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顧紹驊對中國畫的認知、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淺識(系列)論文 1

6 已有 6113 次閱讀   2012-08-28 18:36   標簽論文  中國畫 

顧紹驊對中國畫的認知、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淺識(系列)論文      1

                                           ------中國書畫作品欣賞之我見之中國畫
                                                                      顧紹驊著
      對中國畫審美特征的理解會敏銳我們的直覺,欣賞時再結合想象,方能領略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氣韻、神韻、陶冶情懷。中國的書法與繪畫是在一種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環(huán)境中產生的。幾千年來,它們曾走過了從發(fā)端、童稚、成熟到升華變化,從實用到藝術化的漫長路程。毫不夸張地說,書與畫是華夏民族的聰慧與創(chuàng)造力最集中的表現之一,并在某種意義上標志著華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藝術領域的最高水準。
中國乃至東方世界對宇宙自然的看法,對社會人事的態(tài)度,對美與永恒性的追求,都在中國書畫里得到了顯化,并通過它們而獲得了千百萬炎黃子孫、東方朋友乃至世界各國朋友的認同。歷代那些稚拙的或者雄健的或者秀美的碑帖法書,那些神秘的或燦爛的或淡雅的繪畫名品,都是我們民族的精華——書畫藝術家們(包括不知名姓的民間藝匠)以審美方式與主客體世界進行心靈對語的形象記錄。這種對語有時達到了哲學化的高度,——若坐、若行、若飛、若動的縱橫筆畫之間,在有豐致、有縹緲的筆情墨象之中,蘊含著情思,也體現著,表現著人格乃至對生命宇宙的體驗。
可以說,每幅字、畫都凝結著民族與時代的心態(tài),積淀著民族精神的文化層。作為藝術,作為中國人心理意識結晶的書畫藝術,就更不待言了。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較高的層次上欣賞書畫藝術。它是如此的豐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與感受神秘的陶繪,獰厲的青銅紋飾,靜穆的佛像,意在筆墨之外的文人畫和高度抽象、流動的書法點劃結構,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和修養(yǎng)。欣賞中國書畫,允許欣賞者持的某種主觀態(tài)度,這需要情感與想象。需要理性、確切的知識與判斷。將二者合而為一,是筆者試圖向讀者提供的既引導欣賞,又介紹知識的文章。
傳統中國畫以毛筆、水墨、礦物質顏料、絹帛、宣紙等為工具(原料)從表現形式上分工筆畫和寫意畫。人物畫強調傳神,通過對人物面部表情(特別是眼神的刻畫)、肢體語言、環(huán)境等的表現,達到以形寫神、突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山水畫強調詩情畫意表現雄壯粗獷或秀麗俊美的山式、云吞霧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創(chuàng)造即:將大自然的美與文人逸趣(中國文化)緊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遠、平遠、深遠(或合三遠)法的結構畫面,計白當黑的處理方式;B畫則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懷;來贊美生命、歌頌大自然——揮灑胸臆。在筆墨色彩上講究:1、筆法豐富、有力度,或浸潤凝重、或枯澀快疾;或中鋒、或逆鋒、或側鋒、或拖筆、或散筆。2、墨法多層次的變化(五墨六彩——焦、濃、重、淡、清加上紙的顏色),或積墨、或破墨、或潑墨。3、色彩為隨類賦彩等感性色彩,講求墨氣、沉著(色彩以墨骨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筆重彩?傮w上追求傳統文化(內在的)與以線造型的筆墨意趣(外顯的)融合,即:詩情畫意和氣韻、神韻的表現。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著重表現物象內在的氣韻、神韻與畫家胸臆的揮寫(抒發(fā))。在構圖、透視上的處理有別于西方繪畫,以多角度、多視點(移動)的散點透視來表現畫家的主觀意圖自由組合空間。那幺我們究竟如何欣賞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文學藝術(詩情畫意)和筆墨技巧以及中國畫色彩的魅力等方面去品味(欣賞)中國畫作品。

一、                 中國畫史: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波瀾壯闊,在世界美術史上形成了最為繁盛而特具風格的繪畫體系(越是民族的就越具世界性);蔡元培倡導“美育代宗教”,美術教育始見重視;原屬宮廷和權貴秘藏的歷代名畫,也已紛紛散至民間,繼而介紹到國外,引起了世界人士的矚目贊嘆、爭相研究,這情形,又反過來刺激著中國的學者,痛感我國近代對于傳統藝術研究之不足?甲C世界文化發(fā)源地:西方為意大利半島,東方為中國。意大利吸收埃及與中央亞細亞古代文明之素養(yǎng),啟發(fā)于希臘、羅馬兩時代,分布于全歐洲,移植于美洲;中國則采納美索八達米亞(古希臘人稱這個地區(qū)為“美索八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土地,所謂兩河,是指在亞洲西部今伊拉克境內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這個地區(qū)面積不大,大體上相當于現在的伊拉克。)與印度文明之灌溉,匯成東方特殊系統之泉源;沿朝鮮及我國臺灣一帶流傳于琉球、日本諸域,繪畫上亦不外此線索。故西方繪畫者,以意大利為母地,而東方繪畫者,以中國為始祖矣。而中國繪畫受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釋家、道家)的影響,特別是“中庸”、“中和”思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含而不露”的人文精神;因此,隱涵、博義是其特點;加之其所用之工具、發(fā)展之情況等,都與西方繪畫的造型、追求、情趣等不大相同。
我國自有繪畫以來,經古人專心致志的探求,四、五千年間長期的演變和進步,作手名家,人才輩出,你追我趕,且遍布華夏,各發(fā)揮一代之光彩。如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子虔等都能以畫而稱為大家;到了唐代,有李思訓、王維等成為南北二大派(風格)的代表。之后,繼承傳統作家如風云涌起,可謂數不勝數。所以說上下數千年的中國繪畫史,于敘事上簡便起見,大略可分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篇,以尋求其變遷推移之痕跡。而顧愷之《女史箴圖》, 

亦尚留存于人間,足以供我們參考。此畫曾被記錄于《宣和畫譜》、《米芾畫史》、《陳繼儒妮古錄》、《朱彝尊曝書亭書畫跋》、《石渠寶笈》等諸書。因清代末列強的掠奪而散失,今藏于英國博物館。無論其為摹本,修繕本,都足以窺見顧氏(顧愷之)及當時畫風都是與之相似。雖然在此之間的畫風及技巧諸方面,有多次的變化,如:兩漢的雄渾樸厚,六朝開始逐漸精細(工筆),隋朝就畫得很精致華麗了;然而大體都是先以墨線勾輪廓(以線造型),再賦以彩色,并在此前后都是遵循這一程序(系統)來進行的;這種方法成為亞洲大陸共同的繪畫式樣。印度阿近他窟,我國敦煌石室,日本法隆寺金堂等之壁畫,均系類似手法。
魏晉以后,我國的書學(書法)大發(fā)展,繪畫上亦開始受書法運筆之影響。到了唐代就更盛行了,大大地發(fā)揮毛筆畫線上的抑、揚、頓、挫之特有的趣味,開吳道子“蘭葉描”(十八描的一種)等諸新法,一變隋陳細潤之習,成正大雄渾之風格。 

兼以唐、宋二代,禪風與詩理學之互相因緣,大大地促進了水墨畫的發(fā)展,與山水、花鳥畫之流行,使玩賞繪畫者得到最大益處——“賞心悅目”;這樣一來頓時成為當時社會(唐、宋)的新趨勢(時尚),從而開辟了我國繪畫史上的新紀元。元代的畫風,雖是唐、宋二世的過渡之橋梁,然而大體上承唐宋之余波,仍可劃入于“中世”。明、清二代,除明初畫院中的水墨蒼勁派外,其畫風都可以概括為以“纖、濃、輕、軟”呈現其特色,而存在有向近體轉變的姿態(tài)。雖然,在這期間實際上是風俗畫(傳統繪畫)之興起與西洋畫風的輸入,這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融,開一時之新生面,而呈現其變革(并延續(xù)至今)。然而這些變革的均系局部中之小波瀾。雖然,繪畫為藝術之一種,其演進之途程,總是依隨當時的政治、思想、教育及特殊之環(huán)境而異其趨向。我國四、五千年來,隨思潮之起落,戰(zhàn)爭之頻發(fā),政局之更易,則變化多端,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于繪畫;因此,在繪畫形式、繪畫內容和繪畫風格上各具變化與政治是形影之相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藝術當隨時代變”。近一百年間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藝術流派、藝術形式的紛繁,以創(chuàng)新為目的畫作也頻頻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他們是:1、以傳統繪畫美為美的代表畫家:齊白石、張大千、唐云

溥佐、

于非闇、

黃胄、

王雪濤、

朱屺瞻、田世光、

張世簡、

葉淺予、

姚有多、白雪石、

傅抱石、

宋文治、任率英、

陳師曾等。

 2、傳統繪畫美結合西方繪畫美的代表畫家:徐悲鴻、

 蔣兆和、

 林鳳眠等。

二                  文化背景
1、    統文化的融合
古代文人大多視繪畫為余事,同書法一樣用來充實自己的精神家園,情感得到宣泄,心靈得到凈化。如米芾的畫作,水墨點點,視為戲作,是作者隨意、自然、不蹈故常的心態(tài)寫照。也有的畫家視繪畫為生命,淡泊名利,為藝術而終生求索,同樣受到人們的敬重。如清代的石濤,雖出家為僧,但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卻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在繪畫上的標新立異,招致了周圍同道們的譏諷和嘲笑。但他不受時風的左右,提倡一畫之法,主張畫家要借寫生抒發(fā)真情實感,不要斤斤計較于一點一畫的得失,要從全局著眼。因此他的山水、人物畫形態(tài)恣肆,不拘繩墨。其“墨海中立定精神”的主旨被后人廣為傳頌。通過上述分析,可給我們以如下三點啟示:其一,恰如其分地抒情表意還要以深厚的筆墨功夫和廣博的學養(yǎng)為根基。文入畫的創(chuàng)作雖然要擺脫紙筆的限制,創(chuàng)造新的意境,一切服從于抒情主題,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即扎實的技法是表達情感的基礎,熟練暢快地駕馭筆墨丹青,才能卓有成效。文人畫家—般都書畫兼善,如蘇軾、米芾,皆執(zhí)宋代書壇、畫壇之牛耳,是后學效法的楷模。不斷地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澄澈內心也是文入畫家的基本功。
古代文人往往據于儒、依于道、欹于禪,對儒學、道家、禪宗理論浸淫頗深,進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文人的文化思想,提高了文人的文化素質,對精神升華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樣他們的畫作就體現了多重內涵,具有真正的藝術價值。其二,文人畫家不管榮辱得失,始終癡迷于繪事。這固然和文人畫特有的寄情功能有關。在—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文人們對這門藝術的迷戀和熱愛,畢生不輟。李苦禪先生在解放前生活困頓,還要經常面對日寇的威逼利誘,即便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畫藝。他筆下的雄鷹,氣度超凡,目光炯炯,傲視蒼穹,正是先生歷萬劫而不悔的生動寫照。齊白石先生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倡導新的畫風,但卻遭到別人的非議和圍攻,但老人卻以“不挨罵長不大”坦然應對,他筆下的群蝦互相追逐嬉戲,逍遙自在。由畫及人,我們可以得知畫家內心對藝術的癡迷。其三,創(chuàng)作時要任心態(tài)自然流露。畫家是繪畫藝術王國的主宰,有了精深的筆墨功夫之后,可以暫時忘卻一切,全神貫注地用藝術語言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不需要任何掩飾或是矯揉造作,不做任何名利之想,追求自然、純真,這才是理想的創(chuàng)作過程:,如此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意境,作品才能成為寄情寫志的上乘之作。研究心態(tài)與文入畫的創(chuàng)作對我們的繪畫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意義。
2、        詩情畫意與中國畫的意境:
“無詩不能成畫、無畫不能為詩”(沒有不能成為畫的詩,也沒有不能寫成詩的畫)。畫家在畫作上題以詩文,或記下創(chuàng)作背景,或只寫一個言簡意賅的畫題,通過這樣的題跋,—方面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使畫的意境更加深邃,主題更加突出,布局構圖更加完善,如果題跋又是精美的書法,那么觀者在賞畫的同時,還可得到書法的美感享受,這幅畫作豈不是更加完美?
詩情畫意是中國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且詩、書、畫、印堪稱“四絕”。這是因為詩、畫都是寫人繪景;詩畫并舉,相映生輝,形成中國畫一道亮麗的風景。由此可見,它們之間的關系應是有機結合的,不能把詩文視為多余。大畫家黃賓虹曾說:“中國畫有三不朽”,其中就有“詩書畫合一不朽也”。
事實上,自古以來,將詩書畫結合巧妙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徐渭在《葡萄》上的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比绻麙侀_這首詩,只是—串葡萄而已,還有何意義。鄭板橋一生愛竹、畫竹他在《竹石》詩中寫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彼灾褡杂鳌傊辈话?梢,好的題畫詩可以使畫的意境更加深邃,主題更加突出有意義,甚至達到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畫友在一幅山水畫中題跋道:“亂石堆中水一泓,草舍置于野林中,遠離塵器聽鳥語,管他春夏與秋冬。”在《農家之秋》中題曰:“誰說秋天氣蕭森,經霜紅葉更精神,農夫收禾不在家,尋親訪故莫敲門!痹谝环镀俨紙D》中題道:“清泉出山不停息,人生苦短自奮蹄!痹诹硪环剿蓄}曰:“岸邊房舍綠蔭濃,船泊碧水一江中。靜看云起云又落,閑坐船頭作漁翁!边@是畫家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寫景抒情樸實宛如“綠色食品”一樣。

(例如:顧紹驊創(chuàng)作的中國山水詩意畫——《送僧游山》
【原詩(詞)】:云身自在山山去,何處靈山不是歸!瞥?熊孺登明《送僧游山》詩意

【賞析】:詩意深富禪趣——禪心如云,自自在在的向著一山又一山飛去,又有何處的靈山不可歸去呢? 我去古寺“進香”,在風雪之中的傍晚穿越寒林;凜冽的寒風夾雜著雪花,狠狠地拍打在我的臉上、身體上,同時也鉆進了我的領口、袖口,并且,那冰晶的雪花沾滿了我的“水田”衣;這么的天寒地凍,我是“心誠則靈啊”! 
規(guī)格:100×68cm       紙本設色  2006年創(chuàng)作)

筆者也在“自畫像”中這樣題道:“儒世家門墜一瓜,閻羅殿上險遭殺。翰林府第三敬履,蟾桂宮前四獻花!眥筆者本人路遇車禍、險喪性命;康復后,又就讀于中國書協書培中心之高級書法班時寫的一首《感遇》詩。釋義:書香世家生了一個男孩,閻王殿上險些被殺害。(在)翰林學府(書法培訓中心)里,要象韓信當年求學時①(注①:韓信當年求學時,其師試他的誠心與決心,過橋時有意將鞋子失落于橋下,韓信當即將老師鞋子拾回,并雙手敬奉給老師;如此三次,皆如此。其師為之所動,遂授兵書三卷,并予以指點,終使韓信能成大業(yè)。這就是“一橋三敬履”的歷史故事),有誠心與決心刻苦學習;學成后一定以優(yōu)異的成績報效祖國。}。一幅畫畫得再好它所反映的物象、表現的空間是有限的,只有詩畫并舉,才能表現時空、寓意深刻。
白石老人一幅條幅,畫的下方只畫了三只小雞。其余全是空白,只是在右上方題了長款,計白當黑,虛實結合,詩畫互補,相映生輝,別有一番趣味。題畫詩,還可以使畫家愛、憎、悲、愁、褒、貶、揚、棄等多種情感更加強烈地傾注于畫面。再如在畫作《不倒翁》上題道:“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边@樣的題跋使一幅簡單的不倒翁畫變得意境深遠,意義不凡。如果不是這首詩,畫中的不倒翁就顯得毫無意義。

白石老人《不倒翁》的題畫詩對那種道貌岸然、久居高位,卻無任何修養(yǎng),只會欺壓百姓的飯桶草包官給予了有力的鞭笞。畫家愛什么,恨什么,旗幟非常鮮明,感受常強烈。如徐渭的題葡萄詩,鄭板橋的題竹詩都傾注著畫家強烈的思想感情。畫家融情于畫,更借詩直抒胸臆。看著畫,讀著詩,使觀畫者受到強烈的感染。畫因詩而更具情感魅力;詩因畫而更加意義不凡。詩畫相得益彰,類似這樣好的題畫詩在當今畫壇也并不鮮見。因而構成了中國畫獨有的藝術特色,達到一個高層次的美學水平,這是其它任何藝術所不能比擬的。有詩言:又如有山不宜平!弊鳟嬕嗳。
中國園林講究以“曲徑通幽”式的廊回路轉、流水小橋分割空間,制造出一種視覺上的隱蔽迷離之美。中國畫亦常在筆墨境象的模糊中追求亦此亦彼、非此非彼,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的藝術效果。其魅力之所在,正是借助于形式與精神的詩意化氣質,引發(fā)人們對有限物象的聯想,使畫中最難表達的意態(tài)與神采轉化為弦外之音的回響,使欣賞者能夠在瞬間獲得一個整體的對繪畫時空觀的認知與把握。這種認知通常是一個關于審美對象模糊的整體圖景的顯現,并不拘泥于某一細節(jié)。而卻更多地關注著諸如委婉、含蓄、一波三折的情境語言的運用;關注虛空、澄明、言外之意、象外之聲的經營構思謀略;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講“意在筆先,畫盡意在”,寫意自古就是民族藝術觀,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美學原則所謂“一枝一葉總關情”,我們所畫的植物,它既無感情,也無思想,而畫家們往往賦予它們某種含義,即畫家立意的主觀作用自然美的特征觸動了畫家的某種情感,從而“借景抒情,以物言志”畫家們正是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及感覺確定自已的“立意”,以表達自己的感情,“立意”不是純主觀的臆造,它是畫家體驗認識生活的結果它是一種美的理解和認識,它還包括了人的思想、感情、理想、修養(yǎng)在里面。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通過向客觀事物要感覺之后形成和發(fā)現不同一般的認識,這才是----“意”也可以說“意”足一切藝術作品的靈魂:只有在感情和認識的基礎上半場提煉、概括、升華而形成的“立意”,才是繪畫作品所需的應該說“意”足情的升華情是“意”的基礎。

《羅丹藝術論》中曾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沒有感情基礎的藝術,也就是說連自己都不感動的東西史無法打動別人的我們欣賞畫時,時為其內含的藝術魅力所吸引,畫有十分意趣、主觀思想相互交融;為畫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動、所陶冶、所感染,這就是“意境”作用…:“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華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地是鮮活的、生動的。
白居易認為學無常師,故其指一意狀一物,往往運思中與神會”。他在《畫竹歌》中寫道:“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舉頭忽看不似畫,低手靜聽疑有聲!彼坪踉缫盐虺隽酥袊嫛懊钤谒婆c不似之間”的真帝。中國畫家與詩人“游心之所在”,就是自身對造化自然獨特感悟的美境,創(chuàng)造的意象。這電決定了中國畫自始至終的浪漫主義情結和詩性的內質。董其昌說得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彼囆g家稟賦的詩心,映像著天地萬物的詩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詩心的影現;畫家詩人的心靈活躍,本身就是宇宙的創(chuàng)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虛片云、寒塘雁跡,空靈而自然。中國畫家詩人“跡化自然,因心造境,曲盡蹈虛揖影之妙”(宗白華語),可以說是中國詩畫的基本特征。也是崇尚“虛空”之美的寫意型的中國畫與以“實”為本(巴門尼德的Being)的西方古典繪畫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的最大區(qū)別。
在美術史上,自古以來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一種是以再現客觀世界為主的寫實型藝術,它以西方古典油畫為代表;一種是以表現主觀心緒與情感為主的浪漫、表現型藝術。中國畫就是以后者為其基本特征的。浪漫、表現性繪畫,早在戰(zhàn)國時代的楚墓帛畫《人物夔鳳圖》及西漢馬王堆幡畫中就已初露端倪。自唐朝文人畫初創(chuàng)以來,中國繪畫則更加注重托物抒情、以畫寄樂的表達方式的運用。而“繪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也正是蘇軾對先賢們藝術實踐的理論總結。它之所以能夠存在,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被文人們捧為繪畫的至理,原因是離不開在中國哲學虛空的宇宙觀(老子“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影響下藝術家對詩化的精神內質與詩意的形式外觀的永恒追求。的確,中國繪畫的這種觀念也正是把握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實質,把握了中國藝術詩性的品質特點,才經受住了時間風雨的考驗,并一直影響至今。宋代哲學家程伊川說過:“沖漠無朕,而萬象昭然已具。”昭然萬象以沖漠無朕為基礎,使實中有虛、虛中生實,空外余波,裊裊不絕,“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語),這便是中國畫在對意境美的追求中最不可言傳的精神所在。
3、              傳說、典故、神話
1    考畫院的傳說
中國畫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特別講究如何“藏”的韻味。宋代的皇帝趙佶(徽宗)雖不善治國以至“靖康之恥”,他卻能書善畫,詩詞功夫也非同一般;他自創(chuàng)“瘦金體”的書法和形象細膩的畫鳥畫流傳至今,堪稱一代大師。據說宋代的考宮廷畫師時出了這樣的幾道題:“踏花歸去馬蹄香”、“深山藏古寺”、“萬綠叢中一點紅”。
平庸的畫師們將“踏花歸去馬蹄香”的畫面表現為:一匹飛馳的駿馬,跑過花園……;將“深山藏古寺” 的畫面表現為:殘銹班駁的佛堂被高聳云天、粗壯的古榕樹所“半遮半現” ……將“萬綠叢中一點紅” 的畫面表現為:一片綠茵茵的雜樹林里,一枝紫紅色的美人蕉在一枝獨繡地綻放……。
應考畫師夏珪將“踏花歸去馬蹄香”畫為:初雨天晴,林間小道上,由遠及近、稀稀地零落一行馬蹄;在最近的馬蹄印上有三只蜜蜂,兩只在蹄印上盤旋準備采蜜,而另一只沿著“香路”一直向前飛去……;在“深山藏古寺”中,他將畫面畫成:在飛巖絕壁、蜿蜒的石磯小道上兩名步履蹣跚的老和尚,正吃力地抬著一桶水向山上走去,一旁是云霧繚繞的林!;而在“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畫面是:在一望無垠的綠色叢林與稻田間,一位紫衣少女雙手分別拎著給親人送午餐的飯籃與陶瓦罐;那迎面拂面而來的山風,吹動著紫衣顯現少女婀娜的身影,吹開少女的烏發(fā)露出美麗的臉龐——蛾眉鳳眼、粉腮朱唇,透出春的氣息……。夏珪終因很好地處理了“藏”與“露”的關系而考上了畫師。即:“踏花歸去馬蹄香”、“深山藏古寺”分別隱藏了 “馬”與“古寺”;第一:用“馬蹄印”來表現馬,用蜜蜂來反映畫面的主題——香;第二:用了“兩名步履蹣跚的老和尚”來表現這個藏著的“古寺”,達到了“含而不露、回味無窮”之目的。而在“萬綠叢中一點紅”中通過“綠色叢林”與“紫衣少女”刻畫,露出了大自然和人間兩種“春意”。
2    人們喜愛的“吉祥畫”
如:《三羊開泰》、《福壽圖》、《前程萬里》、《大吉大利》、《上山虎》等。
⑴《三羊開泰》:癸未年已至,又是一個羊年。羊通“祥”,又與“陽”諧音,故羊兒歷來被人們視為吉祥的象征。三只羊在—起寓意“三陽開泰”,取冬去春來,陰消陽長之意。故每逢羊年,畫家中以此為題材作畫者甚多。 
⑵《福壽圖》:畫面上都是吉祥的象征——長壽的綬帶鳥(綬:與壽諧音,即:長壽的意思。)、壽桃、仙果(佛手)等。
⑶《前程萬里》:古錢、拂塵、萬年青、李子(一種水果),擺在“乳臭未干”的孩子身邊;以示“前程萬里”。(錢:“前” 的諧音字、塵“程” 的諧音字、李“里” 的諧音字。)
⑷《大吉大利》:畫面是雄赳赳、氣昂昂的大雄雞帶著“家人”——妻子和一群蹣跚學步的孩子,在結滿碩果的荔枝樹下……。雞:“吉”的諧音字;荔:“利” 的諧音字。雞與荔枝,合起來就是“吉利”的意思。

(5)《上山虎》:上山虎寓意做任何都是“上升、吉利、威猛”等;故,做官、做生意(特別是做股票)的都要“討個吉利”,因此,“上山虎”(如:本文介紹的《雪谷傳嘯聲》)就是中國百姓所喜愛的。


3    典故
⑴劉奎齡的《忠孝節(jié)義》
以典故入畫的代表性——《忠孝節(jié)義》中,劉奎齡仍舊采取自己最熟悉的動物題材來表現中華民族的四種傳統美德-犬在我們的傳統中—一向是“忠”的代表;而羊與“孝”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增廣賢文》中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句子,羊是吉祥的動物,吃奶時又都是跪著,因此被古人視為感恩、孝順的象征;牛吃苦耐勞,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很高,至今很多地方仍流傳著各種“義牛傳”的故事,因而用牛來作“義”的代名詞也很貼切;至于劉奎齡用馬來表現“節(jié)”則源于鴉片戰(zhàn)爭中的一個故事。1841年1月,英軍攻占了虎門海口的沙角炮臺,守將陳連升犧牲,他的戰(zhàn)馬被英軍擄至香港。這匹馬性情剛烈,英人喂之不食,騎之則摔,近之則踢,惟獨華人手捧食料喂它,它才肯吃,只要一提到陳連升的名字它就流淚不止。有人說要把它送回虎門,它便搖尾相隨,但它最終還是未能回去。后來它日夜在高崗上不吃不眠,望北而嘶,最終餓死在香港,被譽為“節(jié)馬”。當時很多人都作了“節(jié)馬詩”、“節(jié)馬圖”來紀念它。(劉奎齡(1885—1967),現代畫家。字耀辰,天津人。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他善畫動物、花鳥,尤以獅虎見長,此外也能作山水人物。《忠孝節(jié)義》四屏條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認為是人物畫。)

⑵《八駿圖》與陳英泉
以畫明志的代表性——《八駿圖》。1945年暮春,“甲午同庚會”中的著名畫家鄭午昌、汪亞塵、吳湖帆、楊清磬,戲劇家梅蘭芳、周信芳、洪警鈴,文學家范煙橋等八人按“周穆王有八駿”的故事,約請當時海上畫壇八位畫馬高手合作《八駿圖》,由“甲午同庚會”八位同仁在圖上簽署,以表心跡。參與創(chuàng)作此圖的畫家為:熊松泉、趙敬予、戈湘嵐、殷梓湘、謝之光、謝碧月、陳英泉、徐韶九。他們各繪一駿,以象征“甲午同庚會”中八位志士。此圖由書法家馬公愚題簽。題跋者尚有書畫家王福庵、張大干、馮超然、沈尹默、張谷年、潘勤孟及吳稚暉、李石曾等一大批名流。此圖是—幅“圖存八駿,志勵千秋”的藝術珍品。 

這件《八駿圖》,曾在1985年《西泠藝報》創(chuàng)刊號上刊載過,這件事遂在當代藝苑引為美談。然而,鄭午昌等八位名士俱已作占,畫馬高手熊松泉、趙敬予、戈湘嵐、殷梓湘、謝之光五位也已相繼去世,其中的謝碧月、徐韶九兩位現在的情況不明,倘若健在的話,當也均是耄耋老人了。所幸其中的陳英泉先生至今仍活躍在姑蘇藝苑。

  三、    筆墨特點         
我國素有“書畫同源”之說;不管書與畫,所用的工具是相同的。行筆、運筆等技巧相同,中國書法是“以線造字”,而中國畫歷來是“以線造型”(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盡管中國畫的革新以色彩為突破口,并出現了大量的以色彩為主的現代作品,但是線條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繪畫線條高超的表現技巧以及優(yōu)秀的文化內涵,已經被繼承下來并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研究中國畫線條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使我們對中國畫線條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畫線條的突出特點是富有表現性,它是至今多數國家繪畫藝術中的線條所難以企及的。
善于“牽著線條去散步”的德國現代主義大師克利說:“筆跡最關鍵的是表現而不是工整。請考慮—下中國人的做法!敝袊嬀條表現性技法的成熟雖然遠遠早于西方,但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不動的線到飛動的線。人類在原始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線條,主要是直線、橫線和圓線。由于使用這些線,人們就可以在畫面上畫出對象的結構,傳達出所要傳遞的信息。此后隨著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又感到直線、橫線和圓線比較呆板、僵硬和缺少動感和生命力,于是創(chuàng)造了一些波狀的、粗細不勻的、富有張力的線條。我們從周代青銅器《饕餮簋》、漢代畫像石《騎術》中可以看出,中國畫線條從公元前十世紀開始就有了巨大的發(fā)展:從平實的線逐漸變?yōu)楦挥猩Φ娘w動的線條。這種變化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
這要從線條的位置、運動方向、張力等方面來研究。首先,這兩件作品中出現了波狀線(亦稱蛇形線)。這種線條的位置與方向不像直線那樣固定,它好象是在擺動而且活動的方向不確定,這樣在視覺上就給人以動感。其次,這兩件作品中的線條不像以往直線那樣平直均勻,而是有粗有細,由此可知,作者在運筆時所用的力度和速度是不均勻的。這種力度與速度的不同,就表現出線條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運動,因而給人以動感;再次,我們從饕餮頭部的向相反方向夸張性運動的線條中,從馬的四條腿最大限度地向不同方向伸展的姿態(tài)中可以看出,作者企圖通過線條的巨大張力來表現饕餮、馬的奮進,使青銅器、石頭上的動物給人視覺上強烈的運動感。正是通過這種運動感,才使作品表現出極強的生命活力。從輪廓線到表現結構、空間、亮度的條。有些人常用“單線平涂”來概括中國畫的特點,這是不確切的。單線平涂是人類早期繪畫的共同特點。自漢末后,中國畫的特點就難以用單線平涂來說明了。輪廓線尉旨所畫物象的周邊線。它面對的是所畫物象與它所處空間的關系,因此它只是把某一物象從大的背景中分離出來,而無法顯現這一物象的內部結構和光分布。自從中國畫家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皴法、描法以及擦染之后,對物象內部結構與光分布的處理,就不是借助透視法、明暗法,而是以本民族獨特的表現形式描繪出來。從五代時董源的《瀟湘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畫線條的發(fā)展變化:
五代時董源的《瀟湘圖》(934~960)

2012-6-12 11:39 上傳

下載附件 (122.47 KB) 


此畫用輪廓線界定了山的空間位置和整體走勢后,對山體內的各個組成部分,均以長披麻皴線條加點來表現。眾多披麻皴線條與點的有序排列,一方面刻畫出山嶺在一定光線照耀下的皴紋,另一方面表現出山體內各個部分的有機組合,從而有效地描繪了山體的結構。這些表現結構的皴線、點與輪廓線融合后,山的雄姿秀態(tài)就盡眼底了。
此畫沒有用透視法照樣畫出物象的空間和距離,是由于畫家靈活運用了皴線和點。畫面的遠景部分,畫家用的是較短、較小、較淡的皴線與點;近景部分,則用較長、較濃的皴點;山體背陰的部分,用較濃的短線與點;各個山頭用重迭法畫出,畫家用這些方法表現出山體的縱深感。有人認為這種方法沒有透視法科學準確。當然,按透視法畫出的物象顯很逼真。但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指出:透視法的準確是建立在透視縮短與透視變形基礎上的,它僅僅是在二維空間表現三維幻覺,是對眼睛的“欺騙”。因此,我們不必用透視法來苛求用皴、點與重迭法來表現物象空間距離——“深度”的中國畫。
此畫沒有用明暗法也畫出了物象的光分布。這是因為畫家利用皴線有疏有密的排列與部分留自來描繪山體的明部與暗部。顯然,這幅畫似乎沒有固定光源和合乎比例的明暗層次(亮度梯度),但這樣的作品并不像有人說的只強調線條韻律不要光,而是采用垂直光分布、正面光(正面留白)來表現光亮,背面、側面用密集的短皴與點來表現。這種特殊的正面光與明暗分布法,源于道家哲學“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觀點。董源之后,畫家們又把皴與擦融為一體,進一步表現了物象的明暗層次,色彩的渲染對用皴擦表現光分布也起了輔助作用。這樣在表現光的過程中,各種線條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董源作品中的線條組合,不僅表現了物象的光分布,而且表現了空氣的濕度——南方群山的華滋濕潤、蒼茫蔥郁。這是在西洋畫中難以見到的。 
從”存形”的線條到抒情的線條。在唐代以前,中國畫以反映社會生活,描繪明君、忠臣、烈士、貞女等人物為主。在留下歷史人物真容方面,繪畫優(yōu)于其它著作,所以陸機說:“存形莫善于畫。”習附的繪畫線條功能主要在服務于“存形”,即真實描繪客觀對象。

自從宋(960—1279年)、元(1271年—1368年)以后,中國畫由以人物為主,逐步轉為以山水、花鳥為主,由反映社會生活、描繪歷史與現實人物為主,轉向以描繪自然景物來折射社會生活,抒發(fā)畫家感情為主。為了服從這一目的,畫家們對線條作了大膽的革新,創(chuàng)造了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抒情線條。這種抒情線條與寫實性線條的主要差別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抒情線條特別重視線條的自身張力。所謂張力,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相反相成的力。線條張力可分組合張力與自身張力兩種。顧愷之僅用橫線條與傾斜卷曲的線條組合,就刻畫出了人物的形貌與動態(tài)。然而他用的這種線條均勻細長,自身并無明顯張力。

梁楷的《六祖斫竹圖》、

云林的《紫芝山房圖》、

華巖的《金谷園圖》等,就與顧愷之的線條不同了,其線條借鑒了書法線條的特點,自身具有明顯的張力。畫家在畫線條時,不僅像書法家那“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而且要使線條有虛有實、有曲有直、有濃有淡、有輕有重、有粗有細、有斷有續(xù)、有行有留等等。把以前平直、均勻、細韌的線條變得曲折頓挫、千姿百態(tài),極富情致。畫家復雜多變的情感,借助這種多姿多變的線條得到了充分的宣泄。這正是中國畫線條發(fā)展到高級階段所呈現的奧秘與難以企及之處,它是幾十個畫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成果。
第二、抒情線條并不是自然狀態(tài)的線條,而是有筆法的線條。中國畫筆法主要是指用筆方法。它是中國畫的另一個重要奧秘。中國畫筆法,除了大家熟知的不同于西洋畫的執(zhí)筆法之外,最值得重視的是運筆法,而且不同類型的線條有不同的運筆法。運筆法也就是筆鋒接觸紙面時怎樣運行的方法,它有多種形式,大體上可分為空間運動形式與時間運動形式。不同的輪廓線,不同的皴法、描法,其線條的空間與時間運動形式是不相同的?臻g運動形式有幾十種,主要是提按、旋轉(絞轉)、平動、擺動、從容流行等。時間運動形式也有多種,主要是疾遲(包括快速、中速、慢速)、行留、節(jié)奏、澀行與跳動等。中國畫家自從掌握了這種筆法后,不僅能“牽著線條去散步”,而且能憑借它翱翔于藝術的王國,刻畫各種物象,抒發(fā)復雜情感,表現不同個性。這種筆法正被現代畫家繼承、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現代中國畫中的線條。中國畫線條經過宋、元、明、清眾多畫家的創(chuàng)造,達到新的高度。然而藝無止境,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中國畫線條仍在發(fā)展。最近幾十年,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不少現代中國畫家在繼承前人技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新線條。
例如,李可染創(chuàng)造了深邃含蓄的“金錯刀式”的線條;朱屺瞻創(chuàng)造廠老辣雄健的“鐵干銀鉤式”的線條;劉文西創(chuàng)造了長于描繪北方人物古樸剛勁的線條;黃永玉創(chuàng)造了曲折多姿的“不連貫”線條;吳冠中創(chuàng)造了極富韻律美的與點分離的長線條;黃胄創(chuàng)造了具有力度美的近似面的寬線條;周韶華創(chuàng)造了線與面、線與色混融一體的具有面的效果的線條;富中奇創(chuàng)造了具有裝飾美的表現鄉(xiāng)土情結的線條;邱笑秋、宋雨桂等創(chuàng)造了以色彩筆觸與水墨線條相融合的新線條等等。這些線條的創(chuàng)造,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與抒情功能。關注繪畫藝術本體中點、線、面、筆墨等抽象的藝術形式;關注繪畫空間上的模糊性所引發(fā)的觀眾的想象與再創(chuàng)造。因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具有象征、寫意、表現的基本特征。以想象真實代替視覺真實是它有別于西方古典寫實性藝術的特征,也是中國畫詩意化的體現方式。在觀察與表現手法上,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躁語)。并不是完全照抄模仿自然的客觀物象,而是加入了創(chuàng)造者很強的主觀色彩,即在造化自然的基礎上,有所思想,有所寄意。  當前,中國畫家正在越來越多地使用墨彩與色彩,全色彩“沒骨畫”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線條并沒有被削弱,更不會消失,而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形成新的形態(tài)、獲得新的生命力,顯現出更有時代特點的東方繪畫韻味。

四、    中國畫色彩的魅力
我國古代繪畫從來就重視色彩的運用,歷代畫論對色彩的研究達到很高的水平,古代畫家很早就總結了季節(jié)、氣候不同所引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并談到冷熱色彩的運用。
[唐]王維在《山水論》中論道:“有雨不分天地,不辨東西,……雨霽則云收天碧,薄霧菲微,山添翠潤,日近斜暉。早景則千山欲睡,霧靄微微,朦朧殘月,氣色昏迷。晚景則山銜紅日,帆卷江渚,……春景則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青。夏景則古木蔽天,綠水無波!锞皠t天如水色,簇簇幽林,……冬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說明這時我國山水畫家對氣候、朝夕、季節(jié)色彩的變化有了更細致深入的分析,并運用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去。

[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碧,秋凈,冬黯!惫跏侵袊糯螽嫾遥质墙艹龅睦L畫理論家,他概括地總結了水色和天色的季節(jié)變化。 [清]唐岱在《繪事發(fā)微》中說道:“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一,非著色以像其貌。所謂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淡,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四時之氣也! [清]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也生動而具體地介紹四季風景的色彩畫法:“春景欲其明媚,凡草坡樹梢,須極鮮研,而他處尤黯淡欲以顯之。故作春景,不可多施嫩綠之色。-……夏景欲其蔥翠,山頂石顛,須綠面加青,青面加草綠!锞坝涿鲀簦枇炙ゲ,白霧蒼葭,……冬景欲其黯淡,一切景物,惟松柏竹及老樹者,可用老綠,余惟淡赭和黑而已。”形象地描述四季色彩的特點,說明中國畫也必須用色彩表現季節(jié)和氣候的變化。  

沈宗騫還談到人體的色彩畫法:“人之顏色,由少及老隨時而易,嬰孩之時,肌嫩理細,色彩晶瑩,當略現粉光,少施墨暈,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際,氣足血旺,骨骼隆起,當墨主內拓,色由外提,要有光華發(fā)越之象。若中年以后,氣就衰而欲斂。色雖潤而帶蒼,棱角折痕,俱屬全顯,當以墨植骨,色以融神,要使肥澤者渾厚而不磨棱,瘦削者清峻而不曉刻。若在老年,則皮縐血衰,折痕深嵌,氣日衰而漸近蒼茫,色縱腴而少憔悴,甚或垢若凍梨,或縐如枯木,當全向墨求,以合其形。屢用色漬,以呈其色。要極其斑剝而不類于塵滓,極其巉巖而自得其融和。凡此尚特言其大概耳。至于靈變之處,非可概視,如人皆以凸處色宜淡,而不知頭面之上其突出處動沖風日,則其色必深。其洼處風日少到,則其色必淺!秩私砸詪D人及少年之色宜嫩白嫩紅,而不知少年及婦人亦有極蒼色者。中年往及老年之人亦有極嫩色者,然少而色蒼,究是少年之神色,而不與老年類,老而色嫩,究是老年之氣色,而不與少年同。“對人體膚色因性別、年齡、健康情況而有不同的特點說得細致深入。尤其能辯證地分析遍規(guī)律和特殊現象的聯系,真是一篇精辟的色彩學的論述,值得我們去欣賞與學習。

所謂生動就是十分的節(jié)奏,物象變化運動的節(jié)奏,現代社會已進入數碼時代,韻律是高速運動的,畫家的思想無法逃避現實,要把對當今的思想感情融進畫中借助繪畫浯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寫意即寫今時代之意,寫現實生活之感;之所以稱;為色彩寫意,也正是當今絢麗斑斕的多彩世界需要感官刺激,繪畫已走入國際化,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跟上時代潮流。正如石濤說的“筆墨當隨時代”色彩的層次具有精致的特征,能在心靈甲喚起;‘辭不能表達的微妙感情,然而表像的第一層刺激并不會因人們只追求本質而消亡。

色對人的感官刺激仍時時存在,喚醒人們不要完個忽視它,并與此產生了墨對色彩世界的表現足與不足的論:光色事實的空間中的確有無法為水墨所完全復合進的自然客體;“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紫是多幺細膩觀察的心得!俺o白帝彩云間”的彩云,“千里鶯啼綠映紅”的富麗,“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明媚,“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豪壯、其強烈的色彩視覺刺激也不能不逆反而浮現出光彩照人的影像,流露于藝術家的心底、筆間;那些超凡脫俗的文人,也要思考以色彩補水墨之不足了,尤其是花鳥畫中“黃家富賢”(牡丹)、“徐熙野逸”(蘭竹)各領風騷:這從文人心理上或許講是補水豢之不足,但事實上:是平分秋色,色彩本身即具有時空的自然歸賦與心知的隨意流露,花開花落幾乎年年如血;朝朝暮暮天天重演,高原草地則天壯地雄,錦繡江南則山清水秀,時空的自然歸什重迭也白成類相,花色、云露、黃土、青草、綠水等等無不如此,這是更為豐富多彩的繪畫藝術天地。所以,巧意色彩足順應時代的發(fā)而產牛的,藝術家的任務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時代語言去表達那份真摯的情感。

五、    中國畫的用光
一位大畫家曾說過,一位美術家的重要性,是由他引入美術語言中創(chuàng)新符號數量的多寡決定的。中國古典繪畫中的光,大都是表現明暗分布的,F代中國畫中的光,不僅表現明暗分布,而且成為刻畫形象、突出主題、表現畫家情感的新藝術語言。現代中國畫家的這種創(chuàng)造,對中國畫的革新與發(fā)展功不可沒。對此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王履《華山圖》   

明初畫家元履以自然為師,所作《華山圖》冊頁四十幅,皆由寫生觀察得來,光感甚強,故山石明亮堅實,氣勢雄偉;而冷謙的《白岳圖》純用下:筆焦墨擦出的山石。明暗分明,光感顯著,尢其畫幅中部樹林的頂稍留出光亮部位,與山石白云亮部協調統一,深得自然光影之妙  浙派畫家繼承南宋水墨蒼勁的畫法,全以大斧劈及拖泥帶水皴勾斫,多近塊的造型,放山頭每出現明顯的光感。試看張平山的《山雨欲來圖》上部的山峰

竟有類似逆光的感覺,更屬奇特。吳派畫家唐寅十分注重畫的明度,如《深山伴侶》中的山石,明部過渡自然、暗部對比強烈、調子準確,顯得整幅畫面明媚動人,非對光的明度有深入觀察不能表現至此。清代力倡革新的石濤,所作山水極有創(chuàng)意,并且“搜盡奇峰打草稿”,努力表現對自然景物的真切感受、其畫山石每留出空白面,而在山頂和山腳用濃墨襯托,顯得光潔明凈,水墨淋漓,畫面中山水更得光影微妙之趣。他的《搜盡奇峰圖卷》 

和《雙清閣圖卷》中,對樹林的光影表現更是奇妙之至、在中國畫“用光”史上值得大筆一書的是金陵八家之首的龔賢—其作品墨韻深厚、層次豐富,在烏黑亮澤中迫出強烈的—)亡感。
對林木及點景物的渲染也常顯出光的神秘,對后人頗多啟迪;需要指出的是,晚清隨西方教會進來的所謂傳教土畫家,如郎世寧、艾啟蒙等,他們基本上是用中國畫的工具和題材形式畫西洋畫,畫面全按西洋透視明暗關系刻刨,所作無論花鳥動物或人物風景,都是典型的“素描加勾線”式的畫法,因其缺少筆墨氣韻和情趣,缺乏中國畫的傳統氣質,故亦與本文試圖建立之“用光”系統無涉。綜上所述,傳統中國繪畫中,歷代都不乏對光有所觀察和表現的畫家或作品,盡管這些表現大都是無意識的,而臣程度上與我們現代人對光的觀察和理解差別甚大,但也可證明“光”作為繪畫上二不可或缺的一種因素,在我國千百年來的繪畫實踐中確已普遍地存在著,并對我國繪畫的發(fā)展進步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中國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特別是自宋元以來,文入畫家一直“以水墨為上”,把光色放在次要位置,而且光與色又處于分離狀態(tài),所以有人誤認為:“中國畫卻是線的韻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逼鋵,畫面上如果沒有光,便一片漆黑,那叫什幺畫呢?所以宋代的韓拙說:“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清代沈宗騫進一步指出:“畫之色,非丹鉛青絳之謂,乃在濃淡明晦之間。”“陰陽”、“明晦”中的“陽”、“明”指的就是光,只是中國畫家對光色的認識是哲學的、經驗的罷了。因此,中國畫家沒有原生影、派生影、全明暗、全色彩等概念,而是把畫面上的光分成正面光、固定光、平面光等。現代中國畫家受到現代哲學、現代科學與現代人審美要求的影響,其畫面上對于光的處理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保留部分中國人審美習慣的同時,又大膽突破正面光、固定光、平面光的束縛,創(chuàng)造了新的光色語言。用強光、頂光、開光取代正面光。所謂正面光,就是光線從正面平射到物象上。正面是陽,是受光面;背面是陰,是背光面。正面光的表現源于道家思想。

《老子·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柏撽幈ш枴(即背面陰正面陽)是中國畫光分布的一般法則,F代中國畫家受現代光學、色彩學的影響,認識到以陽光為主的光源是多向的,光可以從正面來,也可以從上面、側面、背面來,物象的受光面與畫家對受光面的處理,也是多種多樣的。在現代中國畫中,有很多人使用強光。強烈的光線集中在畫面的中部而不一定是正面。它的作用不僅在強調畫面光的分布,也在強調某種意義,因而成為一種新的造型語言。以全景式構圖,多空間的重迭組合去表現自然的“無限”。畫面上的近景、遠景均為弱光與暗部。畫中的云水由強光表示。畫面比較抽象,有巨然《秋山問道圖》的意蘊,體現出入居于云水之間對人生、宇宙作形而上的思考與超越。這是美學上的思考與哲學上的思考的互融。此強光雖仍然是哲學的、經驗的,但已完全不是道家的“道”,而是融合了相對論、現代哲學與科學的“道”。 
用跳動光、飄浮光取代固定光。古典畫家按“負陰抱陽”的觀念處理光,不考慮不同光源的光色和不同環(huán)境的光色對所畫物象的影響,也不重視空氣和畫家視點與物象的距離對物象的影響,在表現正面光的同時,采用固定的垂直光分布。固定光使物象明暗分明、浮雕感強,但光的多樣性、動態(tài)性與主觀性卻被隱沒了。
現代中國畫家受到現代審美動力學和歐洲印象派繪畫的影響,開始打破固定光的束縛。程十發(fā)的《喂羊》、

楊延文的《村妞》等作品中的光,

都是不規(guī)則的、跳躍的。《改革之年》的畫面上部有幾道閃電般的光,從頂部早斜線射向中部。這種跳動的光,使整個畫面受到震動,暗示改革勢頭銳不可擋,似乎講述著改革之年人們奮發(fā)向上的沖勁。這種光不是依附于物象之上的,在獨立發(fā)揮自身的功能。《村妞》使我們聯想到蒙德里安的某些作品,


  但又與它不同。此畫是用水墨染成的大都市朦朧夜景。朦朧的夜色中,各種燈光的閃爍、跳動,表現出大都市的喧器、繁榮和徹夜的騷動。畫面上的白光、紅光、黃光、藍光以及長光、短光跳躍著,互相映照,把大都市夜生活渲染得淋漓盡致。這種對光的處理,既有民族“基因”,又有現代性,因此它必然能與世界美術接軌。畫家們突破了傳統固定光的觀念,可能得益于現代科學的影響。固定光的基本功能在描繪物象的明暗分布上,主要是客觀的,F代中國畫中許多飄浮之光,則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張民生的《山光》中沒有固定的光。強光分散在幾個部位互不聯系,沒有統一的光源與光亮梯度,強光籠罩在某些物象之上。它主要不是說明物象之上真實的光分布,而是體現畫家的主觀意圖——強調新時期山民新的生活。張海東的《紅花圖》,光分布更顯得極不規(guī)則,隨意飄浮。強光既不遵守透視規(guī)則也不囿于光分布的固定要求,有的落在人物的上身,有的落在人物的胳膊或腳上,有的落在飛鳥的頭部或背景上。白色的強光與偏冷的紅花形成對比,突出表現紅花園中奏笛的三女于優(yōu)雅的神態(tài)。飄忽的強光使清晰的畫面變得有些朦隴,呈現一種含蓄的詩意美。張廣俊的《竹鄉(xiāng)初雪》畫面: 

一輪皓月照亮一片被茂密竹林遮住,又時隱時現的在小山村上;這里船兒歇了,村莊“睡了”,雪兒在靜靜地下……;一切是多么的恬靜。畫家用“頂光”處理:被撒上朦朧月光的山村、小河與大地,竹林時隱時現,畫中散落著白雪。這是自然美與心靈美的和諧融合。這種美的現代感很強,又在似與不似之間表現對象,抒發(fā)了畫家的情思,表現出東方藝術的韻昧。
三、     用點光、變調光取代平面光。我國除了一部分花鳥畫外,大部分山水畫、工筆人物畫的色彩都是平面的。平面色彩之上的光缺少層次、冷暖、明暗變化,因此是平面光,F代中國畫家從我國舞臺美術、民間美術和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中吸取有益的因素,采用點光、色彩變調所呈現的有層次、有變化的光,來突破傳統的平面光,并使這種光成為畫面靈動活潑的語言。點光,就是把強光分解成許許多多的“點”,使之散落在畫面的各個部分、各個角落,使畫面的動力性增強,并呈現豐富多彩的光分布。姚衛(wèi)國的《希望的早晨》,整個畫面是偏冷灰調子。在一片暗灰色建筑物中,到處可見白色的亮點,把一所希望小學照亮。大大小小的亮點,似乎匯成了優(yōu)美的旋律,奏響希望小學新一天的晨曲。閃爍的眾多亮點,使畫面富有動感,表現出早晨生機勃勃的景象。作者用被大大小小亮點包圍的、飽和度不相同的偏灰紫小色塊來構成畫面,打破了傳統重彩畫的平面光畫法,使畫面顯現出強烈的節(jié)奏感。這種節(jié)奏感的高潮在畫面的遠景——小學生舉行升國旗儀式部分,紅旗與眾多白色亮點互相呼應,讓人看到畫面上不同形狀光點的組合,都是為主題服務的。另外,我們在晁海的《晨曦》、孫玉香的《悠悠歲月》、牛錫珠的《護林人家》等作品中,都看到了作者使用點光來取代平面光,取得了良好的表現效果。     突破平面光的另一個有效方法是采用色彩轉調光。色彩轉調通常是由某種色相所呈現的冷暖、明暗變化體現的。朱建平的《世紀森林之春》中的群山是微微發(fā)紅的綠色,森林是藍綠色。作者用同一色調描繪同一類型的物象(群山與森林)而使不同樹木與山巒區(qū)別開來,依靠的是色調的冷暖、明暗變化。作者不用線條勾勒,完全突破平面光,使畫面的光在同一色調的冷暖、明暗對比中顯現出來,使畫面既保留了裝飾性也顯得很美,洋溢著詩情。  

 六、      中國畫的“品位” 
繪畫是有層次和品位的。中國古代畫論把畫品分為許多層次,一般而言,妙品比能品為高,而神品又比妙品為高,高水平的畫家當然應該追求最高層次一一神品。而神品又必須以能品和妙品為基礎,連能品都達不到,怎么能成為妙品呢?同理,連妙品都達不到,又怎么能成為神品呢?可見。神品離不開能品和妙品,能品和妙品是神品的必要準備和必要條件,而神品是能品和妙品的最高歸宿:
凡是藝術作品,都由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個層次是藝術語言。它是藝術作品的形式層面,主要包括藝術語言和形式結構。也就是各門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手段。在繪畫中主要指線條、筆墨、色彩、構圖。(如圖所示:《張仃·蒼山牧歌》)

這些藝術語言,不但是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和手段,而且本身就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藝術語言的運用高低,對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起著直接的作用,藝術家正是通過藝術語言,塑造出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并表達出藝術家對生活和自然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如圖所示:《啟功·仿古山水》)

由于藝術語言在藝術作品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各門藝術都十分重視對藝術語言的研完和運用,也都十分重視藝術語言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藝術作品的第二個層次是藝術形象,它是藝術作品的內容美。美術作品主要塑造視覺形象、它直接付諸欣賞者的視覺感官、因而特別富有直觀性、生動性、具體性。(如圖所示:《宋文治·寫意山水》)

在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和關鍵。在繪畫中。不能為筆墨而筆墨,也不能為藝術語言而藝術語言,藝術語言最終是為了塑造藝術形象,而藝術意蘊也是蘊藏在藝術形象之中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有藝術形象就沒有藝術作品。藝術形象越鮮明、越典型,藝術作品就越有生命力;藝術家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塑造典型、鮮明、生動、優(yōu)美的藝術形象。藝術形象不僅具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而且要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它把無比豐富的生活用典型化的手法概括到形象之中。(如圖所示:《吳作人·金魚圖》)

藝術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藝術形象中,必須融進藝術家的喜怒愛憎,滲透進藝術家對生活的思考和評價。藝術形象還具有審美意丈,它凝聚著藝術家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閃耀著藝術創(chuàng)造的光輝,能給欣賞者以美的享受。作為美術家不但要追求以藝術語言為主的形式美,還要進一步追求以藝術形象為主的內容美,從藝術層次來講,內容美比形式美更高更難。當然,內容美又脫離不開形式美,世上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一定的內容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形式美是內容美的必要條件和必要準備,而內容美又是形式美的目的和歸宿。(如圖所示:《陸儼少·寫意山水》)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