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陵出土“頂級草書”,全卷一字未損,這才是古人的標準寫法
乾隆雖有一個愛好讓很多人反感,那就是只要他上看的書畫名卷,他都喜歡在上面提字和蓋很多收藏印章,但也是經(jīng)他蓋過的章而免去了很多偽品假品,據(jù)記載他最喜歡的三件書法是《快雪時晴帖》此帖為王羲之所書,字數(shù)雖少,但他的喜歡程度可以說是最高的,因為他在這件書作上蓋了127個章。

其次就是《中秋帖》和《伯遠帖》了,此三帖被合稱為“三希帖”,不過其一生致愛之多,除此三件名帖之外還有一卷草書可以說是他的“心頭寶”,在他死后還給帶進了陵墓之中,此帖就是黃衍相的《草書秋興八首》。

黃衍相何許人也,想必知道他的人應該不是特別多,他的名字雖遠不能與王羲之、懷素這種神級別的人物那般如雷貫耳,但他的《草書秋興八首》卻也不失為一件超級優(yōu)秀的書作。

此作是他于明天啟壬戌年(1622 年)所書,可以說是他的巔峰之作,作品為紙本冊頁折裝,共十五開、三十幅,單幅縱 24.3 厘米、橫 15.7 厘米,字徑在 3 至 7 厘米間靈動變化,五百余字洋洋灑灑,既見章法嚴謹,又顯性情揮灑。

此作是以杜甫同名詩作為內(nèi)容,將詩中亂世悲秋的沉郁,化作筆墨間的流轉(zhuǎn)氣韻。乾隆初年,云貴總督尹繼善將其作為賀禮獻入宮中,瞬間俘獲了這位 “頂級收藏家” 的心。乾隆對它偏愛至極,不舍像其他字畫般隨意題跋,僅鈐上數(shù)枚印章,還特意囑托死后將其隨葬,足見其在帝王心中的分量。

先說說黃衍相這一人物吧,他是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人生活條件很差,還能創(chuàng)作出這般好書作也實屬不易,他字六冶,老家在福建,可大半生都住在云南永平。
他跟那些在官場上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不一樣,沒當過大官,卻憑著一手好書法出了名。連崇禎、順治這樣的皇帝都特別欣賞他,還專門請他給皇宮寫字。

咱們都知道,同一時期有個書法大師叫王鐸,名氣特別大。跟王鐸比起來,黃衍相的名字后來知道的人不多,顯得有點 “低調(diào)”。但要是論寫草書的本事,黃衍相可一點不差,就像生長在深山里的蘭花,就算不常被人看見,那獨特的香氣和韻味,照樣讓人沒法忽略。

所以這幅作品不僅是他晚年的扛鼎之作,更是他一生書法探索的集大成體現(xiàn)。黃衍相的草書,汲取了晉唐草法的精髓,同時又融入了明代草書的豪放與靈動。他的筆下,既有二王的典雅,又有懷素的奔逸,更有自己獨特的溫潤與醇厚。

它作為罕見的紙本墨跡真品,保留了書法家最接近原始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用筆細節(jié)。草書的狂野與規(guī)范,在他的筆下達到了完美的平衡。
黃衍相深諳“草法”之要義,既不流于松懈散漫,也不陷入僵硬刻板。他的草書,既有狂草的氣勢,又不失法度的嚴謹,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了草書藝術的精髓。

黃衍相多以側(cè)鋒切入,迅速轉(zhuǎn)為中鋒行筆,既保留了側(cè)鋒的爽利,又確保了線條的圓勁與骨力。提按之間,變化豐富而自然,墨色則枯潤相生,從濃潤到枯澀的過渡,隨勢流轉(zhuǎn),自然天成。





















這幅作品在乾隆初年云貴總督尹繼善將其作為賀禮獻入宮中,乾隆皇帝對它愛不釋手,甚至在死后都要求將其作為陪葬品。
上世紀20年代,清東陵被盜,這幅作品意外重見天日,卻依然保持完好無損。現(xiàn)如今,此作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之中。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