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語法第9類:處置式。
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xué)》中,第9類的講解最為簡單。關(guān)于處置式的特點(diǎn),王力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介紹:
凡用助動詞將目的位提到敘述詞的前面,以表示一種處置者,叫做處置式。
后來,王力又闡釋為:
用一個介詞性的動詞“把”字,把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面。表示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一種處置。
例如:
我燒了那一封信。為普通敘述句。
我把那一封信燒了。為處置式敘述句。
兩者都是敘述一件事,但是后者的行為中,有支配或者處置的含義,所以為處置式。
王力先生還介紹這種句式出現(xiàn)更晚,在中唐前的詩句中都沒有見過,只是在晚唐才開始出現(xiàn)。
未把彩毫還郭璞,這句詩反用江郎才盡的典故:
“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后為詩,不復(fù)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南朝·梁·鐘嶸《詩品·齊光祿江淹》)
郭璞是兩晉時期的游仙詩代表詩人,風(fēng)水學(xué)的祖師爺。傳說江淹做夢,被郭璞收回了贈予他的彩筆,于是江淹再也寫不出好作品了。
李群玉反用此典故,表示許侍御沒有把彩筆還給郭璞,說明他文采依舊。
未【把】彩毫還郭璞,說有支配和處置的主動性。你郭璞找我要彩筆,我可不是江淹,我不還。所以這是處置式的敘述。
出自唐詩人李群玉的《寄長沙許侍御》
三年文會許追隨,和遍南朝雜體詩。
未把彩毫還郭璞,乞留殘錦與丘遲。
竹齋琴酒歡成夢,水寺煙霞賞對誰。
今日秋風(fēng)滿湘浦,只應(yīng)搔首詠瓊枝。
需要注意的是,在《漢語詩律學(xué)》中,王力先生僅僅舉了“把“”的例子。但是很多詩句中,“將”這個字其實(shí)也是“把”的意思。
例如:若將明月為儔侶,應(yīng)把清風(fēng)遺子孫。
如果把明月為儔侶,就應(yīng)該把清風(fēng)留給子孫。上聯(lián)用“將”,下聯(lián)用“把”,將、把,同一個意思,都是“介詞性的動詞”。協(xié)助主要動詞:為、遺 。
出自晚唐方干的七言排律《李侍御上虞別業(yè)》:
滿目亭臺嘉木繁,燕蟬吟語不為喧。
晝潮勢急吞諸島,暑雨聲回露半村。
真為援毫方掩卷,常因按曲便開尊。
若將明月為儔侶,應(yīng)把清風(fēng)遺子孫。
繡羽驚弓離果上,紅鱗見餌出蒲根。
尋君未要先敲竹,且棹漁舟入大門。
王力先生說,處置式的用法在中唐前很少見,晚唐才多一點(diǎn)。
但是用“將”這個字的處置式詩句,其實(shí)在中唐前還是有不少的,相對來說,用“把”的處置式詩句要少一些。
1、將
例如將,有將要、將軍的意思在古詩中當(dāng)然比比皆是。 作為“把”的同義詞作助動詞,雖然不太多,但是在中唐以前,也并不少見。
初唐王勃的絕句《夜興》中,寫道:
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還【將】中散興,來偶步兵琴。
這里的“將”,也是把的意思。后兩句是十字句,將,是輔助主要動詞(來偶)的助動詞。賓語在這兩個詞的中間:中散興(三國時期嵇康,曾任魏國中散大夫)。
唐太宗李世民的《賦得臨池柳》寫道:
岸曲絲陰聚,波移帶影疏。
還【將】眉里翠,來就鏡中舒。
后兩句也是十字句,將,也是助動詞,協(xié)助主要動詞:來就,賓語在這兩個詞的中間:眉里翠。
2、把
又如把,也是多重含義,“握、拿”的含義最常見,例如“幾時杯重把、把菊坐蜂臺”等等。
把,作為處置式詩句的助動詞使用,在中唐前的確很少見。
比較早的,例如中唐詩人顧況《贈僧二首》寫道 :
出頭皆是新年少,何處能容老病翁。
更【把】浮榮喻生滅,世間無事不虛空。
關(guān)于處置式詩句的特點(diǎn),王力先生說中唐前似乎沒有。因?yàn)橹徽f了“把”這個字的處置式詩句。
但是“將”這個字的處置式詩句,其實(shí)在中唐前還挺多的。
可能是“把”這個字,在中唐以后才具有這種“介詞性動詞”的作用。從中可以也看出語言的變化。
@老街味道
體詩語法08:使成式的特點(diǎn),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