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徐志摩寫了半輩子情詩,卻只給替他生兩個兒子的張幼儀寫了這一首
當世人驚艷于徐志摩的才華,折服于林徽因的才情時,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那個長得不算驚艷的張幼儀。有人說張幼儀的一生是悲情的,她為徐志摩生了兩個兒子,卻無法取代林徽因在丈夫心中的位置。然而事實上,張幼儀并不是一個需要被同情的人。

15歲時張幼儀接受家里人的安排嫁給了比自己年長3歲的徐志摩,然后這個男人卻打破了一個少女對愛情的所有幻想。生下長子后,徐志摩留洋去了,后來徐家人看不下去了,徐志摩才同意讓張幼儀前去照顧他。幾個月后張幼儀懷上次子彼得,此時徐志摩提出了離婚,因為他心中有林徽因。張幼儀同意了!與其說她放了徐志摩,不如說她解脫了自己。
此后的張幼儀不再是一個懦弱女性的形象,她是一個剛強的母親。她邊撫養(yǎng)著兒子(次子早夭),邊攻讀學位,后來在大學里教過德語,出任過銀行副總裁,53歲時嫁給了一個醫(yī)生,88歲病逝,她是與徐志摩相關(guān)的幾位女子中活得最長的一位。

當往事已成風后,張幼儀曾回憶從前的種種,把自己比作了一把秋天的扇子,對徐志摩來說她是可有可無的。而對她來說,最大的傷害或許是一首名為《笑解煩惱結(jié)》的詩。徐志摩寫了半輩子情詩,卻只為張幼儀寫了這么一首,還是為了慶祝和她成功離婚。
這首詩寫于1922年,這一年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此時他們的次子彼得出生不久。徐志摩為了慶祝離婚,發(fā)表了一份《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并附上了這首《笑解煩惱結(jié)》,在詩題下寫寫著“送幼儀”3個字。讓我們來看一看這首詩:

徐志摩寫詩一向張揚,這首詩也不例外。通讀全詩,其實翻譯過來說的無非就是:“我解脫了,希望你也早點看開!”全詩可分為4個部分,感情層層遞進,期間詩人用了多個感嘆號和問號,可見其寫這首詩時的感情充沛的。

詩的第一部分,是為逝去的婚姻作一個定義,在詩人眼中他們的婚姻不過是為顧全“忠孝節(jié)義”的產(chǎn)物。句中“煩惱結(jié)”、“難透”、“淚痕”、“粉屑”等字眼,無一不訴說著自己在這段婚姻中受的苦。而“謝你維系”4個字算是對張幼儀的感謝吧,可是這樣的話說出來,真的不傷人嗎?詩的第二部分由“東方曉”開始,“糊涂賬”是詩人對這場婚姻的總結(jié),而“清結(jié)”則是他此時在考慮的問題。

詩的第三部分從“莫焦急”開始,詩人希望與對方一起解決好善后的是,也一起解開那煩惱結(jié)。對此詩人是樂觀的,他認為再難解的結(jié)也會找得到頭,只要雙方都愿意嘗試。只是徐先生在忙著解結(jié)時,張幼儀或許正在為撫養(yǎng)剛出生不久的次子傷神。最后是解脫后的歡快,詩人終于還是沒有掩飾住自己的開心,“放開容顏喜笑”的他內(nèi)心早就沒了煩惱,他自由了。

如果單從一首現(xiàn)代詩的角度來看,寫得確實是不錯的。全詩不論是字句還是用語,都相當精準;詩中的幾個比喻,也令人印象深刻。而詩人飽滿的感情,也為此詩添色不少。因為這首詩,徐志摩沒少被批評。有人說愛情是沒有對與錯的,至少不愛了徐先生能坦率告訴對方,讓對方去抉擇。時過境遷,那場愛情漩渦里的人都已然不在,不需要再去論什么對與錯,也不需要再去指責誰。

只是這位張幼儀女士確實是一位值得佩服的女子,愛他時就付出一切,卻從不需要對方的施舍,該離就離,離完后努力尋找自己的幸福,這是一位堅強的女性。
在張幼儀準備與二任丈夫蘇紀結(jié)婚前,她寫信問35歲的兒子自己能否再嫁。兒子的回信是:“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好在兒子是理解她的,或許這就夠了!返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