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盡,始入冬,有關立冬的詩詞,愿你眉目舒展,初冬不寒!



人間忽晚,山河已冬。還沒好好感受濃秋的韻味,轉身就與冬重逢了。目送走楓葉霜紅,層林盡染;揮別了色彩斑斕,秋水長天。立冬,宛如一位寧靜的使者,悄然降臨人間。立冬,作為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標志著冬季的開始。水冰地凍,萬物收藏,一歲終而一歲始。立冬,是冬天的序章,也是一個新的開始。讓我們懷揣著希望與勇氣,迎接冬天的挑戰(zhàn),在寒冷中綻放生命的光彩。
秋已盡,始入冬,有關立冬的詩詞,愿你眉目舒展,初冬不寒!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釋文珦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 詩人開篇便展現(xiàn)出一種灑脫自在的行吟狀態(tài),不畏懼路途遙遠,盡情欣賞沿途風景,為整首詩奠定了悠然自得的基調。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描繪了天空與水面清澈相映的景象,同時點明了立冬時節(jié),秋冬之氣開始交替。此句營造出一種空靈、澄澈的氛圍,讓人感受到季節(jié)轉換之際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
“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彩虹在海邊漸漸消失,大雁棲息在池塘邊的山坳處。這兩句進一步豐富了野外的畫面,飲虹與宿雁的景象增添了幾分詩意和動感,同時也暗示了時光的流轉和自然的變化。
“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詩人在結尾處表達了自己歸途中的期待,要趁著月色歸去,并且想象著可以在夜晚敲響松門。這里營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氛圍,讓人仿佛能感受到詩人在月色下漫步歸家的寧靜與愜意。

立冬后作
宋-唐庚

啖蔗入佳境,冬來幽興長。
瘴鄉(xiāng)得好語,昨夜有飛霜。
籬下重陽在,醅中小至香。
西鄰蕉向熟,時致一梳黃。
“啖蔗入佳境,冬來幽興長! 開篇以 “啖蔗入佳境” 起興,將品嘗甘蔗的美妙體驗與冬季來臨后的幽長興致相聯(lián)系,營造出一種悠然自得的氛圍。甘蔗的甘甜仿佛為冬季帶來了一抹別樣的滋味,也暗示著詩人在冬日里能夠尋得生活中的小確幸。
“瘴鄉(xiāng)得好語,昨夜有飛霜。” 詩人身處瘴鄉(xiāng)之地,卻得到了好的話語,而昨夜的飛霜則增添了冬日的清冷之感。這里的 “瘴鄉(xiāng)” 或許暗示著環(huán)境的艱苦,但 “好語” 又給人帶來一絲溫暖和希望。飛霜的出現(xiàn),既點明了季節(jié)的變化,又為詩歌增添了一份靜謐的氛圍。
“籬下重陽在,醅中小至香。” 籬笆下仿佛還留存著重陽節(jié)的氣息,而新釀的酒中散發(fā)著 “小至”(冬至前一日)的香氣。此句將重陽與冬至的元素巧妙融合,體現(xiàn)出時間的流轉和季節(jié)的交替。同時,也讓人感受到詩人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關注和對生活的細膩感受。
“西鄰蕉向熟,時致一梳黃。” 西邊鄰居的芭蕉漸漸成熟,不時呈現(xiàn)出一片黃色。這句描寫了鄰家芭蕉的成熟景象,為冬日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黃色的芭蕉與冬日的清冷形成對比,使詩歌的畫面更加豐富生動。

十月朔日作是月十一日立冬 其二
宋-林希逸

身外無馀念,殘年守舊書。
窗先寒日補,園趁小春鋤。
邊耗多疑信,郵傳久缺疏。
往來南北客,時得問何如。
“身外無馀念,殘年守舊書! 開篇營造出一種寧靜淡泊的氛圍。詩人表示自己身外再無其他雜念,在殘年里守著舊書度日。這里傳達出一種遠離塵世喧囂、專注于內心世界的境界,舊書成為詩人在時光流轉中的精神寄托。
“窗先寒日補,園趁小春鋤! 窗戶在寒冷的日子來臨前進行修補,園子趁著小陽春時節(jié)進行鋤地勞作。這兩句描寫了詩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活動,寒日補窗體現(xiàn)出對生活的細心照料,而趁小春鋤園則展現(xiàn)出對自然節(jié)律的順應和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邊耗多疑信,郵傳久缺疏! 邊疆的消息讓人充滿疑慮,難以確定真假,郵傳也長久地缺乏書信往來。此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局勢和詩人對外部世界的關注與擔憂。邊耗的不確定和郵傳的缺失,增添了一種不安定的氛圍。
“往來南北客,時得問何如! 往來的南北旅客,不時地詢問他們情況如何。在信息不暢的情況下,詩人通過與往來旅客的交流來了解外面的世界,表現(xiàn)出對世事的關切和對不同生活經歷的好奇。

今年立冬后菊方盛開小飲
宋-陸游

胡床移就菊花畦,飲具酸寒手自攜。
野實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復如齏。
傳芳那解烹羊腳,破戒猶慚擘蟹臍。
一醉又驅黃犢出,冬晴正要飽耕犁。
“胡床移就菊花畦,飲具酸寒手自攜! 詩人將胡床移到菊花畦邊,親自攜帶簡陋的飲具,營造出一種隨性自在、親近自然的氛圍。菊花盛開的景象與簡陋的飲具形成對比,凸顯出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欣賞和對物質享受的淡泊。
“野實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復如齏。” 描繪了野外的果實顏色鮮艷如丹漆,村中的酒如蜜般甜美又帶著些許粗糙。這里通過對野果和村醪的描寫,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生活的質樸與美好,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這種簡單生活的滿足和享受。
“傳芳那解烹羊腳,破戒猶慚擘蟹臍! 詩人提到自己不懂那些傳芳的美食如烹羊腳,破戒吃蟹臍仍感到慚愧。此句既表現(xiàn)了詩人的謙遜和對奢華美食的不追求,又通過 “破戒” 一詞增添了幾分詼諧和自在。
“一醉又驅黃犢出,冬晴正要飽耕犁。” 詩人在微醉之后又驅趕著黃犢出門,因為冬天晴朗的天氣正是耕種的好時機。結尾處展現(xiàn)了詩人對農耕生活的熱愛和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同時也使整首詩在自然、質樸的氛圍中結束。

次韻古愚立冬日觀菊
宋-沈說

閑繞籬頭看菊花,深黃淺紫自窠窠。
清於檐卜香尤耐,韻比猗蘭色更多。
九節(jié)番疑今日是,一樽未覺晚秋過。
從教白發(fā)須簪遍,且任當筵作笑歌。
“閑繞籬頭看菊花,深黃淺紫自窠窠。” 開篇描繪出一幅悠然閑適的畫面,詩人在立冬之日悠閑地繞著籬笆觀賞菊花,菊花有深黃淺紫等各種顏色,自然地生長在花叢中。營造出一種寧靜、美好的氛圍,讓人感受到詩人在冬日里對菊花的喜愛和欣賞。
“清於檐卜香尤耐,韻比猗蘭色更多! 這里將菊花的香氣與檐卜花相比,說菊花的清香更加持久;又將菊花的韻味與猗蘭相比,認為菊花的色彩更加豐富。通過與其他花卉的對比,突出了菊花的獨特之處,進一步展現(xiàn)了菊花的美麗和高雅。
“九節(jié)番疑今日是,一樽未覺晚秋過! 詩人看著菊花,懷疑今日是否是九節(jié)(重陽節(jié)),喝著酒卻沒有感覺到晚秋已經過去。此句表達了詩人在立冬觀菊時產生的一種時光交錯之感,仿佛還沉浸在晚秋的氛圍中,而菊花的盛開又讓他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從教白發(fā)須簪遍,且任當筵作笑歌! 最后詩人表示,就讓白發(fā)上插滿菊花吧,并且在宴席上盡情歡笑歌唱。這句詩體現(xiàn)了詩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即使白發(fā)蒼蒼,也能在菊花的陪伴下享受生活的美好,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情。

十月九日菊有華后三日立冬 其二
明-羅洪先

莫道爭妍易取嗔,清名亦未與閑身。
汝今猶占三秋日,我已秋光盡讓人。
“莫道爭妍易取嗔,清名亦未與閑身! 此句開篇便有一種超脫之感。詩人提醒人們不要認為菊花爭奇斗艷就容易惹人厭煩,菊花的清名也并非輕易能與閑適之人聯(lián)系在一起。這里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又不失高雅的氛圍,讓人感受到詩人對菊花的獨特理解和欣賞。
“汝今猶占三秋日,我已秋光盡讓人。” 詩人將菊花與自己對比,菊花在此時依然占據著三秋的時光,綻放著美麗,而自己卻已經將秋光讓給了菊花。這里既表現(xiàn)出菊花在立冬之際的頑強生命力和美麗,也流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一種淡然的心境。

立冬舟中即事 其一
明-張以寧

一灘一灘復一灘,輕舟蕩槳上曾湍。
三秋嶺外雨全少,十月邕南天未寒。
露岸葦花明白羽,風林橘子動金丸。
如何連夜還鄉(xiāng)夢,不怕關山行路難。
“一灘一灘復一灘,輕舟蕩槳上曾湍! 詩歌開篇描繪了一幅舟行水上的畫面,一灘接著一灘,輕舟在湍急的水流中前行。這種動態(tài)的場景給人以開闊之感,同時也暗示了詩人的旅程充滿了起伏和變化。
“三秋嶺外雨全少,十月邕南天未寒! 此句點明了時間和地點。三秋已過,嶺外雨水稀少,十月的邕南天氣還未寒冷。這里既交代了季節(jié)的特點,又展現(xiàn)了地域的氣候差異,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
“露岸葦花明白羽,風林橘子動金丸! 詩人將目光轉向岸邊,露水沾濕的蘆葦花潔白如白羽,風中的橘子林如同晃動的金丸。這一描寫細膩而生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刻畫,展現(xiàn)了立冬時節(jié)的寧靜與美麗。
“如何連夜還鄉(xiāng)夢,不怕關山行路難! 結尾處,詩人抒發(fā)了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盡管關山險阻,行路艱難,但詩人心中充滿了連夜還鄉(xiāng)的夢想,這種情感真摯而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朝天曲·立冬
明-黃淮

曉風嘯空,報道冬初動。
蕭蕭敗葉響寒叢,鴛瓦霜華凍。
獸炭爐圍羊羔酒,共醉笙歌錦帳中。
病翁固窮,冷落了梅花夢。
“曉風嘯空,報道冬初動! 開篇以呼嘯的曉風拉開立冬的序幕,給人一種清冷之感,仿佛在宣告冬天的來臨。
“蕭蕭敗葉響寒叢,鴛瓦霜華凍! 描繪了敗落的樹葉在寒風中簌簌作響,鴛鴦瓦上結滿了霜花,一片寒冷蕭瑟的景象。營造出了立冬時節(jié)的清寒與寂靜。
“獸炭爐圍羊羔酒,共醉笙歌錦帳中! 畫面一轉,出現(xiàn)了溫暖的場景,獸炭爐旁,人們圍坐一起,喝著羊羔酒,在笙歌和錦帳中沉醉。與前兩句的寒冷形成鮮明對比,展現(xiàn)出富貴人家在冬日里的享樂與安逸。
“病翁固窮,冷落了梅花夢! 最后以病中的老翁作對比,他生活窮困,在寒冷的冬天里,連梅花夢都被冷落了。凸顯出社會的貧富差距和人生的不同境遇。

立冬客館病坐
清-李英

羈旅立冬時,凄風擗面吹。
病多絲發(fā)短,愁怯雪霜欺。
人事頻如幻,縱橫一似棋。
寒暄何足問,天地總無私。
“羈旅立冬時,凄風擗面吹! 詩歌開篇便點明了時間和詩人的處境,立冬時節(jié),詩人羈旅在外,凄冷的風撲面而來。營造出一種孤獨、凄涼的氛圍,讓讀者立刻感受到詩人的孤寂與無奈。
“病多絲發(fā)短,愁怯雪霜欺! 詩人身患疾病,頭發(fā)稀疏,憂愁地害怕著雪霜的欺凌。這里進一步描繪了詩人的困境,身體的病痛和對寒冷季節(jié)的恐懼交織在一起,加重了凄涼的感覺。
“人事頻如幻,縱橫一似棋! 詩人感慨人事變幻無常,就像棋局一樣縱橫交錯。此句將人生的起伏與棋局相比,表現(xiàn)出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深刻感悟和無奈。
“寒暄何足問,天地總無私! 最后,詩人認為寒暄問候不足掛齒,天地總是無私的。這句詩體現(xiàn)了詩人在困境中的豁達與超脫,盡管身處困境,但詩人依然能以一種坦然的心態(tài)面對天地的無私。

喜遷鶯·立冬
清-尤侗

朝看月令。是律中應鐘,神司元冥。
寒日模糊,陰風凜冽,一掃秋光無剩。
誰遣倪迂妙手,寫出灰堆冬景。
茅檐下,聽數(shù)聲鐵馬,冬冬相應。
長安多肉陣,鳳碳檀爐,低唱羊羔飲。
閉戶先生,擁書枯坐,只好敲冰煮茗。
莫怪天公作惡,雅稱玉堂官冷。
青鏡里,驚漫空霜雪,又添雙鬢。
“朝看月令。是律中應鐘,神司元冥! 開篇點明時節(jié),從查看月令入手,指出此時為律中應鐘之時,神司元冥主掌。營造出一種對時節(jié)變化的關注氛圍,為整首詞定下了基調。
“寒日模糊,陰風凜冽,一掃秋光無剩。” 描繪了立冬時節(jié)的寒冷景象,太陽模糊不清,陰風凜冽,將秋天的景色一掃而光。生動地展現(xiàn)出冬季來臨的肅殺與清冷。
“誰遣倪迂妙手,寫出灰堆冬景。茅檐下,聽數(shù)聲鐵馬,冬冬相應。” 這里想象是倪瓚那樣的妙手畫家畫出了冬季灰堆的景象,茅檐下,鐵馬(風鈴)聲聲相應,增添了幾分寂靜與蕭索。
“長安多肉陣,鳳碳檀爐,低唱羊羔飲! 轉而描寫長安的富貴場景,有豐盛的肉宴、鳳碳檀爐取暖,低唱著羊羔美酒。與前面的清冷冬景形成鮮明對比。
“閉戶先生,擁書枯坐,只好敲冰煮茗! 接著刻畫了一位閉戶的先生,擁書枯坐,只能敲冰煮茗。表現(xiàn)出一種孤獨與清冷,與長安的熱鬧形成反差。
“莫怪天公作惡,雅稱玉堂官冷。青鏡里,驚漫空霜雪,又添雙鬢! 最后感慨不要怪天公作惡,雅稱玉堂的官員也感到寒冷?粗R子里,驚訝地發(fā)現(xiàn)漫空霜雪,又增添了雙鬢的白發(fā)。流露出對時光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感慨。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