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栩栩如生的人物畫
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三大畫科之一,從人物畫的題材來說,不外乎表現歷史人物。宗教人物和現實人物三種,從人物畫的藝術手法來說,有工筆重彩、寫意、白描等形式。下面我們就根據歷史的源流,來看看中國人物畫的起源和發(fā)展。
中國人物畫起源于何時呢?這在歷史研究中還有待于繼續(xù)探索。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具有中國人物畫模型的是戰(zhàn)國時代的兩幅帛畫。一幅是1949年在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龍風帛畫》,另一幅是1973年在長沙另一楚墓中出上的《人物御龍圖》。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幅人物畫。這兩幅帛畫,用線描造型,筆致圓轉流暢,形象刻畫生動,人物都為正側面,體型修長,基本比例正確!度宋稞堷P帛畫》中的婦女,顯得莊重肅穆,畫得較為樸拙、天真、富有濃厚的裝飾性;《人物御龍帛畫》中的男子,氣宇昂然,神情安詳,從容不迫,他那微微向后用力的姿態(tài),正好與龍的奮力向前形成對照,表現得非常微妙。這兩幅畫的藝術性,在早期中國繪畫中達到了相當的水平。這也說明,中國繪畫的起源,應該推到戰(zhàn)國前很遠很遠的時代。
戰(zhàn)國之后,進入秦漢時代,大一統(tǒng)的中央政權已經形成,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人物畫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據文獻記載,漢統(tǒng)治者為了表彰功臣,激勵后生,專門修蓋了表彰功臣的建筑,稱為閣,在閣的周圍四壁畫上歷代功臣的畫像,人們以此為榮。那些王公大臣有不在畫上者,子孫恥之。地方機關也跟著效仿,在衙署里也畫上歷代地方官的肖像。生前往的房屋有畫,死后的墓室也有畫。在有地位的大臣的墓室四壁,也多畫著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況,而有的官僚甚至在自己死前就修好墓,并把自己的肖像畫刻在正壁,旦自提贊頌之詞。這一切,都促進了肖像畫、人物畫的發(fā)展。秦漢繪畫一如它所處的時代那樣,無不具有活潑的生命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大動亂、大災難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大一統(tǒng)的局面被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被松弛,文人開始有了較多的思想自由,藝術要表現主觀情趣的要求被突現出來。畫家們已不滿足于描繪事物的外形,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畫人物性格方面來。這一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明確提出了“以形寫神”的主張,使人物畫向著“神形兼?zhèn)洹钡恼_道路發(fā)展。
顧愷之,東晉無錫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時代就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藝術才能而聞名。后來當過世族軍政集團的大司馬參軍,又擔任了皇帝的“散騎常侍”。他是一個典型的士大夫專業(yè)畫家,當時的人就稱他是畫絕、才絕、癡絕。這充分肯定了他在繪畫及文學藝術方面的橫溢才華,同時也披露了他同許多士大夫知識分子一樣的“任性放達”,超越世俗的虛靜態(tài)度和心胸。
根據古書記載,顧愷之的作品是很多的,《貞觀公私畫史》著錄的共17卷,可惜都已失傳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都是后人臨摹的!堵迳褓x圖》是以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為腳本加以描繪的,它描繪了詩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見了已成為洛神的舊日戀人的情景。在這幅畫中,畫家巧妙地再現了文學作品的精神實質,他把那位似來似去、飄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繪得非常嫻雅而傳情;而處于驚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濱與洛神遙遙相對,留戀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樣子,也十分傳神,透出無限的惆悵和哀傷。《女史箴圖》是根據西晉詩人張華《女史箴》的文章的意思來畫的長卷!杜敷稹芬还簿哦,內容是宣傳封建禮教、贊揚古代宮廷婦女的節(jié)義行為,實際上是鞏固封建秩序的道德箴言。
但是,畫卷中的人物是畫家所熟知的貴族婦女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古代貴族婦女生活的一些片段,人物的身份、儀態(tài)也掌握得很有分寸。這幅名畫有兩種摹本,宋代的摹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隋代的摹本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被掠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到了隋唐時代,隨著社會安定,經濟高度發(fā)展,人物畫也得到提高。隋唐繪畫中以人物畫和道釋人物畫為主流,成就最為輝煌。特別是唐朝,真是名畫與名畫家輩出,我們這里介紹四個著名的唐代畫家。
首先是初唐的閻立本。他是今陜西臨潼縣人,出身貴族,他的父親和哥哥也都很善畫,井供職于朝廷,所以他在藝術上的道路受家庭影響不小,閻立本一直追隨唐太宗李世民,為初唐的政治事業(yè)和政權鞏固的需要高唱贊歌。據記載,他曾畫過許多開國立業(yè)的功勛大臣們的肖像,但他在繪畫史上最為有名的還是他的《步輦圖》。
《步輦圖》以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松贊干布聯(lián)姻的事件為背景,選擇了唐太宗在眾侍女的簇擁下端坐在步輦車上,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迎親使者的場面加以描繪,記錄下了這個歷史性的情節(jié),畫家依靠神情舉止、容貌服飾,生動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氣質。唐太宗的威嚴和睦,吐蕃使者的敬畏恭謙、禮儀官的肅穆、官女們的顧盼,氣氛親切融洽,卻又嚴肅莊重。是一幅成功地描寫古代吐蕃民族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友好交往的歷史畫卷。
初唐之后,進入盛唐,又出了個有名的畫家,叫吳道子。吳道子是今河南禹縣人,他與其他出身貴放的畫家不同,他出身貧寒,旱年浪跡洛陽,后去當了畫工和雕塑工,但他刻苦好學,很快就脫穎而出,才藝出眾,被唐玄宗召入宮中,授以“內教博士”等職銜。
吳道子以繪制宗教壁畫和宗教人物畫而著稱。據傳他畫的宗教壁畫,在長安,洛陽兩地的寺院道觀中就有300多幅。而《地獄變相圖》,是他佛教畫方面的代表作品,被評之為“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竟使有些殺生為業(yè)的屠戶和漁夫,也“見之而畏罪改業(yè)”。這說明畫家觀察的敏銳,造型的夸張,技巧的精湛,確有獨到之處。而且吳道子的繪畫技巧還驚人地熟練,據說他畫丈余的人像,可以從手臂或腳部開始,都能畫出完整生動的藝術形象;他畫佛頭部的圓光,轉臂運筆,一筆而成。更絕的是他畫人物的衣帶,飄飄欲舉,讓人有微風拂面的感覺。故有“吳帶當風”之譽。
吳道子之后,到了中唐,張萱和周肪成為這一時代的名畫家。張萱是宮廷畫家,他的人物畫多以豪門貴婦和宮女為對象,代表作品有《搗練圖》和《貌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描繪的是一群正在制作絲絹的貴族家庭婦女的真實動人場面!蹲螄蛉擞未簣D》是畫的楊貴妃的三個姐姐與一群侍女乘馬結隊郊游的奢華場面。周肪,曾是張萱的學生,也多以宮女和貴婦人為描繪對象,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張萱的藝術風格。他的代表作有《簪花仕女圖》、《紈扇仕女圖》等。張萱和周肪同被稱為仕女畫家。
唐以后,是五代、兩宋時期,人物畫無論從題材或技法方面看,都向多元化發(fā)展。而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也有所增加,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畫家,我們這里著重介紹一下五代的名畫家顧閎中和宋代名畫家李公麟。
顧宏中是江南人,五代南唐的畫院畫家,他擅長人物畫,設色濃麗,善于描摹神情意態(tài)。他最為著名的畫是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幅《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本是北方后唐豪族,但由于唐政權內部的爭殺,他投奔南唐,原想依靠南唐主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初曾被重用,而后又由于南唐結黨相爭,國勢不振,韓熙載的地位也升遷不定,根本無法施展抱負。于是他只好“縱情聲色”,日日夜宴,以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生活來麻醉自己。據說后來南唐后主想起用他,但又下放心,便派官庭畫家顧閎中潛入韓府,窺視其夜宴的情況,于是畫家目識心記,回來憑記憶畫成了這件作品。《韓熙載夜宴圖》由聽琴、觀舞、休憩、賞樂和調笑等五個既可獨立成章,卻又相互關聯(lián)的片斷組成畫卷,畫面表現出這樣的場面,面闊肩寬、高冠長髯、表情沉郁的主人公,正在與滿堂賓客和聲伎們聽琵琶演奏。
畫家在畫卷中細膩地描繪了眾賓客與女伎們的聽音樂跳舞、休息調笑的各種場景,畫中樂曲悠揚、舞姿曼妙、觥籌交錯、笑語喧嘩,更突出了主人公的心事重重、抑郁無聊的精神狀態(tài)。
五代稱為人物畫大師的有顧閎中,而宋代人物畫大師則首推李公麟。李公麟是安徽舒城人,年輕時曾任過地方上的小官,后來厭倦仕途,隱居在一個稱為龍眼山的地方,自號龍眼居上。
據記載,他的學識修養(yǎng)極深,精于文學書畫,還善于鑒別古器物,他在繪畫上表現范國之廣闊也是歷代文人畫家少有的。據說他對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都是無所不能!缎彤嬜V》說他能“集眾所善為己有,更自立意,專為一家”。不過,他在繪畫上最大的貢獻還是在人物故事畫中注入了文人的意趣,對作品主題進行了深入挖掘,表現出了深刻見解。李公麟的傳世作品有《推摩潔圖》、《五五圖》、《西圓雅集圖》、《臨韋偃放牧圖》等。
在宋代的畫家中,我們還必須提到一個人物,就是張擇端。
因為他是以反映城鄉(xiāng)“市井小民”生活為題材的風俗人物畫的杰出代表。他原籍山東諸城,早年游學汴京,后來在畫院任職,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評論家所重視,因而有關他的史料極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jié)的市俗人事,畫面規(guī)模宏大,結構嚴謹,從總體來看,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首段描繪城郊農村清明時節(jié)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霧掩映著農舍酒家,阡陌縱橫、田畝井然。行人往來于途,或乘騎閑覽,賞春踏青,或驅牲趕路。
以謀生計。中段畫的汴河。河面寬闊,水勢清緩,幾十艘貨船散布其間,或沿岸停泊,或駛于中流。一座巨型的木拱橋橫跨河上,宛若一道飛虹,將兩岸街市相連,有人稱它為“虹橋”。
后段則是描寫汴梁街市的景況,城內街市交錯縱橫,房屋鱗次柿比,酒樓店鋪百肆雜陳,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飲食百貨應有盡有。把北宋未期工商業(yè)發(fā)達的面貌,以及隱藏在這種繁華景象背后的那種有困者酒樓歡宴,勞苦者辛勤操作的貧富差別,表現得淋漓盡致!肚迕魃虾訄D》通過這樣三段組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畫面,從商業(yè)、交通、漕運、建筑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體現了12世紀我國的都市生活面貌,為我們考據研究宋代社會提供了一件具有綜合性價值的形象化資料。
《清明上河圖》被歷代的鑒藏家們輾轉收藏,多次幸免于難。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代兩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人物畫發(fā)展的一個鼎盛時期。
宋以后,進入元代,繪畫藝術受到打擊,聚集了許多畫家的南宋畫院也解體了,這個時代文人畫興起,畫家們大多回避現實,把描繪對象轉向那些花鳥竹石、水波煙云,很少有人再畫人物,因此可以這樣說,人物畫在元代就開始衰落了,甚至影響到以后的明清時代?v觀元、明、清三代,在歷史上很有成就的人物畫家可以說是寥寥可數。只是在明清之際,歷經了明清兩大社會生活的大畫家陳洪綬,以其獨立堅強的性格和行動,又使中國傳統(tǒng)的人物肖像畫在畫壇上放出異彩。
陳洪綬,浙江諸暨人,據說他從小就顯示出相當的繪畫天才,4歲時就畫有關羽拱手立像,14歲時就可懸畫市中賣錢。年輕時他本想通過科舉在仕途上大顯身手,但卻屢試落第?山y(tǒng)治者卻發(fā)現了他的藝術才華,44歲時被崇幀皇帝召入宮,臨摹歷代帝王圖像,這使他受益匪淺,他的畫也開始名聲大震。明朝滅亡之后,他深感亡國之痛,曾一度皈依佛門。晚年,他性情變得放縱狂怪,時而吞聲飲位,時而縱酒狂呼,在他55歲那年,這位明清時代難得的人物畫大師,在凄苦悲憤中死去。
明清之后,中國畫走進了近代中國社會。隨著西方異質文化的潮水般的沖擊,中國繪畫也開始容納了一些西洋繪畫的特征,特別是在人物畫方面,人們開始在透視、人體解剖、明暗關系、色彩變化等方面吸收西洋畫的表現方法,使中國人物畫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5 個評論)
回打招呼
回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