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杜甫的茅廬漏雨睡不著,寫下的詩里,藏著對天下人的心疼

上元二年的秋夜,成都浣花溪畔的風(fēng)帶著刺骨的涼。杜甫蜷縮在破棉絮里,聽著房梁上最后幾片茅草被狂風(fēng)卷走的聲響,像極了去年在石壕村聽到的老婦嗚咽。
風(fēng)停得突然,緊接著是細(xì)密的雨。先是零星幾點打在窗紙上,很快就變成密密麻麻的雨線,順著屋頂?shù)钠贫赐绿。“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他后來寫下的句子里沒有半句夸張。我曾在草堂遺址見過復(fù)原的茅屋,低矮的土墻根本擋不住川西的秋雨,很難想象一個五旬老人如何在這樣的寒夜挨到天明。
他摸了摸身邊熟睡的孩子,小家伙把破被蹬得老遠(yuǎn),露出的胳膊冰涼。這床棉被已經(jīng)蓋了五年,硬得像塊鐵板,是戰(zhàn)亂中從長安帶出的唯一御寒之物。杜甫嘆了口氣,拄著拐杖想挪到干燥些的角落,剛起身就踩濕了布鞋,冰涼的水順著鞋縫往里鉆。
說實話,這一年的日子本該好些的。春天時他還寫過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fēng)”,和鄰居老翁在花下酌酒聊天?膳崦嵋徽{(diào)職,那些曾圍著他轉(zhuǎn)的官員就沒了蹤影,只剩幾個貧寒老友偶爾送些米糧。世態(tài)炎涼這東西,他早在長安求官時就嘗夠了。
雨下得更急了,屋檐下的積水開始往屋里漫。杜甫望著漏雨的屋頂,忽然想起乾元二年的那個冬天。也是這樣的寒夜,他在石壕村的破廟里過夜,聽著官吏打門的巨響,看著老翁翻墻逃走的背影。老婦哭訴的模樣至今清晰:三個兒子都去打鄴城,兩個剛戰(zhàn)死,家里連件完整的衣裙都沒有,最后還是自己跟著官吏去了河陽軍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他當(dāng)時在心里默念這句話,喉嚨像塞了團(tuán)棉花,F(xiàn)在躺在自家漏雨的茅屋里,那種無力感又翻涌上來。他可是世家子啊,按規(guī)矩本可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可親眼見過太多苦難,哪還能心安理得地只顧自己。
雨聲里似乎混進(jìn)了其他聲響。是浣花溪對岸貧民區(qū)的咳嗽聲?還是去年見過的那個賣炭翁,在破舊的窯洞里瑟縮?安史之亂鬧了八年,長安的宮闕燒了又建,可百姓的日子卻越來越難。他想起《無家別》里的那個士兵,戰(zhàn)敗回家只見蒿藜遍地,剛想種地又被縣吏叫去當(dāng)兵,連母親的墳都沒人照看。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突然撞進(jìn)腦子里,嚇了他自己一跳。此刻他連遮雨的茅屋都沒有,卻想著給天下人建房子?赊D(zhuǎn)念一想,這不就是他一直想的嗎?從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到 “三吏三別”,他的筆從來都沒只寫過自己。
風(fēng)又起來了,茅屋的土墻微微顫抖。杜甫把孩子往懷里攏了攏,伸手擦掉臉上的雨水。他知道這愿望有多渺茫,就像當(dāng)年想勸朝廷體恤百姓一樣難?捎行┰捒偟糜腥苏f,有些苦總得有人記下來。
天快亮?xí)r雨小了些,遠(yuǎn)處傳來雞叫。他摸出藏在枕下的紙筆,借著微弱的天光開始寫字。手凍得發(fā)抖,墨汁也摻了雨水,可那些句子卻格外有力。寫到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時,他忽然笑了,眼角卻濕了。
后來有人說,這首詩是杜甫最崇高的作品。可我總覺得,那不是什么刻意的崇高。就像一個人自己餓著肚子,卻見不得別人挨餓;自己淋著雨,就想讓所有人都有地方躲雨。這種心疼藏在字縫里,比任何豪言壯語都動人。
現(xiàn)在去成都草堂,還能看到復(fù)建的茅屋,導(dǎo)游會指著屋頂說 “這里就是當(dāng)年漏雨的地方”。游客們忙著拍照打卡,很少有人會像杜甫那樣,在雨夜里想起天下人的苦難。其實千年前的雨和現(xiàn)在的雨沒什么不同,只是少了些愿意在漏雨茅屋里,為別人心疼的人。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