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唐詩為何總提 “斬樓蘭”?樓蘭究竟干了啥?最后又是誰將其 “斬落”?

咱平常讀唐詩,像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些詩句里,“樓蘭” 這倆字兒出現(xiàn)的頻率可高了。估計不少朋友都納悶兒,這樓蘭到底咋得罪唐朝人了,咋那么多詩人都心心念念要斬樓蘭、破樓蘭呢?今天咱就嘮嘮這事兒。
其實啊,咱得先明白,唐朝詩人筆下的 “樓蘭”,更多是個典故,就跟咱現(xiàn)在說 “杞人憂天” 里的 “杞人” 似的。在唐朝的時候,樓蘭古國早就成歷史了,當時沒啥和樓蘭相關的事兒發(fā)生。真正讓樓蘭在歷史上 “出名”,給中原王朝找麻煩的,那還得是漢朝時候的事兒。
最早,公元前 176 年,匈奴的冒頓單于給漢文帝寫了封信,在信里可勁兒夸自己匈奴多厲害,說啥攻滅了大月氏,還讓樓蘭、烏孫這些 26 個邦國臣服了,都認匈奴當老大。這是咱漢文史料里頭一回出現(xiàn) “樓蘭” 這倆字兒,所以很可能這時候中原王朝才知道有樓蘭這么個政權。而且從這記載能看出來,當時樓蘭就已經被匈奴征服,成了匈奴的小弟了。
后來到了漢武帝那時候,張騫出使西域,估計是路過了樓蘭。《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里就有了樓蘭的相關記載,說樓蘭 “有城廓,臨鹽澤”,這鹽澤就是咱現(xiàn)在說的羅布泊,說明漢朝知道了樓蘭是在羅布泊周邊的一個城邦。打這以后,漢朝經營西域成了國策,使者經常往來西域,那樓蘭作為必經之地,事兒就來了。之前被匈奴收服的樓蘭,仗著有匈奴撐腰,多次攻殺漢朝使節(jié),這可把漢朝中央給惹火了。
公元前 133 年,漢武帝開始北擊匈奴,拉開了西漢對匈奴大反攻的序幕。在這大背景下,樓蘭還這么囂張,多次攻殺漢使,那漢朝肯定得收拾它。公元前 108 年,漢武帝派大軍去懲罰樓蘭,漢軍一到,很快就把樓蘭王給俘虜了。樓蘭王一看,哎呀,自己這小身板兒哪能跟漢朝對抗啊,趕緊服軟,表態(tài)臣服漢朝,漢軍這才退兵。
可匈奴知道樓蘭歸順漢朝后,哪能樂意啊,馬上派兵攻打樓蘭。樓蘭實力不行,又不敢得罪匈奴,沒辦法,只能又對匈奴表示自己還是它的臣屬。從這以后,樓蘭就開啟了 “兩面討好” 模式,同時向漢朝和匈奴派遣質子,兩邊稱臣。本來想著兩邊都不得罪,能保個平安,可后來老樓蘭王去世,匈奴得到消息快,趕緊派兵把在匈奴當質子的安歸送回樓蘭,讓他當了新王。
這安歸,因為長期在匈奴,受匈奴影響太深了,漢朝讓他去長安朝見,他直接找借口拒絕了。不僅如此,在匈奴的指使下,他又開始襲擾漢朝使團,殺了好幾個漢朝使節(jié),還搶了安息和大宛派往漢朝使團的東西。這一下,在漢廷里可就激起公憤了。
不過呢,老樓蘭王之前也向漢朝送了質子,就是安歸的弟弟尉屠耆。尉屠耆長期在長安生活,受漢朝影響深。看到安歸叛漢,他趕緊逃到漢朝,還把樓蘭內部好多情報都告訴了漢朝。漢昭帝知道這事兒后,任命傅介子為駿馬監(jiān),讓他以出使大宛為名去西域,實際上是去警告樓蘭和龜茲。
傅介子到了樓蘭,就質問安歸漢使為啥被殺,還故意給安歸個臺階下,說漢使可能是被匈奴殺的,但責問他為啥不報告匈奴使節(jié)情況。安歸這下也知道事兒大了,趕緊說匈奴使者剛走,往烏孫去了,在龜茲控制區(qū)域。傅介子一聽,馬上跑到龜茲,龜茲王一看這陣仗,也服軟說歸順漢朝。傅介子完成出使大宛任務,回程又路過龜茲時,龜茲王主動報告匈奴使團行蹤,傅介子趁機把匈奴使者給殺了。
雖說傅介子這一趟震懾住了樓蘭和龜茲,但漢朝中央知道這倆地兒反復無常,肯定還會倒向匈奴,漸漸就失去耐心了。傅介子回長安后,跟大將軍霍光說,樓蘭和龜茲要是不狠狠懲罰,其他周邊政權可能效仿,對漢朝經營西域影響太大,還提出自己再去一趟,刺殺他們首領的想法。
最后,傅介子和霍光定好了刺殺樓蘭王安歸的計劃。傅介子帶了大量金幣,說要賞賜西域各個政權。到了樓蘭,安歸一開始懷疑傅介子有別的目的,戒心很強。傅介子一看沒機會,就將計就計說要走。在樓蘭西境,他跟樓蘭翻譯展示金幣,說這些財富要賞賜給沿途政權,但得安歸親自來領賞才行,不然就給別的政權。翻譯趕緊回去報告,安歸一聽有金幣,心動了,就親自來見傅介子,還一起喝酒慶祝。沒一會兒,安歸就喝得有點醉,放松了警惕。傅介子瞅準時機,說天子有要緊話私下跟安歸說,把安歸帶進帳幕。安歸一進去,就被傅介子提前埋伏的人抓住并殺死了。之后,傅介子馬上宣布立安歸的弟弟尉屠耆為新王,還把樓蘭改名為鄯善,然后帶著安歸的首級回長安了。
這事兒在漢廷里讓大臣們都出了一口惡氣,而這,就是唐朝詩人們用的 “斬樓蘭” 典故的來源。從那以后,樓蘭算是歸順漢朝了,對漢朝經營西域意義重大,也讓 “斬樓蘭” 這說法流傳得更廣。
后來,隨著時間推移,塔里木河改道、戰(zhàn)亂等原因,樓蘭故地慢慢衰敗。在公元 4 世紀之后,樓蘭古國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里。但它的故事,還有 “斬樓蘭” 這個典故,卻在唐詩里一直流傳,成了詩人表達壯志、抒發(fā)情感的一個符號。好啦,今天關于樓蘭的故事就講到這兒,大家要是覺得有意思,別忘了點贊關注喲,祝大家發(fā)大財!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