖其形像焉!啊逗鬂h書·西域傳》的記載與此略同!斗鹱娼y(tǒng)紀》等也記其事。傳蔡于明帝永平初遣使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一說永平九年),偕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時以白馬馱經(jīng)及白氈裹釋迦立像,因在洛陽城西雍關外,建立白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佛萬騎三匝繞塔圖!夺寱め尷现尽氛f:”自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臺及顯節(jié)陵上!斑@是中國最初自作的佛畫。

白馬馱經(jīng)圖 明 丁云鵬
2、中國的佛教繪畫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發(fā)展成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的宗教文化,中國的佛教繪畫隨著佛教的中國化而逐步形成,用來宣揚宗教思想、傳播教義,供奉禮拜。中國佛教畫,是由中國畫家根據(jù)中國文化及中國化的佛教教義進行佛教繪畫的創(chuàng)作,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白馬寺所存漢代壁畫大多已模糊不堪,但依稀尚存的影像足以證明這座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座寺廟的價值。在這些殘存的壁畫或仿鑄梵式佛像中,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濫觴之始普遍存在的毛糙、隨意、粗獷,但這也正是肇始藝術的魅力之所在。
中國壁畫大致南方以寺廟壁畫發(fā)展為主,北方則多石窟造像。
著名之佛教藝術勝地,除敦煌千佛洞因山壁無法鑿刻而為泥塑及壁畫外,北方之云岡、龍門、麥積山、天龍山、鞏縣石窟寺皆先后開鑿。南方佛畫之先導,如晉代戴逵增損塑像,使其具有中國藝術之比例尺度,達到光顏圓滿之境界。顧愷之畫維摩詰像,光照一室,成為千古楷!,F(xiàn)中國內地所存之古壁畫已不多,唯甘肅敦煌之南、鳴沙山莫高窟遺存不少六朝以后之壁畫。
3、佛教繪畫發(fā)展史
三國時代,佛教教義傳播范圍還不廣闊,魏承漢風,儼然道統(tǒng)一脈,魏明帝大起浮屠,廣建佛寺。孫權依賴江東富足,也在長江以南大興佛教,而且在他治下出現(xiàn)了被譽為“佛畫之祖”的曹不興,是佛法傳入以來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元素和風格佛畫的開山鼻祖。另一位大師顧愷之,今人都知道他以曹植《洛神賦》為題的不朽畫卷,殊不知,顧愷之是典型的佛教畫家,《維摩詰像》、《康僧全像》、《凈名居士圖》都是那時代的精品。
同時敦煌莫高窟的建設,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曠日最久的一項文化工程,東西文化共同構建了了那個時代的時尚,犍陀羅與毱多式佛教藝術的精華與中原文明自敦煌而始,宣告嫁接成功。

《維摩演教圖》李公麟
魏晉南北朝時代,陸探微、謝靈運、張僧繇、顧寶光、宗柄、袁倩、蕭繹、陸綏、曹仲達(曹衣出水)、楊子華等畫家層出不窮,幾乎都把自己的心血奉獻給佛教繪畫,所以傅抱石感慨說“這是完全的佛教美術的時代”。

達摩宗六祖師像
年代:北宋仁宗至和元年
南朝梁武帝時,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來到中國,自二祖慧可受其衣缽,尤其六祖慧能弘傳南宗禪法后,禪宗始興,禪畫初現(xiàn),靈活多變、輕松自然之悟道之法,靜遠幽深之林下風流與傳統(tǒng)玄學異曲同趣。

唐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隋唐五代,展子虔是隋代最有成就的佛畫家,賦色隨意暈染,用筆春蠶吐絲,甚得“昏君”楊廣賞識,這個非常黑色幽默。同時期,鄭法士、楊契丹,并稱“三絕”。

唐 盧楞伽《六尊者圖》
盛唐之盛,絢爛之極,這是一個出圣人的時代,詩圣李白、畫圣吳道子、詩佛王維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傳說吳道子在長安景云寺所畫《地獄》的壁畫“變狀陰慘,不寒而栗,使屠者漁者廢其業(yè)”,這是何等功夫。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禪機悠遠,高標一格”。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伏生授經(jīng)圖》 唐·王維
絲綢之路、敦煌莫高窟大概也是最為鼎盛的黃金期,我們熟知的敦煌標志飛天樂手,自由奔放、奇姿異態(tài)、浪漫至極,這也是中國繪畫想象力的巔峰。

石恪 二祖調心圖
五代后蜀,明德二年(公元935年)成立了“翰林圖畫院”,標志著宮廷畫院的出現(xiàn),貫休、王齊翰、曹仲玄、石恪等一干丹青國手都是大師級人物字號,比如貫休所畫羅漢,時至今日無出右者。

北宋 李公麟《白蓮社圖》

南宋 梁楷《八高僧故事》
宋元時期,因為時局之動蕩,戰(zhàn)亂紛仍,佛教一時中絕,佛法難以為繼,唯禪宗一派花開五葉。宋神、徽二宗重俗畫輕佛畫,禪宗之盛行又使得佛教注重修持而忽略形式,佛畫儀像及變相等不再為傳教者和信教者所重視,佛畫廢弛。中國繪畫自宋元以來,單純的黑白水墨成為主流,魏晉至隋唐燦爛的色彩消失了,五色眩迷的敦煌色彩成為絕響。宋元中國水墨繪畫,牧溪、梁楷為代表人物,繁簡得宜,簡筆潑墨冠絕古今。還有一位細筆一路的李公麟,白描立風見骨,這些都是不見色彩的黑白大師。

《觀音猿鶴圖》 南宋·牧溪

元代 顏輝《十六羅漢圖》
明代中期排佛興道,加之畫壇文人畫、山水畫大興,佛教會話漸次衰微,期間名家、名作除丁云鵬、陳老蓮、北京法海寺、四川寶梵寺壁畫之外,余者乏善可陳。

法海寺明代壁畫

陳洪綬《蓮池應化圖》
清代世俗風氣濃郁,佛教繪畫更加為人輕視,善此道者,僅丁觀鵬、金農、楊芝、羅聘四大佛畫家可一觀矣。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弘仁、虛谷、大須、竹禪等畫僧,活躍于清代畫壇,構成了這一時期最后的一抹亮色。

清 金農 佛像軸

丁觀鵬 《楞嚴對佛說偈張照書合璧軸》
一部中國佛教繪畫史幾乎就是中國美術史,起承轉合、盛衰變遷,與每一個時代的運程緊密相關,為后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佛教情懷與審美愉悅交相輝映的生命體驗。
佛教繪畫源于古印度,根據(jù)佛經(jīng)和佛教傳記中的記載,當佛在世時,在佛教寺院中已經(jīng)有了佛教繪畫。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