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習:如何入帖,如何出帖?
人帖、出帖是學習書法的兩個專用詞。人帖主要指通過對某一家、某一帖的臨摹學習,對其用筆的規(guī)律和結(jié)體的法則有比較深人的認識,對其形質(zhì)和神韻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可以說是已經(jīng)學得很像了。出帖則是在人帖基礎(chǔ)上,將所學之物消化吸收、融匯貫通、為我所用。這時字的形態(tài)已不為原帖所囿,但精神實質(zhì)仍和原帖有著實際上的師承和親緣關(guān)系。
對某一個特定的人臨習某一本帖,先人帖、后出帖是兩個不可顛倒的學習階段.當然臨寫到一定程度后,臨習同一本帖也可以幾進幾出或常進常出。學習階段不同,取舍內(nèi)容各異,人帖、出帖也就不好區(qū)分先后了。
對人帖、出帖比喻最形象的,莫過于已故書法家費新我先生。他借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一成語,形象地把“人帖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還能退出虎穴”。如果將費老的比喻進一步推而廣之,是否可以做這樣的解釋:學書法不知臨帖,是想得虎子不知找虎穴;不知道學哪家的帖為好,是不知道哪個虎穴有虎子;學帖不得要領(lǐng),只求表面,不深究其理是進了虎穴,找不到虎子;死抱著某一家某一派不放,不敢向前邁進一步是找到了虎子,出不了虎穴;能夠出帖的則是既人虎穴,又得虎子。
一、入帖
先說人帖,初臨某一碑帖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不少朋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揮毫不止,“五日一筆,十日一墨,領(lǐng)袖若皂,唇齒常黑”仍在帖外徘徊,這種情況不在少數(shù)。那么如何才能入得帖去呢?我以為有以下幾點應(yīng)該注意。
一、有決心有恒心,有充分思想準備
明代倪蘇門在《書法論》中,形容初學階段的艱難時說:“此段功夫最難”,“如觸墻壁,全無人路”,必須“心愈堅,志愈猛,功愈勤,無休無歇,一往直前,久之則心手相應(yīng)!彼自捳f萬事開頭難,無論選擇某一種書體或某一種字帖臨習,即便天賦條件再好,學習較刻苦的,恐怕也得二、三年時間才能人門。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人,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人門則幾乎是不可能的。書法的法則深藏在古人法帖之中,欲與古人溝通消息,只有一條道路可走,就是臨摹。如果耐不住寂寞,經(jīng)不住考驗,千萬別選這個行當,到頭來也只是徒費光陰耳。
二、選好突破口,切忌見異思遷
倪蘇門在其《書法論》中又說:“必須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門庭一定,腳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務(wù)使筆筆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種嫡派?v有譽我、謗我,我自不為之動”。清代王澎在《論書剩語》中說“習古人書,必走專精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后兼收并蓄,淹貫眾有。”現(xiàn)代潘伯鷹先生所著的《書法雜記》中說得更明白“有志者可以到書店去選擇所喜愛的一種楷書。(注意:只是‘一種’!)從此便專心學下去。如若有年老的書家前輩陪去更好。于此有最重要的一語,即是選定之后,萬萬不可再換來換去。初學寫字最易犯的病,同時也是最絕望的病,即為換來換去。這樣不如不寫?傊,必須堅決拿一家作為我的看家老師!
古人之所以強調(diào)人帖“先宗一家、固其根本”,站穩(wěn)腳根后再擴大戰(zhàn)果,大體上有以下二個原因:
1,尋找規(guī)律。臨帖的目的是探索書寫的法則,掌握結(jié)字和運筆的規(guī)律,而這些法則和規(guī)律是歷代書法家所共有的。沈尹默先生在《學書叢話》中說“寫字必須將前人法則、個人特性和時代精神,融合一氣,始成家數(shù),試取歷代書家來看,如錘、王、鄭道昭、朱義章、智永禪師、虞、歐、褚、顏、柳、楊凝式、李建中、蘇、黃、米、蔡、趙、鮮于、文、董諸公,不但各家有各家的面目,而且各人能表現(xiàn)出他所處在的時代的特殊精神;但是他們所用的法則,卻非常一致!边@就說明了從歷史上的每一位書家的作品中,都可以學到書法的法則。那么學書者在擇師的問題上,看準一人即可,沒有必要今天找張三,明天換李四。
2,尋找方法。學書者在方法上只有選擇最佳途徑,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功。我們把學書法比做攻打一座城池,是集中兵力選擇一個突破口攻進城去呢,還是平分兵力,今天這里進攻一下,明天那里進攻一下,非要把大部分城墻都推倒才進城不可呢?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是會選擇第一種方案的。
開始選帖就比較準確,確實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是最好不過的。要求每個人都一次選準,不得中途更換也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初選失敗,馬上改換一本臨習也未嘗不可、第二次選擇要更加慎重、穩(wěn)妥才是。頻繁換帖歷來是初學書法之大忌。
三、擺正“我”與帖的位置
初始臨帖,必須擺正學習人和帖的關(guān)系。既然選了帖作為老師,就要老老實實地學、恭恭敬敬地學。有些人則擺不正這個位置,選帖對他來說是故作謙虛,不是請?zhí)o他當老師,而是他給帖當老師。從選帖那天起就不服氣,不準備臨習之或不準備完全臨習之。只見皮毛就指指點點,臨習起來也是有保留、有條件、有選擇的。這樣的自我意識,如何能學得進去東西?不要說學習書法不行,學其它任何技能恐怕也都是不可以的。因此,臨帖前如果帶上框框,就會由于自己的偏見而堵死了自己的路,正如唐代孫過庭《書譜》所云“好溺偏固、自閡通規(guī)”。
歷來的書家在臨帖的問題上強調(diào)“無我”。這個無我不是讓人沒有想法,沒有主見,抱殘守缺,而是在沒有徹底了解情況之前,先無條件地、無保留地學習。在沒有弄清“梨子”什么味道之前,先嘗嘗再說。揚棄古人之不足,有目的、有選擇地汲取古人之精華是必須的,但這種鑒別、取舍能力是建立在對所臨碑帖深人認識基礎(chǔ)之上的,只有通過不斷地、廣泛地臨摹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鑒賞能力。
四、找個好“向?qū)А?/span>
“向?qū)А本褪穷I(lǐng)人人門的老師。俗話說“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自身”,可見領(lǐng)進門還是需要師傅幫助的。自學成才者有之,但自學成才并不是不要老師,凡是自學成才者,都有高師在后面。我認為,學習書法埋頭用功是必要的,但抬頭問路更是關(guān)鍵所在.一個初學者按照字帖中常附有的點畫基本寫法“線路圖”去練習,不能說沒有收獲,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幾年徘徊于門外而失去信心,以至半途而廢。如在這時找個老師指點就比較便當,起碼來說也要請個“向?qū)А眴枂柭,才不至于走瞎道。一般地說,每個人學習書法都有一個艱難的人門階段,當然老師也會有同樣的經(jīng)歷,他最了解初學者的苦衷。他能把自己積累、摸索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jīng)驗傳授給你,這些間接的經(jīng)驗有可能一下子使你抄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個賬是非常明白的。
二、出帖
再說出帖。一般地說臨習某一家某一派學得外形上像了,用筆的方法掌握了,對該帖的面貌、風格、神趣有了比較深人的理解和把握.能夠按照臨習的字拼湊一些作品了,而這些作品不失原帖風貌,已經(jīng)是“雅有門庭”了,應(yīng)該說某人基本上人了某一家某一派的某一帖了。學到這個程度可以“依照葫蘆畫個瓢”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就做了別人的奴隸,真的沒了自我,在別人家里過活如何能自主門戶呢?因此必須走出來另起爐灶,這就是出帖。
出帖,首先必須具備人帖的功夫,對于一個沒有人帖的人來說,不存在出帖的問題。欲出帖,首先檢查一下自己真正人帖了沒有,是否真有虎子在懷。一般地說,對虎穴內(nèi)部情況了解得越深人,出虎穴也就越便當。
首先,出帖之初進人遺貌取神階段。把臨帖的注意力從字的點畫結(jié)構(gòu)逐漸轉(zhuǎn)移到精神、氣韻、意態(tài)上來。明代董其昌在《評法書》中說:“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話,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道存者也!彼倪@一段話,就是針對學書者取神階段的臨習講的,一個字,乃至一行字為什么生動,為什么有精神,是什么原因使其活躍起來。這其中必然有個能使其興奮的關(guān)節(jié)點,或稱險要處。比如一個“之”字,我們分析它的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之字的上點就是一個關(guān)節(jié)點,之字的折畫和捺畫只有和上點呼應(yīng)得好,字才會有精神,而且之字的上點與之字的折畫、捺畫的關(guān)系位置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掌握了這一點,你在發(fā)揮時,無論怎樣變幻之字的形體,也不會失誤,也不會無神。那么在“之”字上你就會順利地出得帖來。人們經(jīng)常用王羲之寫《蘭亭序》時,二十個之字面貌各異,來形容他書法的高明,我們還可以推測,如果他的文章再長些,再寫四十個之字還不會一樣,因為他掌握了之字書寫的關(guān)節(jié)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因地制宜”。
其次,出帖還應(yīng)“博涉多優(yōu)”。如果覺得離開某家某派的拐棍就不能走路時,可以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臨習二、三種其他人的帖。再請二、三位“帖先生”幫你走出困境。不必死守一家,更不應(yīng)有門戶之見?蓮V泛地“串串門”,到其它門戶里轉(zhuǎn)一轉(zhuǎn),看一看,用比較的方法看看不同流派的異同,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
就以寫行草書來說吧,臨寫得比較拘謹?shù),可以臨習宋代黃庭堅的《松風閣帖》和唐代草圣懷素的《自敘帖》。通過對這些帖的臨習,可以“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凝滯”(唐懷素《自敘帖》),對字形的變化處理膽子可能更大一些。同理,點畫平淡、提按不分的,可以臨習宋代米莆的《虹縣詩》和當代李一氓的行書墨跡;結(jié)體平庸的,可臨習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和近代周慧焉的行書;章法散亂的,可臨習晉代王羲之的《蘭亭序》和近代費新我先生的行書;細弱無力的,可臨習清代王鐸的草書和近代昊昌碩先生的行書;強悍暴烈的,可臨習唐代陸柬之的《文賦》和明代董其昌的行草書;混濁臟亂的,可臨習唐代褚遂良的《圣教序》和明代文征明的《赤壁賦》;盤繞生硬的,可臨習宋代趙估的《千字文》和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甜熟圓潤的,可臨習漢、魏碑休及龍門造像……如此等等。目的是通過對一些與初臨帖風格反差對比強烈的帖,就能明顯地暴露出在學一種帖的過程中,容易被忽視.被遺忘或把握不準的部分。
總之,入帖與出帖是學習書法必經(jīng)的兩個階段,學習書法沒有入帖和出帖的功夫一切都無從談起。
原載——書畫微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